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對付傳統對手,皇帝不惜聯手危險敵人,王朝因此而走向滅亡

為了對付傳統對手,皇帝不惜聯手危險敵人,王朝因此而走向滅亡

海上之盟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北伐遼國收復燕雲地區的謀劃在諸多臣僚的反對下作罷。但是,徽宗收復燕雲的宏願並未就此放棄。就在北伐計劃流產這一年,徽宗命名相韓琦之子韓粹彥為中山府知府,是想再謀圖遼。但是,韓粹彥對皇帝的計劃並不贊同。

當時的遼朝雖然頗顯衰相,但相對於趙宋而言,仍然擁有較強的勢力,宋朝尚未具備軍政、財政方面足以支撐大規模戰爭的優勢,貿然北伐,風險太大。另外,作為兩國關係的基礎——“澶淵之盟”依然存在,遼國也沒有違背盟誓,趙宋也缺乏動武的理由。

對於大宋而言,燕雲十六州未能收復是歷史遺憾。在“澶淵之盟”的條約體制下,北宋與遼國維持了大體和平,但是在這個和局之下,趙宋的確處於弱勢地位,“南北雖通好百年,然自累朝以來,彼之慢我者多矣”。譬如,在宋仁宗朝的“慶曆增幣”就是遼國趁宋與西夏交戰,威脅北宋交還關南地區。最後,以趙宋被迫增加歲幣為代價而收場。宋神宗即位後,遼又要蔚、應、朔三州分水嶺為界。最終,宋被迫割讓數百里土地給遼朝。

為了對付傳統對手,皇帝不惜聯手危險敵人,王朝因此而走向滅亡

宋徽宗

既然內部缺乏足夠力量支持北伐,宋徽宗及其近臣又將眼光投向外部盟友,他們選擇的是東北地區崛起的 女真民族。與大多數人的認知並不一樣,其實北宋王朝與女真民族的聯繫由來已久,“國初時,女真常奉貢,而太宗皇帝屢市馬女真,其後始絕。”

女真作為遼國東北部興起的民族,自然很快建立了與遼朝的朝貢關係,故而他們與北宋的往來也因遼國干預而中斷。雙方雖然不再交往,但北宋一直試圖與女真重建聯繫。直到徽宗朝,北宋依舊在努力恢復這種聯繫,譬如在崇寧年間,宋徽宗就曾遣使面諭高麗國王:“女真人尋常入貢本朝,路由高麗,如他日彼來修貢,可與同來。”

在企圖大舉興師北伐的政和七年春,徽宗皇帝面諭高麗睿宗大王遣宋的謝恩使李資諒:

聞汝國與女真接壤,後歲來朝,可招諭數人偕來。

在北宋的聯盟戰略中,對於女真十分重視,非常重視其在地緣政治上對於遼朝的制約作用。在徽宗朝的國際戰略中,女真、高麗皆是宋朝企圖援引的盟友。然而,高麗王國長期以來就是一臣二主,既納貢於宋,也稱臣於遼。

為了對付傳統對手,皇帝不惜聯手危險敵人,王朝因此而走向滅亡

女真興起

北宋政和五年(遼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金朝與北宋之間遠隔遼國,也無海路溝通。但是政和六年(收國二年、1116年),金朝攻滅了渤海遺民高永昌所建立的大渤海國。金朝獲得了“遼東五十餘州”,進而也獲取了與北宋勾連的海路交通渠道,遼東半島與北宋的“登州對海,止隔一水”。

由於資訊情報傳遞的延遲,直到政和七年(1117年),宋廷君臣才得知金朝崛起,並佔據遼東一事。此時,先前從遼國叛投宋朝而被徽宗賜名為趙良嗣的馬植向宋朝建議,派出使臣從登州、萊州渡海,前往女真金朝商議結盟事宜。

出身於燕雲漢人大族的馬植,一直是北伐遼國、收復燕雲的倡導者。馬植(趙良嗣)的建議在宋廷君臣之中引起了爭論,聯金伐遼之策招致很多反對。然而,宋徽宗仍然於宣和元年(1119年)派出登州兵馬鈐轄馬政以買馬為名,渡海出使金國,密商聯金滅伐遼大計。

為了對付傳統對手,皇帝不惜聯手危險敵人,王朝因此而走向滅亡

完顏阿骨打起兵

即便徽宗操作到如此地步,依然還有諸多重臣反對聯金伐遼。太宰鄭居中就曾當面對宰相蔡京說聯金伐遼“誠非廟算”,澶淵之盟是極其成功的,“雖漢唐和戎,未有我宋之策也”。貿然動武,並無勝算,一定會“使百萬生民肝腦塗地”。相比較於已經凸顯衰敗之相的遼國,大宋如果與正處於上升期的金國為鄰,其戰略位置更為不利,正如知樞密院事鄧詢武所言,“且與強女真為鄰,孰若與弱契丹乎?”

極其弔詭的是,原先在政和年間極力主張北伐的權相蔡京此時對於聯金伐遼一事卻冷淡下來,對於童貫所上的《平燕策》,蔡京也是“甚惡之,但留之,亦無奏報”。甚至在宣和元年(1119年),金國使臣李善慶出使汴京商議伐遼之時,蔡京竟然對其說:“中國所守信義也,兩國盟誓,未得便如汝主所請。”

臣僚的反對也未能阻擋宋朝聯金的步伐。起初,金國對於聯宋之議的興趣並不是很大。但是,隨著金、遼關係的徹底破裂,聯宋滅遼最後成為金朝最佳選擇。宣和二年(1120年)二月末,被金朝拘留了半年的出使金國使臣平海軍指揮使呼延慶,終於回到北宋,“具道金主所言,並其國書達於朝”。

為了對付傳統對手,皇帝不惜聯手危險敵人,王朝因此而走向滅亡

徽宗與蔡京的影視劇形象

北宋與金國的聯盟計劃開始進入實質協商階段,宣和二年三月初,宋徽宗派出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趙良嗣和忠訓郎王鑲為正副使臣,“用祖宗故事,以買馬為名,因約夾攻契丹,取燕雲故地,面約,不齎書,唯付以御筆”。

宣和二年(1120年)三月,宋使趙良嗣、王鑲由登州下海,歷經小謝駝、 基末島、 棋子灘、 東城、 會口、 皮囤島,四月十四日, 抵蘇州關下。當時,金軍正出兵攻遼上京,趙良嗣自鹹州會金太祖於青牛山,隨金軍出發,觀其攻城。上京很快被攻克,宋金正式商議,訂立盟約,因其是泛海而來,故稱之為“海上之盟”,其主要條款如下:

其一,宋金出兵夾攻遼國,不可單獨與遼媾和。

其二,遼之南京,即燕京歸宋,但平州要給金國。對於遼之西京,即大同的歸屬,金國原先也同意歸還大宋,但後來態度漸趨模糊。燕京及其所管州縣的漢人歸宋,但“外據諸邑及當朝(金國)舉兵之後,皆散到彼處餘人戶,不在許數”。

其三,宋朝同意“納前與遼之歲幣於金”,即每年支付50萬兩,並“當於榆關之東置榷場”,開展邊境貿易。

其四,宋金兩國確立對等國家身份,彼此相互承認。

為了對付傳統對手,皇帝不惜聯手危險敵人,王朝因此而走向滅亡

金滅遼與北宋

對於金國而言,這一聯盟的結成是極大的利好,戰勝遼國,甚至滅掉遼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獲得了南進中原的大好機會。對於大宋而言,其立國以來“收復燕雲”的戰略目標似乎就要實現,甚至還可以徹底攻滅遼國,宋徽宗似乎就要成為千古帝王了。

然而,正如遼國派去大宋勸阻宋金聯盟的使臣所言,“若大遼不存,必為南朝憂,唇亡齒寒,不可不慮。”與女真人關係複雜的高麗也在此時勸阻宋金聯手,高麗睿宗大王就曾託人勸阻徽宗:“聞朝廷將用兵伐遼,遼為兄弟之國,存之足為邊捍;金為虎狼之國,不可交也!”

然而,宋金聯手滅遼最終成為事實,金國從一個區域性小邦一躍成為東北亞世界大國,而大宋則多了一個虎狼式的鄰邦,周邊安全環境更為惡劣。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金國舉兵侵宋;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汴京城破,“靖康恥”由此而來,趙宋家的政權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