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科學家選擇回國,拒絕美國千萬科研經費,回到中國培育下一代

戰爭年代,諾大的華北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我國不少優秀的人才都選擇去了國外留學,其中美國是他們很多人的首選地。1949年6月18日,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正式成立,成員有侯祥麟、陳省身、華羅庚、楊振寧、朱光亞等人,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急需人才參加新中國建設,當時華羅庚寫下了“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號召留學生們回國。​

美籍科學家選擇回國,拒絕美國千萬科研經費,回到中國培育下一代

有人摩拳擦掌投入祖國懷抱,也有人被美國扣押,例如錢學森、趙忠堯,總而言之,這些歸國的科學家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他們中的很多人,後來成了“兩彈一星”的元勳,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還有很多,默默耕耘於祖國教壇,為後世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美籍科學家選擇回國,拒絕美國千萬科研經費,回到中國培育下一代

今天要說的就是歸國的華人科學家施一公。他是在新中國建立後出生,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留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95年獲得博士學位,他主要從事的是細胞研究,在美國已經是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家,擁有1000萬美元科研資助的高科技人才,留美18年已經加入了美國國籍,但是他還是拒絕了千萬美元的科研經費,辭去在美職務,回到中國,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院長,後來又創辦了西湖大學。

美籍科學家選擇回國,拒絕美國千萬科研經費,回到中國培育下一代

施一公曾說,中國的科技和教育體制與美國還有相當的差距,他回國就是為了為中國科技盡力,並促進中美間的人才交流。人才迴流,不只意味著馬上有新生的科研力量,更是一種號召,讓更多的海外華人科學家回到祖國,為祖國復興出力。

美籍科學家選擇回國,拒絕美國千萬科研經費,回到中國培育下一代

發達國家之所以強大,一是他們國力強盛,二是因為尊重人才,學術地位高,有豐厚的財政支持來填充科研需要,人才便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所以很多華人科學家願意留在國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但如今我國也在逐漸重視人才的培養,所以像施一公這樣的優秀科學家放棄海外優越的條件回來支持祖國,值得尊敬,同樣,那些奮戰在一線為國民付出的科學家例如屠呦呦、周培源等人,相對於明星藝人,更應該獲得由衷的掌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