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死刑要在“午时三刻”执行呢,这一说法有何意义?

瀚海说史


“午时”是我国古代特有的说法。关于时间的名词,宋代以后使用时刻制,并采用“时辰+初正+刻数”就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午时三刻”,据研究证实古代的午时三刻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2点45分,一天的正中午,那为什么行死刑要在这个时间呢?


午时三刻执行死刑,古代封建迷信的解释,更是为了杀鸡儆猴

不管从影视剧还是从文献记载来看,很多朝代都会将处决死刑犯放在午时三刻,这种不只是一种“另类的传承”,也是一种统治手段。

  • 古代信奉鬼神之说。
古代鬼神之说也是一种统治手段,而古人往往把解释不了的事情归于鬼神之说。在这种思想观念下,人们普遍认为人死了以后是要变成鬼的,尤其是那些不是自愿赴死被刑罚制裁的人是要变成厉鬼的,监刑官和侩子手是亲手送死刑犯上路的人,还有周围的观众看热闹却没救的,那这些厉鬼肯定第一时间要找他们复仇,毕竟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有关系。

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所以行刑会有许多讲究。古人认为一天中阳气最盛则阴气最弱,这时候是不会有鬼魂出没的,因为鬼魂见不得光。所以选择“午时三刻”在一天当中太阳最厉害的时候,执行死刑的话他们就不怕受到鬼魂的威胁,就会心安理得的执行自己的工作了。

当然就是罪犯也分三六九等的,一般来讲,罪大恶极的人才会在午时三刻行刑,因为这部分人手上沾染的鲜血太多了,也就只能用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才能压制,所以一般犯人只会在午时就会行刑,只有罪恶滔天的犯人才能“享受”午时三刻的待遇。


  • 对死刑犯最后一丝的温柔

死刑犯,上刑场之前肯定是要饱餐一顿的,因为不能叫人做饿死鬼,哪怕是十恶不赦的犯人也不能坏了规矩,也要吃了这餐上路饭的。古代死刑一般是斩首,所谓快刀斩乱麻,侩子手的刀是一定要锋利的,最好是能削铁如泥。

死刑犯吃饱了上路饭,顶着一天中最烈的太阳,而且那个时间段,也是人比较犯困的时候,在刑场的犯人早已是浑浑噩噩不知所以,监刑官一声“午时已到,即刻行刑”,侩子手手起刀落,还没有等死刑犯反应过来行刑就已经结束了,让他们没有痛苦的快点走掉也算是对他们最后一丝的温柔了。从这方面可以说还是遵循儒家思想,不伤天和。


  • 震慑普通百姓,杀鸡儆猴

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这点跟第一条很像,但是问斩犯人很大程度上为了震慑普通百姓:做个安分良民还能在死后投胎转世,说不定下辈子还能做个有权或者有钱人,如果犯法了,搞不好鬼都做不成了。

这对于普通百姓是有很强的震慑作用的,避免犯罪,安定社会。这告诫所有人,不要做错事,不然下辈子啥都不是,哪怕投胎肯定是不用想了,魂飞魄散是肯定了,就此永远在世间除名!所以老百姓们在心底深处都会告诫自己要遵纪守法,不要造反,不然灰飞烟灭就是自己的下场。而且行刑的时候老百姓在旁边看着,或许自己的脖子都会感觉到一阵凉风,估计这辈子都忘不了这个阴影。

举个例子,明朝,万历皇帝时期也就是那个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有个“献俘”仪式,这个是极限严肃又惊悚。俘虏被带进午门,刑部尚书宣读俘虏的罪行,然后万历皇帝批准,斩首示众,那个时候没有扩音器,只能一传十,最后有320人的方阵一起吆喝,很多民众都被这个声音吓得不敢动,内心也是想着千万不要犯罪,不然可能下次午门的就是自己,顿时汗流浃背。



封建朝代行刑时间并都不是每天午时三刻

《唐六典 刑部》中曾明文规定:“每岁立春后至秋分,不得决死刑。”

文献记载的内容,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词,秋后问斩。古人的科学文化比较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所以他们就把这些无法解释的事情归于鬼神之说。所以他们做的事情一切都要符合天意,这就验证了天命的说法。

同时春夏季节万物复苏,到处充满了生机,这个时候杀人非常不好,如果强行在这个时间斩杀犯人,那么一定会违背天意,最终会受到惩罚,说不定还会给朝廷带来巨大的震荡。因此统治者都会规定将犯人押后,秋后处斩。所以并不是每天都会处理犯人,而是都要到立秋之后,这也体现了统治者们对于王朝命运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是严格按照秋后问斩的时间算的。如果今年没处死的囚犯,就又可以多活大半年,等到来年的秋天再处斩,如果来年还没处死,就又可以多活一年。

杀人哪怕是囚犯,都有伤天和。所以午时三刻处决犯人,是古人封建迷信的必然,但同时也是心理安慰,毕竟古代没有现在的科技,更是帝王统治民众的一种手段!


历史每日说


咱们看古装剧的时候,每每处决犯人,都会选择在午时三刻,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咱们先看看午时三刻是什么时间。

我们现在的人想计时的话很方便,有手表有手机,几点几分显示的很清楚。但是古人没有这些现代化仪器,怎么计时呢?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这样一天正好二十四个小时。这就是古人的“时”。那午时是几点呢?从午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为子时,一点到三点是为丑时,以十二地支排列,午时正好是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时”确定了,而“刻”呢?“刻”是古人在“时”的基础上再次细分,相当于现在的分钟。一个时辰分为四刻,(也有说分为八刻的,一刻十五分钟),一刻是三十分钟。这样时间就出来了,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十一点四十五分到十二点半。时间确定了,我们再说说为何古人处决犯人要在中午十一点四十五到十二点半之间。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看出点什么了,这个时间段正是一天之中的正午时分,一天之中阳光最旺阳气最盛的时候。古人是非常迷信的,因为被处决的犯人,不管是罪有应得还是千古奇冤,反正都是横死的,不是非正常死亡,所以怨气比较重,在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处决他们,能够大大的压制他们的阴气,所以古代处决犯人都是选择在午时三刻。

大家知不知道为何犯人都要在秋后问斩呢?咱们下期再聊。


赵家盼盼


在午时三刻执行死刑的原因有二:第一、阴阳学家讲究这一刻的阳气最重,去世的人连鬼都做不成,这也算是对罪犯最严厉的惩罚,所以说在这个时刻被执行死刑的人一般都是犯了大罪的犯人。第二、古人信奉因果轮回,就算被处死的是罪有应得的罪人,但是那些刽子手和监斩官也担心自己会被恶鬼报复,为了不让犯人的阴魂回来作祟,所以自然要选择地上阴影最小,阳气正盛的时候来做阴事。

首先要知道,这午市三刻到底是个什么时间。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代表两个小时,这一刻代表十五分钟,所以推算下来,午市三刻就是中午的十二点四十五。照古代阴阳家的说法来看,这个时间点地上的阴影最短,人间的阳气最重。而且古人很讲究世道轮回,人们相信亡者会去往另一个世界,然后继续投胎转世。

但是,在这个时间点去世的人,因为灵魂被阳气灼伤,甚至是魂飞魄散,所以他们不仅不能再投胎,甚至是连鬼都没得做,所以这个时间点去世的人,要么是恶贯满盈的大恶人,要么就是被人冤枉的超级背锅侠。没有轮回也不能做鬼的人,自然就是受到了最大的惩罚,而那些背锅侠自然也不能回来伸冤。这样做一来说是为了惩罚恶者,二来说就是为了威慑生者,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而且,正是因为古人相信轮回,所以也会担心自己被人报复。举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是个什么情况。话说当年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为了把自己的儿子送上皇位,所以就出手害死了其他三位皇子。但是心理素质一般的武惠妃自此一直觉得自己被冤魂缠身,后来就因心病而去世了。这样的例子就足以说明鬼神之说对人们的影响有多大。

像监斩官或者是刽子手虽然也是奉命行事,但是他们毕竟是直接出手杀人的人,所以自然担心亡者回来报复。而选在午市三刻这样阳气大盛、阴魂退散的时刻,自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要说是这样的说法其实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如果真的有阴魂报复的话,那么那些军功累累的将军们不早就在战场上被鬼魂杀死了么?还怎么建功立业。只是说,这样的说法,能给人心理安慰,从而减轻思想负担。

《汉典》


汗青正浩


中国古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时间,无论出生、处死,都要算一算吉凶祸福。就是说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都有说法。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信封这个,不是吗?

那么古人行刑是为什么要选在午时三刻呢?

其实,也不都是在午时三刻,古人行刑也分量刑轻重,而选择不同的时刻,午时三刻处决的一半都是罪大恶极的犯人。

古时候,人们极其依赖天文地理,根据天文说,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不是正午时刻,二十午时三刻,也就是我们现在的12时45分,这个时候,太阳挂在天空中,地上的阴影最短,也就是阳气最盛的时刻。

不管犯人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处死犯人总是不吉利的,被处死的人死后都要变成厉鬼,总有一天会找上和处死他有关的人。

这样看来,最受威胁的就是刽子手和监斩官了,所以人们一般都选在阳气最盛的时候处死这些无恶不赦的罪犯,让阳光压制他们,一生就此了结,死后连鬼也做不成,自然也不会找刽子手和监斩官的晦气了。

看来鬼怪之说,从古至今就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也可能中午时炽烈的阳光晒在人们身上,也可以为死刑者和行刑者,抹去一点对于死亡的恐惧吧。


历史也好玩


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判官对罪犯宣布:明日午时三刻,推出午门斩首示众!

那么,为什么是古代的斩首要定在“午时三刻”呢,这个世界有何玄机?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午时三刻”是几点钟?

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大约是今天的2小时。

这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除此以外,古人还将还将一昼夜等分为一百刻,每刻约等于现在的14.4分钟。

因此,我们就可以据此推算,午时三刻大约是当日11点45分左右。

这个时间点,其实也是古人普遍认为阳气最盛的时候,太阳正当头,光线照在地上的阴影最短。

死刑属于“阴事”。

因此,古时候的人们在处理死刑时,都会选择阳气最盛的时分,通过阳气压制死者的阴气,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午时三刻,在古代认为是中午阳气最盛的时候,能够将死者的阴气即时打散,不会留给他们做鬼纠缠凡人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死刑多在午时三刻举行的原因,再怎么理直气壮也是怕鬼作祟啊。


HuiNanHistory


午时三刻

我们常说时刻时刻,事实上,时和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计时单位,按照古人的划分,一昼夜可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也可划分为一百刻。而一刻则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所谓午时,即现在的11点至13点。

所谓午时三刻,即现在的11点45分。

古代死刑为何要在午时三刻执行呢?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古人比较迷信,认为杀人是阴事,不管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总之,被杀者的鬼魂会纠缠判决的法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所有和他被杀有关的人员,甚至前来观看的无辜群众也有可能惹上死者的鬼魂。

而古人认为午时三刻是一天之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刻,按照古代迷信的观点,这个时候的阳气可以冲淡因杀人而产生的阴气。

这样,判决的法官、监刑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围观的群众,都不会受到死者鬼魂的纠缠,而这,正是古代在处死犯人时,选择在午时三刻问斩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可以减少犯人行刑时所受的痛苦。

午时三刻,也就是正午十二点左右,这个时间点往往是人的精力最为萧索的时刻,人们往往很容易呈现昏昏欲睡的状况。

所以选择在午时三刻处死犯人,可以略微减少犯人的痛苦,而这,也体现了在古代的残酷法治下,尚存的一丝丝人道主义。

秋后问斩

而古代在行死刑时,除了午时三刻,还很讲究秋后问斩,这也是有原因的。


所谓的秋后问斩,即一般的死囚要等到秋冬两季才处死,而不是在春天或者夏天。

这里面同样有迷信的成分,而且还牵扯到了一个五行学说,按照五行学说的说法,秋天对应五行中的金,而金的本性是冰冷。

秋天是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从五行上看,秋天是肃杀沉寂的季节,选择在秋天行死刑,则是顺应天时的体现。

再有,春夏两个季节,人们忙于耕种,没有时间出来观看死刑,而秋冬两季,人们相对比较清闲,有时间来观看。只有百姓前来观看,才能发挥死刑杀一儆百的效果。


金兔历史


《水浒传》相信大家都看过,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场景,就比如“劫法场”,每次看到梁山好汉劫法场的时候就特别激动。

四十四回中,“报道一声:‘午时三刻!’...梁山好汉一齐发作”;六十二回,“'午时三刻到了!'一声喊,侩子手就要动手...石秀吼一声‘梁山泊好汉在此!‘”。

那为什么死刑犯一定要在“午时三刻”才问斩呢?

先来说说午时三刻是什么,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太阳在天空正上方的时候。

我们都知道这个时间段一般在中午十二点左右,影子也是一天中最短的时候。

在古代,死刑犯是分为好几种的,主要看他犯的事有多么严重。而且古代是封建迷信社会,特别信鬼神说,觉得人死后会做鬼。

杀人是“阴事”,被杀的人会有鬼魂,在他死后,鬼魂会一直纠缠参与杀他的人。而午时三刻则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被杀的人也不会有鬼魂。

于是就会在问斩上下一番功夫。犯事严重的死刑犯,便会让这个死刑犯做不了鬼,也就是午时三刻问斩,这是最严重的。如果犯事轻,一般选择正午,还给他留个做鬼的机会。

还有一种说法,每天的“午时三刻”是人们最累的时候,也是最想睡觉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将犯人处决,会减少犯人的痛感

最后说一个极其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存在“午时三刻”。

在过去只有“午初三刻”和“午正三刻”,“午初三刻”是11点45分,而“午正三刻”则是12点45分。

所以“午时三刻”这一说法有很大的可能是小说家们杜撰的,或者说改写的。


理科男读历史


古代斩首要在午时三刻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因为在迷信的思想中这个时候阳气比较旺盛,阴气比较弱,能够让犯了罪的恶人们得到应有的惩罚,这一生连鬼都做不成;二是这个时候斩首不痛苦。

先说第一种阳气旺盛。根据迷信的说法这个时候阳气比较旺盛,阴气比较容易消散,所以这个时候斩首,最能够把人的魂魄冲散,坏人们连鬼都做不成,这也算是给他们应有的惩罚了。

再说第二种不痛苦。在人们的印象中,斩首这种刑罚非常残忍,而且令人心生畏惧,所以一般人不敢犯什么大罪,不然就要遭受这种痛苦的惩罚。但还是有人以身试法,在人间作恶,所以最终就被抓起来斩首了,在斩首的时候为了减轻犯人的痛苦,所以就把时间选在了午时三刻,这个时间人的意志比较消沉,而且精神涣散,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趁着这个时间给他的头上来一刀也不会有太明显的感觉,说不定还会死在梦中,也算是比较人性的一种刑罚了


夏洛特玲玲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时当里面演到犯人被带上刑场砍头时经常看见有“午时三刻处斩”这种台词,这个时间点是什么概念?选在午时三刻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古代一天分为二十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中午二十点,是“阳气”最强烈的时候。

古人认为斩首是一件有损阴德的事,尤其是判决官、刽子手、监斩官等工作人员,害怕被处斩的犯人怨气太重鬼魂回来报仇,午时三刻这个时候正是阳盛阴衰的时候,可以冲淡刑犯死后的怨气。还有一种比较人道的说法是,午时三刻一般都是在吃过午饭之后,让死刑犯做一个饱死鬼上路,而且中午吃过午饭一般都昏昏欲睡,整个人意识比较懒散,人犯在受刑的时候也会少受一些苦,故而选择在这个时间。

“秋后处斩”的概念跟“午时三刻”差不多,都是要在限定的时间里处决犯人。在古代犯重罪是要即刻处斩的,除此之外的其他的都是秋后处斩,即秋冬两个季节。因为春夏生机勃勃,生命茂盛,而秋季是万物凋零的时候,比较符合自然规律,慢慢的就形成了一条制度叫“秋诀”。


陆弃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古代的死刑是一种极其严肃的事情,开不得半点玩笑,主要是与鬼神文化相关,而午时三刻也是为了避免最大程度的让行刑之人以及审判官和站在场上的那些等着宣读皇上旨意的人尽可能少的受到鬼神的反噬。

事件回顾

午时三刻涉及到了两门学说,第一门是天文学,第二门是阴阳学,天文学在古代几乎囊括了所有未知领域的事情,比如我们常见到的诸葛亮抬头一望天,发现昨天应该有的星星今天少了一颗,掐指一算,便对刘备说道,我刚才观看了天文,发现天上的星星不对劲,今天晚上孙权或者曹操要袭击我们,做好准备吧。

诸葛亮这话说完,刘备再把部队布置完,哎,恰好就巧了,还真的有敌军来袭击,当然至于天文学这一个板块,糊里糊涂不知所云,咱也不晓得究竟是真是假。

可是对于午时三刻是有着极其严格的约束的,午时三刻一般是在11:45,当然不同的朝代对于午时三刻的定义也不同,但午时三刻一般指的是人的影子最短,太阳最毒的时候,如果按照现在的逻辑来看,那么太阳最毒应该是下午2:00~2:15左右,但是在古代并不是这样,因为古代的午时三刻还需要满足一个特点,那就是影子最短。

没错,这就是事实

古代对于午时三刻以及影子极其忌讳,如果我们记得郭德纲讲过的相声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把于谦小时候的样子拿出来抱在太阳底下晒一下,突然发现这是个混蛋。紧随其后郭德纲又说,并不是混蛋,说的是魂魄有些淡。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影子比较浅,尽管这是一个玩笑话,可是古代的时候还是非常注重影子这一说的,有的人认为影子极短的时候阳气最盛。同样的道理,早上和晚上阳气就差一点,至于深夜伸手不见五指影子一大片根本不知道哪一片影子是你的,那么这个时候阳气最衰。

针对于这样的理论,甚至做出了系列章节重点研究,也就研究出来了个午时三刻。当然有一种刑罚并不是在午时三刻执行的,那便是千刀万剐或者说凌迟处死,这样的刑罚耗费的时间极长,一般凌迟到几点就到几点,也没个准日子,毕竟都凌迟了,鬼晓得他什么时候才会嘎嘣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