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險推銷給家人後,我被全家人唾棄

國慶節放假幾天本來應該是一家人開心的時候,好友錢錢情緒有點低沉。

在家裡,嫂子就和她各種抱怨,你姐姐來到我們家一直推銷保險,抹不開人情就給你哥哥和你的侄子就買了幾份,一年要花上六七千,咱們家的情況他又不是不知道,我和你哥哥怎麼有能力負擔起來呢?真是為了賺錢連自己的親姐妹都忽悠。

對於姐姐賣保險的事情,錢錢也知道,經常在家庭群裡發保險消息,有時還去市區培訓。幾個兄弟姐妹都買了,因為他一直在外地工作,姐姐只是提了幾句。

國慶期間姐姐來探望,簡單聊了下近況話題自然就扯到了保險上面,周邊誰家出事情理賠了,還帶著親戚朋友免費體檢了,去XX地方培訓了,榮升主管經理了等等,保險事業一片紅紅火火。最後到了正題,你幾個哥哥姐姐都買了,我們公司XX明星產品非常不錯,你也應該買一份。

錢錢一直點頭附和,基本上沒有插上幾句話。

姐姐來的期間,嫂子一直沒有怎麼正面和她說過話,只是和錢錢對視幾下,意思是我沒有說錯吧。


把保險推銷給家人後,我被全家人唾棄


兩者對保險有著很大的分歧,姐姐認為我把我們公司好的產品推薦給你讓你有保障,把我賺到的提成給你,你還怨我;嫂子認為你推銷給我們一堆不用的保險,我們根本沒有這麼多錢,你這麼黑心連兄弟姐妹的錢都賺。

賣保險給親戚朋友的風險很大,說不定就會引起關係破裂。少一點金錢糾葛少一點恩怨,保險可以賣,但是千萬不要賣給熟人。


一、自帶殺熟性質,殺了熟失去了親情友情

保險界有這樣一種現象,保險代理人第一份保險賣給自己,第二份保險賣給家人,第三份保險賣給親戚朋友。保險的銷售方式自帶殺熟屬性。

有個寶媽農村家庭年收入5萬,保費每年需要1萬。朋友在做保險在極力推薦下就有了買保險的打算,考慮後決定買保險,一是朋友剛開始做保險需要業績,二是朋友說提成可以返給她節省一筆開支,三是家庭確實需要保障。買保險的時候恨不得給全家人都配置齊了,付錢的時候才發現錢花的超了。

看了他們的保險,她和她老公的保險保額都不高,但是保費不低,和目前家庭承受能力不匹配。

寶媽很後悔,經過專業保險諮詢後,考慮退保,損失的1萬塊雖然有點心疼總比後面無力承擔好得多。她的朋友已經從保險公司辭職了,而她和朋友已經很久沒有聯繫了,也沒有聯繫的意願。


把保險推銷給家人後,我被全家人唾棄


二、熟人生意不好做

一個朋友家裡開了一個手機店,他說自己頭疼的就是熟人過來買手機。陌生人之間只要和市場價對等即可,可是熟人之間你價格一定要低,你告訴他們這是出廠價,他們還不相信,手機怎麼只有這麼點利潤。售後服務非常麻煩,稍微有一點不懂的他就要打電話找你,認為手機從你這裡買的,你就要負全責。有時候手機都過了保修期,你跟他說需要花錢,他就會很詫異,剛買的手機修理怎麼會要錢呢,其實手機買了一年多了。

熟人之間的生意其實並不好做,容易產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保險也是如此,買了你的保險你就應該事無鉅細的一直為他們負責,而且他們以為你從他們身上賺了很多錢。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容忍陌生人賺你的錢,卻不能容忍熟人賺你的錢。


把保險推銷給家人後,我被全家人唾棄


三、不殺熟,保險還能賣給誰?

你還在把保險賣給身邊人,別人已經在互聯網賣起了保險。

一個好友在互聯網上賣保險,通過運營公眾號向大眾普及保險知識,給粉絲的印象是專業。他不是任何一家保險公司的代理,他只代理優秀的產品。他說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力成本降低,但是購買者的辨識能力增強,不在容易被忽悠,加上公司之間競爭激烈,就會推出一些性價比高的產品建立口碑,贏得市場。

他賣保險有一個原則,從不主動和親戚朋友談起,除非他們主動詢問,只給出建議,從不會參與最後決策。

保險銷售的理念也在不斷轉變適合人們的需求,低層次的保險代理人在考慮手中產品應該推銷給誰,高層次的保險代理人思考的如何利用保險給客戶做好家庭保障,抵禦意外風險。

時代在發展,賣保險不再靠忽悠,而是講究誰更專業,那麼多人需要保險何必只盯住幾個親戚朋友不放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