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水村圖卷》詳解

趙孟頫《水村圖卷》詳解

此卷是趙孟頫傳世有重名的作品,描繪江南水鄉平遠之景。平崗沙渚,疏林水村,湖上漁舟出沒。鈐「趙氏子昂」朱文印。後另紙又自跋雲:「後一月,德鈞持此圖見示,則已裝成軸矣。一時信手塗抹,逎過辱珍重如此,極令人慚愧。子昂題。」卷末還有元鄧椿、覺非叟,明董其昌、陳繼儒、李日華等四十八家題記。按大德6年為公元1302年,趙氏時年49歲。曾經明王敬美、董其昌及清內府收藏。

趙孟頫《水村圖卷》詳解

引首為清乾隆皇帝弘曆所書“清華”二大字,並鈐乾隆印鑑4方。前後隔水有“宣統御覽之寶”、“古稀天子”等收藏印9方。尾紙題跋:“後一月,德鈞持此圖見示,則已裝成軸矣。一時信手塗抹,乃過辱珍重如此,極令人慚愧。子昂題。”鈐“趙氏子昂”、“松雪齋”印二方。並詩題:“向來寫意思卜居,住處只今成畫圖。胸中本自渺江海,主人相挽寫分湖。鄧楀題。”鈐“覺非齋”朱文印。另有覺非叟、無名氏、顧天祥等人題記總計56段。

趙孟頫《水村圖卷》詳解

這是他最後一幅可靠的紀年作品。趙孟頫以水墨寫江南水鄉平遠開闊的景色,從用筆到構圖都受到董源的影響,但董源的畫法已完全融入趙孟頫的個人風格之中,於不經意間表現出來。山用披麻皴畫出,景物以平遠的形式展開。渴筆較多,用筆松秀含蓄,“寫”的意味較濃,體現了書法的審美趣味。畫家借景抒情,表現了一種靜穆的心態和對“平淡天真”的追求。

趙孟頫《水村圖卷》詳解

《水村圖》的珍貴,除了藝術上的成就以外,還在於其難得的歷史價值。從這卷畫完成到現在六百餘年間,題詠不斷,連篇累牘,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清晰異常的流傳史,對於作品和畫史的研究的意義非同小可。

趙孟頫《水村圖卷》詳解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他在我國書法史上已佔有重要的地位。自五歲起,趙孟頫就開始學書,幾無間日,直至臨死前猶觀書作字,可謂對書法的酷愛達到情有獨鍾的地步。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元鮮于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水村圖卷》詳解

趙孟頫的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馬師李公麟和唐人法,均以筆墨蒼潤見長,以飛自法畫石,以書法筆調寫竹。突破了南宋畫院,打破了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他畫的花鳥,成為以後的範本。他的畫作,遺存的有《重漢疊嶂圖》卷(在臺灣),《雙松平遠圖》卷(在美國〕,《鵲華秋色圖》卷(在臺灣),《秋郊飲馬圖》卷(在北京故宮博

物院),《紅衣羅漢》圖卷(在東北)。 [1]

趙孟頫《水村圖卷》詳解

趙孟頫《水村圖卷》詳解

趙孟頫《水村圖卷》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