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決 定「 單 身 至 死 」

我 決 定「 單 身 至 死 」

“你打算什麼時候結婚?”

“現在還不結婚,老了怎麼辦?”

“我就是希望,我走了以後,你有人照顧。”

上面的追命3連擊,是我進行“不婚主義”的受訪者,每次回家都會聽到的話。

她今年34歲,目前是一家裝潢公司的老闆。

她不婚,沒敢讓家裡知道。

配 樂

歌手:BEGIN 歌曲:涙そうそう

我 決 定「 單 身 至 死 」

“也嘗試過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但一到婚姻,兩個人感覺就不對了。”

這是採訪中我第一次感到,這個語氣一直篤定而自信的老闆,氣場稍稍弱下來,語氣裡好像顯得有點無奈。

第一次沒能走進婚姻,是因為未來婆婆覺得她個性太強,照顧不好兒子。

“談婚禮細節的時候,她全程對我的家裡人沒好臉色看。說到陪嫁,房子經濟問題,要求來回變化,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

然後她頓了一下,補充了一句:“我沒想到他看著這些,什麼都沒說。”

關於第二次沒能結婚的原因,她說了很多的生活細節。

“他一天就可以搞亂全家,下班回家看到,到處亂扔的髒衣服,要用的東西每次都不知道被亂放在哪,要收拾這堆爛攤子,心情真的很差。”

“我有點神經衰弱,不能有人在我身邊睡覺,而他希望每晚睡覺的時候,能擁抱著他的妻子...”

也許,走入婚姻,還要有面對所有日常細節日積月累的勇氣吧。

不過,讓她放棄這次婚姻的最後一擊是:

他的家庭要她放棄她現在的事業,然後去異地做全職太太。

“這兩次將要邁進婚姻的時候,我都很焦慮,我覺得我不是一個適合婚姻,能走入其他家庭的人。”

我曾問她如果不再有對方的家庭問題,也不嘗試了嗎。

她說,結婚一定會進入另一人的生活,勢必要放棄現在的什麼,她已經沒有精力再為了一個人,調整自己生活的步調,討好對方的家庭了。

她現在只希望把自己的事業和生活經營好。

但唯一還在焦慮是,雖然現在過得還好,但不知道當老了之後,自己將面對怎樣的生活。

我 決 定「 單 身 至 死 」

對於還在猶豫選擇“不婚”的群體來說,最擔心的問題,可能就是自己的晚年生活。

“養老的話,只要國家不垮,退休金就足夠了。”

晚年結不結婚不重要,健康才重要。以後覺得自己可能不行了,就去荷蘭安樂死,還能體體面面的離開。”

說這話的是33歲的遊戲主管,因為他親眼看著他媽媽最後那段痛苦的時間,親人什麼也幫不上,“她不想再被看著,最後只想快點離開”。

彼此都為不婚族的情侶認為,到人生末尾只要有重要的人陪在身邊,結不結婚其實沒什麼不一樣。

“我們只是不結婚,但沒說不會陪伴著走下去。”

朋友的舅爺爺是個老輩的“不婚族”,她是這麼和我說的:

“我舅爺80多了,感覺每天過得也還好啊,還會和他的學生討論實驗,和老朋友吃飯。

後來我有幸,問到這位老爺子兩個問題:

因為“不婚”,現在會覺得更孤獨嗎?選擇“不婚”到現在,認為最重要的生活支撐是什麼?

他回答我說:

“人都會孤獨,如果說因為“不婚”更孤獨,也有一點兒,我有個老同事,她受影響更大一些吧,現在整天讓我給她物色個老伴。”

“最重要的支撐,就是自己。能不能憑藉自身就成為一個能幸福的人。”

<strong>

我 決 定「 單 身 至 死 」

在查閱資料時,我看到很多人並不認同不婚的方式。

單身“不婚”被嘲“就是太矯情了”,有戀愛對象的“不婚”被嘲,“不就是‘炮友’嗎?”

理解不婚的人,也很好奇不婚族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

“沒什麼不一樣,就是選“不婚”,可能多點勇氣吧。”

在當下選擇“不婚”的,確實是少數群體:

當任何少數群體存在時,生活都會比多數群體更難

在韓劇《請輸入搜索詞:www》中的女主是一位不婚主義,男主雖然愛她,但仍對她講出了這樣的話:

“可以住在一起,卻不可以結婚,說實話,我很難理解。”

當時女主的反駁,簡短而有力,好像一根小針,瞬間扎破了這句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只是因為大家約定俗成,習慣而形成的道理:

“住在一起就必須要結婚,這個很容易理解嗎?”

我們都太習慣婚姻這種形態了,習慣到沒有問過為什麼。

社會學家李銀河曾和《國際先驅導報》聊到:

不婚漸成為常態確實是一個重大的變化。婚姻從一種普世的價值已經變成了純粹個體的選擇。

我們習慣了以“家”的概念來面對社會,而以後可能要徹底作為單個人面對周遭,“家族主義”在下降,而與現代化隨之而來的“個人主義”迅速上升。

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會有怎樣的改變。

也許“不婚”可能成為未來社會的生活方式。

我 決 定「 單 身 至 死 」

2010年,日本人口調查發現,30歲以下沒有結婚的男女比例為:男性71.8%,女性60.3%。

也就是說,在日本,30歲前,有一半以上的人,沒有結婚。

在日本NHK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中,我們也許可以窺見不婚族的一些未來。

節目記錄了7位,平均年齡近80歲的單身奶奶的日常生活。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不被兒女家庭所累,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和愛好,讓最後一段人生也充實而有意義。

我 決 定「 單 身 至 死 」

她們在一起生活了10年,一起學習,一起出遊。

家裡的小東西沒有了,打個電話,姐妹立刻送貨上門;要出遠門,家裡的東西需要人照顧,姐妹們都有家裡的備用鑰匙,招呼一聲就好。

萬一身體不舒服,也立刻就有人趕來陪伴。

我 決 定「 單 身 至 死 」

她們其中一位奶奶,也是有女兒的,但最後仍選擇了,在老年團裡得到這些慰藉和陪伴。

我 決 定「 單 身 至 死 」

其實無論我們做了什麼選擇,要的可能只是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開心。

在最後,寫這篇文章其實不是鼓動大家去“不婚”,只是希望把“不婚主義”人群的冰山一角呈現給大家看。

希望當我們的選擇可能和別人不同時,我們不會太懷疑自己,甚至苛責自己。

當我看著這些80歲左右的奶奶,學電腦,寫作,報名朗讀劇,去嘗試新的事物,每天認認真真的活著,每天認認真真的開心,就覺得——

那些選擇不婚的人,也許會有更多的時間和自己的人生周旋,

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只是為了體驗而生活。

就像上面7位奶奶中,和子奶奶說的:

只希望自己的墓碑上能寫著——

啊,真有趣啊!



“老了以後,

願意和我一起去養老院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