投資課堂:個人股票投資策略,因子投資

今天我們介紹一個現在國際上相當流行的投資策略,就是這些年非常火熱的因子投資。

因子投資是個相當大的課題,幾十年來有非常多的學術研究成果,想要全面地掌握,是要花工夫的。所以,覆蓋所有因子投資的理論並不是我們的重點,我們的核心目的是,如今即使最普通的投資者想要做一些因子投資,也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你在不顯著提高波動的前提下獲取多一點的回報,這就很有價值了。

不過話要說在前面,如果你決定採用因子投資策略,這就意味著你要多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你也不免要經歷一些預料不到的挫敗,所以你對風險的承受力也要更強一些才行。

投資課堂:個人股票投資策略,因子投資

1、什麼是因子投資

首先,我們來解決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因子投資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做因子投資?

所謂的因子,就是用來解釋股票漲跌和表現的各種原因的歸納。而因子投資,就是利用因子找到更好的投資產品的方法。

聽上去有點抽象,這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我們都聽過大盤股小盤股的概念,簡單說,公司市值規模大的叫大盤股,規模小的叫小盤股。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整體,小盤股的長期收益通常比大盤股更高,過程中的波動也更大,所以如果你偏愛投資小盤股,而且能經受波動的話,長期看,你就有可能獲得超出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收益。

通過這個對比你就會發現,規模是影響股票表現的一個因素,所以“規模”這個東西,就變成了一個解釋股票表現的“因子”。

所以你應該已經發現了,如果我們能發現更多影響股票表現的因素,也就是各個因子,我們就更容易選到好股票。這就是所謂的因子投資法。

投資課堂:個人股票投資策略,因子投資

實際上,學術界在二十幾年前已經開始研究因子了。這個領域的泰斗級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發明了“有效市場理論”的尤金·法瑪。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他和同事弗蘭奇提出了法瑪-弗蘭奇的“三因子模型”。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股票的回報至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解釋:市場因子(beta)、規模因子(SMB)和價值因子(HML)。

說得具體一點就是:

  • 股票的回報至少可以分解為三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市場的整體回報,也就是每隻股票都會隨大市上上下下波動帶來的回報;
  • 第二部分來自於規模,比如小公司的長期回報比大公司更好;
  • 最後一個就是價值因子,說白了就是比較便宜的股票,長期收益比貴的股票好。

這裡要提示一下,法瑪說的這三個因子只能解釋股市的一部分表現,而不是所有。

投資課堂:個人股票投資策略,因子投資

上圖是從 1928—2007 年整體股市和法瑪-弗蘭奇三因子的風險回報比較(說明:橫軸為資產的波動率,縱軸為年化回報率。SP的灰色圓圈為標普500指數,LV為大盤價值股,SC為小盤股,SV為小盤價值股,LG和SG為大盤成長股和小盤成長股。)

在圖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八十年裡股市的整體回報為一年10%左右,大盤價值股(紫色,LV)的回報有11%,小盤股是12%左右(藍色,SC),而兩個因子疊加的小盤價值股的回報接近14%(右上角 ,SV)。

所以,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比起平均水平來說,規模因子和價值因子在長期來看有1%~2%的超額收益。而在80年的時間長度裡,即使是1%的差距,也意味著你每投資的1美元是會變成2000美元還是4000美元,差了一半之多。

其實你發現,這幾個所謂解釋股票的“因子”並沒有那麼複雜,很符合我們的常識。但三十年前,這是業界第一次系統地歸納出了股票回報的因子,可以說意義非凡。

而且,這裡面有一個隱藏的重大意義:我們突然可以解釋很多明星投資人和基金經理帶來的超額回報,到底是從哪兒來的了。

投資課堂:個人股票投資策略,因子投資

比如我們之前課程介紹過的股神彼得·林奇,就以偏愛高增長的小盤股而著稱,他買的很多股票都帶有這種性質;而我們都知道巴菲特非常在意股票的價格,所以他的超額回報就有一部分來自價值因子。

雖然因子肯定沒法解釋他們的全部天才,但是也給我們提供了很重要的思路。

2、投資因子模型

這個時候,一個想法自然地就誕生了:

假設我們按照股神彼得·林奇或者巴菲特的方法,系統性地投資小盤股,或者估值比較便宜的股票,不就相當於“複製”了他們一部分的能力了麼?

換個角度說,被動投資指數是我們最倡導的投資策略,而靠主動選股持續地打敗市場非常難——但是因子投資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就是用一種介於主動和被動之間的投資方法,把我們的長期收益提高那麼一點點,而且還不用有多麼高深的投資專業知識。

於是順著這個思路,不僅業界開始大舉研究因子投資,各大基金公司也順應時代,開設了很多以因子投資為底層理念的基金。這就回到了開頭說到的,因子投資雖然發展到如今已經非常龐雜,但是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想直接投資帶有各種因子特徵的股票,從而提高長期收益也是非常簡單方便的。這就像智能手機的原理可能很複雜,但是手機公司把產品做得非常簡單易用,於是更多人都能享受到技術發展的福利。

投資課堂:個人股票投資策略,因子投資

那你肯定想知道,現在業界公認的最有效的因子都有哪些呢?總結下來主要有這麼六個:

  • 規模因子:認為小盤股長期比大盤股回報要高一些;
  • 價值因子:認為價格便宜的股票長期要比貴的股票收益高一些;
  • 低波動因子:認為總體波動程度比較小的股票,長期比波動大的回報要高一些;
  • 紅利因子:認為高分紅的股票長期會表現更好;
  • 質量因子:認為質地比較好的公司的股票,長期回報會更好;
  • 動量因子:認為過去一段時間股價表現比較好的股票,接下來表現會更好。

這六大因子,就是目前投資界已經被學者和實戰派反覆證明了長期有效的投資因子。它們不僅經受住了統計學上的考驗,也是很符合商業邏輯的。

在2013年,對沖基金 AQR 的三位學者做了一個測算,如果按照市場因子、價值因子、規模因子、動量因子、質量因子這個五因子模型來篩選過去幾十年的股票,再加上巴菲特旗下的保險浮存金帶來的槓桿效應,我們過去幾十年的投資回報會比巴菲特還高。

投資課堂:個人股票投資策略,因子投資

當然作者說,巴菲特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不但在五六十年前以一己之力發明了這套投資體系,還用這一種接近於機器算法的嚴謹程度把這套體系堅持了下來,導致我們常人幾十年之後才意識到他當時的想法有多麼偉大。這是非常難得的。

當然這也充分說明了因子在捕捉超額收益方面的有效性。

如果用做菜來打比方的話,我們學習的各種大類資產的配置方案,相當於一個菜譜;我們講到的每種資產下面產品的特點,相當於各種食材;而因子投資,就相當於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路徑,讓我們能更快更好地找到高級食材,這樣就能做出更好吃的菜。

3、普通投資者如何利用投資因子?

聽到這裡,你肯定想問,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到底如何利用投資因子,來提高自己投資組合的整體回報呢?

其實非常簡單,已經有很多學術上和實踐上的成果,證明因子投資對A股也是同樣有效的。很多基金公司都有因子投資指數基金。

投資課堂:個人股票投資策略,因子投資

比如過去的十幾年來,國內的各大基金公司都推出了各種紅利基金、價值基金、低波動基金等等相關的產品,它們的表現即使扣除費用之後比起大盤來仍會有一定的超額收益,所以也是不錯的投資對象。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去研究一下。

那麼,有些同學可能還有個問題:有效的因子這麼多,我們應該去選擇哪個呢?

這裡我們就要說一說因子投資的風險了。

剛才我們已經說過,因子投資這件事是股票特有的,所以說,股票本身有的風險,它都會有。

而我們之所以要採用因子投資,本質上是想在股票市場平均回報的基礎上,在不用主動選股的前提下,再多增加那麼一點點的回報,這樣長期下來也能多掙不少錢。但這裡的問題是,就和大類資產的表現一樣,因子的表現也有周期性和輪動性,換句話說,如果隨便看五年甚至十年,有可能某一類因子表現很好,但另一類就很差。如果你正好選到了比較差的因子,那麼還不如直接投資最普通的指數基金呢。有一種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感覺。

從下圖我們就能看出,從2001年到2007年,動量因子、價值因子、低波動因子和規模因子表現都不錯,但是質量因子反而跑輸大盤;而從2007年之後,質量因子開始表現不錯,但是動量因子和價值因子就沒那麼好了。

投資課堂:個人股票投資策略,因子投資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還是那句老話:多元分散。

之前我們說的是在資產種類上分散,那麼在因子上我們也可以是分散的。比如你可以在投資組合股票的部分裡持有3~4種因子,基本就能消除持有單一因子的風險了。

所以,這就是補充的一個進階型的投資策略。如果你不太滿足於獲得市場平均回報,同時又接受自己沒有巴菲特的選股能力的話,因子投資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

當然,不管如何選,都不要忘記最重要的五大投資原則:多元分散、被動為主、降低成本、保持恆心,不懂不做。然後堅持下去,等待投資走向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