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五族共和,民國時期的“五族共和”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今我們所說的民族主要指的是中國境內的包括漢族在內的五十六個民族,這是中國在長期發展之下的所形成的具有五十六個不同歷史文化內涵的群體。而在民國時期,究竟有多少民族現在並沒有具體的文論有所說明,甚至可以說,在民國時期,對於民族這個觀念是沒有明確的規定的,十分的混亂,唯一和民族有所關聯的也就是“五族共和”這個政治話語之中的五族了。

詳解五族共和,民國時期的“五族共和”到底是什麼意思?

開文便已經說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之中,大部分時間是漢族在統治,但也有不少的少數民族曾經統治過中國,而這樣的狀況之下,民族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微妙的——是一種共存但是矛盾的狀態。但縱觀中國的發展史,不難發現,每個民族對於中國的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不應存偏見,清末民初提出的“五族共和”口號可謂是將這個觀點付諸了行動。

“五族共和本身是一種政治話語,出現在中國近代,是中國社會革命以及西方民族民主理念的一個結合,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發展了中國“大一統”的思想。清朝的統治階級是滿族,在民國初年,滿漢關係是否能夠和諧就成為了一個重要點,而“五族共和”將民族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是實現了民族平等,尤其是為民族平等這一觀點直接提供了合法依據。使得當時的各民族、政黨乃至於各個階層都一致支持,可以說是讓人意想不到的。

詳解五族共和,民國時期的“五族共和”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麼五族共和究竟歷經了那些過程呢?

一、歷史背景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中國長期閉關鎖國的大門被洋槍洋炮打開,同時,長期以來“天朝上國”的夢也被無情的打破了,這個古老的國家被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的漩渦之中,被迫簽訂了許多不平等的條約,從此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屠宰場”,任其宰割。

外國的勢力不斷地滲透,中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在之前的戰爭不過是中華民族內部民族的戰爭,但這次卻是真正的亡國危機,每個民族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抉擇,尤其在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入侵這段時間中,列強對於中國的掠奪更是肆無忌憚。這樣的情況之下,只有各民族團結一心,才有挽救的機會。

詳解五族共和,民國時期的“五族共和”到底是什麼意思?

辛亥革命期間,中國內部的政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帝國主義國家採用各種侵略手段,不斷的在我國的邊疆地區培植所謂的代理人,所示民族地區和中央形成政權分離的局面,想要從內部瓦解中國,武昌起義後,更是扶持原本的舊貴族發起叛亂。從新疆到西藏再到蒙古,中國的版圖完整性在列強的惡意挑撥之下變得岌岌可危。

就在邊疆民族危機發生的同時,立憲派和革命黨人決定發起一場反帝運動,其中就有人提出了五族聯合的想法。在《金鐵主義說》中,這種想法真切的被表現在了文字之中:“以今日之中國國家論之,其土地乃合二十一行省......其人民乃合漢滿蒙回藏五族而為其人民.....個人之視漢人,與滿、蒙、回、藏地無別焉,但知為中國之土地而已。”在中國反抗列強侵略的鬥爭之中,各族人民便已經認識到了,只有團結一心一致對外,而並不是搞什麼內鬥,才能夠真正的從列強的手下獲得解放,各民族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尤其在被侵略的階段是,更是一榮俱榮,一衰俱衰,這是沒有任何可商量餘地的真命題。

詳解五族共和,民國時期的“五族共和”到底是什麼意思?

二、“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

“五族共和”思想是孕育在辛亥革命之前的,但是其真正形成口號被正式提出卻是在辛亥革命過程之中的,在武昌起義的過程中,有識之士們就已經提出“改政體為五族共和”的理念,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現在最早的能夠找到的關於“五族共和”的文本,並且在此時,他們還提出了“以紅、黃、藍、白、黑代表漢、滿、蒙、回、藏為一家”的政治思想。

北軍政府的關於“五族共和”的思想是真正的體現了民族平等以及國家領土主權不可分割這一原則的,之後,這個思想又再次被南京臨時政府所採納,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所說民國政府的“五族共和”思想和民國政府那代表著五族共和的“五色旗”。

詳解五族共和,民國時期的“五族共和”到底是什麼意思?

三、“五族共和”思想的再度發展

說到“五族共和”思想的再度發展就不得不提到孫中山先生,時任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就職演說中就表達了他對於“五族共和”的支持,而之後他所主持修訂的《中國民國臨時約法》更是清晰地表達出來其對於“五族共和”的強烈贊成。在其1912年元旦時便說:“合漢、滿、蒙、回、藏諸地位一國,如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而作為南京臨時政府憲法存在的臨時約法中更是將“五族共和”這一觀念進行了細化,比如說在第三章中就規定了少數民族所在的聚居地,也就是蒙古、西藏、青海等地是有權利推舉參議員的,這其實就是實實在在的讓少數民族同胞進入中國的政治體系之中的一個實證。這是中國歷史之上第一次真正的以國家大法的形式宣佈民族平等統一。

詳解五族共和,民國時期的“五族共和”到底是什麼意思?

四、“五族共和”的本質其實就是多民族共和

雖然每個民族都沒有真正被提到,看似只有漢、滿、蒙、回、藏這五個人口數目以及歷史影響力比較大的民族的名字,但是其臨時約法的規定就是“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在另一個角度上而言,這五個民族看似只有五個,但是它背後所代表的正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中國56個民族。

但是究其本源,這“五族”所代表的也並不只是五個民族,而是地域和宗教。比方說滿、蒙、回、藏最初指的不是民族而是中國藩屬的名稱,而除此之外,“回”除了“回疆”的意思在之外,還有“回教”的意思在,由此可見,這個“回”其實也就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的一個統稱而已,由此我們可以毫不存疑的說,這五族其實指的就是各民族,而提出的這個“五族共和”的口號其實就是“各民族共和”。

詳解五族共和,民國時期的“五族共和”到底是什麼意思?

總結

在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思潮的過程中,仍有滿人貴族在叫囂著民族分裂,甚至於說出“亡於漢人,吾族無噍類;亡於外人,尚得為小朝廷”這樣的荒謬話語,正是這樣的思想存在,中華民族在那段黑暗的時間中才越來越淪落,甚至陷入到了任由他國宰割的悲慘命運之中。對外對列強奴顏婢膝,而面對中國本民族的中國眾多國家卻是實施民族壓迫和剝削,尤其是對漢族,更是實施嚴酷的民族區分,而這其實也是之前中國各民族為何有不團結現象的一大原因。

但是在清末民初的20年間,曾經有過的“嚴滿漢之別”的嫉妒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潮終究是在“五族共和”的思想和社會轉型的劇烈衝擊之下逐漸粉碎,取而代之的是個民族統一思想,而這種思想逐漸佔領了原本被狹隘民族思想禁錮的中國人民思想,成為了歷史主流,民族分裂思想在歷史的洪流之中逐漸沉沒了下去,成為了歷史,留給後人的卻是深刻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