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什么内涵?有哪些优秀文化?

遍地黄金888


中华历史古老悠久,传统文化学说流派分呈:道,儒,佛,法,阴阳,纵横,墨,兵,农,杂,小说等诸家各有千秋

例如:

道家提倡,逍遥处世,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佛家重修行,悟缘分。修心为上,善为根本。修行的核心是培养正念,有什么心念,就会有什么末来,也就是因果。

兵家,上兵伐谋,知己知彼,其精神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

而儒家思想主要讲"仁政″,说“王道"及力推崇"礼制″。其学说理想是天下"大同″,"大一统″。政冶学说主要阐述君巨关系,官民关系。孔子的"唯上智与下下愚不移。”″克已复礼"等主张为历代人治社会之治世良方。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高歌更是为世袭大夫,谦谦君子安身立命而颂唱的精典。

法家论:″以法治国″,主张无规矩不能成方圆。

农家以"君民并耕,市贾不二"的主张历来成为传统德政和理想社会的法规而被广泛传播和美化。等等…

凡此种种,不必类举,历史画卷浩翰如海,每每道来才疏学浅。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源源流长,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传承,挖掘,发扬,广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使命担当。


广银8910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1、“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

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

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2、“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的。

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

3、“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

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

4、“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孔子曰:“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

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5、“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信”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


每天学一个常识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我们的传统美德本质上可以说根植于农耕的土壤里。要说传统美德的内涵那就是对天地自然的态度,天人合一万物平衡的阴阳体悟。尊天道、敬祖宗、睦邻邦、阖家庭。推己达人、慎终追远。而这一切皆来于一方水土的馈赠。中国人对土地的深情超过很多民族。



农耕文化留给我们至少两个优秀文化遗产。一是“”耕读传家”,二是“”告老还乡”。耕读践行知行合一、身心合一。传家讲究传承延续、使命担当。形成了中国人将最好的通过根脉承继延续的朴素家国观。生发出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衍生出包括“保家卫国、实业报国”等报效系列的近现代观念。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 “告老还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成功的打通了城乡有序流动,破了天花板瓶颈。这种朴素的城乡循环,结合科举考试给每个人希望。青年时走出去报效国家,老年时无愧回乡,接受对官声、品行的评定。这不仅是一个城乡有序流动。更是一种对生命质量的检验。告老还乡经受家乡乡亲对自己品行、业绩的评判、告勉。更是托付要求发挥余热,参与家乡建设。耕读传家树家风、为国培优;告老还乡惠恩乡里,为乡输才。
不论是孔孟之学、老庄之道,皆以农耕为出发点。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


这屋传习所


文王问太公道:“该制定什么办法才能使天下归附呢?”

太公回答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 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的,就是仁爱。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 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道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 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文王问太公说:“治理天下应遵循什么原则?”

太公答道:“无需忧虑什么,也无需制止什么,天下万物就能各得其所;不去制止什么,也不去忧虑什 么,天下万物就会繁荣滋长。政令的推行,要使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就象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推移那样。圣人遵循这一原则,则天下万物就会被潜移默 化,周而复始,永无穷尽。这种从容悠闲无为而治的政治,君主必须反复探求。既已探求到了,就不可不藏于心中;既已藏于心中,就不可不贯彻执行;既已贯彻执 行,就不必将其中的奥秘明告世人。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规律,而万物自会按其规律生长;圣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而自能成就辉煌的功业。

“古代圣人把人们聚集起来组成家庭,把许多家庭聚集起来组成国家,把许多国家聚集起来组成天下。分封贤人为各国诸侯,把这一切叫做治理国家的纲纪。 宣传弘扬教化,顺应民俗民情,移风易俗,把邪僻转化为正直,各国的习俗虽然不同,但能使民众安居乐业,人人尊敬爱戴君主,这就叫做天下大定。唉!圣人致力 于清静无为,贤君致力于端正身心,愚昧的君主不能端正身心,所以会与民众抗争。君主政令烦多,就会导致刑罚繁苛,刑罚繁苛就会造成民众忧俱;民众忧惧,就 会流散逃亡。上下不安生业,社会长期动乱不休,这就叫做政治大失。天下人心的向背如同流水,阻塞它就停止,开放它就流动,安静它就清彻。唉!真是神妙啊! 只有圣人才能看到它的萌芽,并进而推断出它的结果。”

文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静呢?”

太公答道:“天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民众有经常从事的生业。君主能同民众共安生业,天下就会安静。所以说最好的政治是顺应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宣扬政教以感化民众。民众被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民众无需施舍就能丰衣足食、这就是圣人的德治。”

文王说:“您的话深合我意,我将朝思夕念,时刻不忘,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

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治理好天下呢?”

太公回答说:“气量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盖过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爱盖过天下,然后才能怀柔天下;恩惠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保有天 下;权势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天下;遇事果断毫不犹疑,就象天体运行那样不能改变,象四时更替那样不可变化一样;这六个条件都具备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天 下。

所以,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就欢迎他;使天下人受祸害的,天下人就反对他;使天下人遭到杀戮的,天下人就仇视他的残暴;顺应天下人意愿的,天下人就 归附他;造成天下人贫困的,天下人就憎恶他;使天下人安居乐业的,天下人就把他当作依靠;给天下人带来危难的,天下人就把他看成灾星。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 下,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占有这个治理天下的君主位置。”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任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文王问太公道:“作为君主,应当尊崇什么人,抑制什么人,任用什么人,除去什么人?应该严禁什么事,制止什么事?”

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应该尊崇德才兼备之人,抑制无德无才之辈,任用忠诚信实之人,除去奸诈虚伪之徒。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所以君主应当警惕六贼、七害。”

文王说:“我愿意听听这些道理。”

太公说:“所谓六贼就是:

一、臣僚中有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池亭榭,以供游乐观赏的,就会败坏君主的德行;

二、民众中有不从事农桑,任意使气,爱好游侠,违犯法令,不服从官吏管教的,就会败坏君主的教化;

三、臣僚中有结党营私,排挤贤智,蒙蔽君主视听的,就会损害君主的权势;

四、士人中有心志高傲,标榜节操,气焰嚣张,在外又结交诸侯,不尊重君主的,就会损害君主的威严;

五、臣僚中有轻视爵位,藐视上级,耻于为君主冒险犯难的,就会打击功臣的积极性;

六、强宗大族争相掠夺,欺压贫弱的,就会损害民众的生业。

所谓七害是:

一、没有智略权谋,为了获得重赏高官,而恃勇强横,轻率赴战,企求侥幸之功的,君主切勿让这种人担任将帅;

二、徒有虚名而无实才,言语不一,掩人之善,扬人之恶,到处钻营取巧的,君主必须慎重,切勿同这种人共谋大事;

三、外表朴实,穿着粗劣,自称无为,实是沽名,自称无欲,实是图利。这是虚伪之人,君主切勿同他亲近;

四、冠带奇特,衣着华丽,博闻善辩,高谈空论,以此为自己装点门面,身居偏僻简陋之处,专门诽谤时俗,这是奸诈之人,君主切匆宠用;

五、谗言谄媚,不择手段,以求官爵;鲁莽轻率不惜性命,以贪图俸禄。不顾大局,见利妄动,高谈阔论取悦君主,这种人君主切勿任用;

六、从事雕文刻镂,技巧华饰一类奢侈工艺,因而妨害农业生产的,君主必须加以禁止;

七、用骗人的方术,奇特的技艺,巫蛊左道,符咒妖言,迷惑欺骗善良民众的,君主必须加以制止。

“所以民众不尽力从事耕作,就不是好民众,士人不忠诚守信,就不是好士人;大臣不敢直言进谏,就不是好大臣;官吏不公平廉洁爱护民众,就不是好官 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各种矛盾,处理各项问题,确保君主地位稳固,整饬纲纪,核查名实,严明赏罚,使民众安居乐业,就不是好宰相。做君主的如同 龙头,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深刻观察问题,审慎听取意见,表现庄严肃穆,隐藏内心真情。使人感觉象天那样高而不可穷极,象渊那样深而不可测量。因此,君主 当怒而不怒,奸臣就会兴风作浪;当杀而不杀,大乱就会随之发生;”

文王说:“说得对啊!”

文王问太公道:“我想知道治国的根本道理。要使君主受到尊崇,民众得到安宁,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只要爱民就行了。”

文王问道:“应当怎样爱民呢?”

太公回答说:“要给予民众利益而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使民众取得成功而不败坏他们的事情,保护民众生存而不无辜杀害,给予民众实惠而不掠夺侵占,使民众安乐而不要让他们蒙受痛苦,让民众喜悦而不要激起他们愤怒。”

文王说:“请您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民众不失去职业,就是得到利益;不耽误农时,就是促成了民众的事情;减省刑罚,就是保护了民众生存;少征收赋税,就是给予民众实惠;少修 建官室台榭,就是使民众安乐;官吏清廉不苛扰盘剥,就是让民众喜悦。反之,使民众失去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败坏民众的事情;民众无 罪而妄加惩罚,就是杀害他们;横征暴敛,就是对民众的掠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榭而疲劳民力,就会增加民众的痛苦;官吏贪污苛扰,就会激起民众的愤怒。所 以,善于治国的君主,统驭民众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妹那样,看到他们饥寒就为他们忧虑,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对他们施行赏罚就象自己身受赏 罚,向他们征收赋税如同夺取自己的财物,这些就是爱民的道理。”

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纷杂熙攘,有时强盛,有时衰弱,有时安定,有时混乱,其所以这样,是什么缘故?是由于君主贤明与不肖所致呢?是因为天命变化自然递嬗的结果呢?”

太公回答说:“君主不贤,则国家危亡而民众变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定而民众顺服。所以,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与不贤,而不在天命的变化。”

文王问道:“古时贤君的事迹,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太公回答说:“从前帝尧统治天下,上古的人都称道他为贤君。”

文王问道:“他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太公回答说:“帝尧统治天下时,不用金银珠玉作饰品,不穿锦绣华丽的衣服,不观赏珍贵奇异的物品,不珍视古玩宝器,不听婬佚的音乐,不粉饰宫庭墙 垣,不雕饰甍桷椽楹,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以鹿裘御寒,用粗布蔽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征发劳役而耽误民众耕织。约束自己的欲望,抑制自己的贪念, 用清静无为治理国家。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就升迁其爵位,廉洁爱民的就增加其俸禄。民众中孝敬长者、慈爱晚辈的给予敬重,尽力农桑的予以慰勉。区别善恶良莠, 表彰善良人家,提倡心志公平,端正品德节操,用法制禁止邪恶诈伪。对自己所厌恶的人,如果建立功勋同样给予奖赏;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进 行惩罚。赡养鳏寡孤独,赈济遭受天灾人祸之家。至于帝尧自己的生活,则是十分俭朴,征收赋税劳役微薄。因此,天下民众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之色,百姓拥戴他 如同景仰日月,亲近他如同亲近父母。”

文王说:“伟大呀!帝尧这位贤君的德行。”

文王卧病在床,召见太公,当时太子姬发也在床边。文王说:“唉!上天将要结束我的寿命了,周国的社稷大事就要托付给您了。现在我想听您讲讲至理明言,以便明确地传给子孙后代。”

  太公问:“您要知道些什么呢?”

  文王说:“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应该废弃的是什么,应该推行的又是哪些,您能够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太公回答道:“见到善事却懈怠不做,时机来临却迟疑不决,知道错误却泰然处之,这三种情况就是先圣治国之道所应废止的,柔和而清静,谦恭而敬谨,强大而自居弱小,隐忍而实刚强,这四种情况是先圣治国之道所应推行的。所以,正义胜过私欲,国家就能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就会衰亡;敬谨胜过懈怠,国家就能吉祥;懈怠胜过敬谨,国家就会灭亡。”


式子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

  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的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

书法、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兵马俑、玉雕、甲骨文、文房四宝、笛子、古筝、琵琶、龙凤纹样、彩陶、国画、 谦逊、礼貌、朴实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淡墨照熙人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中华民族有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二、谦和好礼,三、诚信知报,四、精忠爱国,五、克己奉公,六、修己慎独,七、见利思义,八、勤俭廉政,九、笃实宽厚,十、勇毅力行


吉时雨说风水


中华民族美德主要是天人合一之德。天德,地德,人徳,合成中华民族之美德。

天德。持中守正,普惠万物,普惠众生,普惠天下。公道,公平,公正,大公无私。风起于青萍之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地德。谦卑,包容,滋润,恩养,海纳百川,孕育万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人徳。无欲,无为,不争,不敢为天下先。顺天应人,顺天道而为,无所不能为。顺天道而行,不与天地争,就无所不能争。不敢为天下先,天地安,则人自安。

所以,才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思。才有了修齐平治,家国天下之美。才有了安贫乐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德。


手机用户64148718763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此外,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勤奋敬业,知书达礼,无私奉献,见义勇为,勤劳勇敢,勤俭持家,坚韧不拔,艰苦朴素,互帮互助,惩恶扬善等等都是中华传统美德。


这个不重名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极为丰富的,从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它的文化内函,不是单纯存在于仁、義、礼、智、信上,上千年來立本则以孝为先,诚信是做人的底线,尊老爱幼也是人们遵循的无形法则,忠君爱国历來都是所提倡的子民公约,在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没有这些内函文化也是不行的,很容易形成无序无章的纠缠争斗之中,它是头脑印证之中的文化内函,而不是法律所行规的律条,封建与儒家构思的思想体系,让它在道德的轨道中代代相承。


杨俊德3


慈,俭,无为。

慈,志在天下。无条件,不求回报地利天下。

俭:自律,包括坚持,自反,勤劳,勇敢,认真,负责,艰苦朴素,戒骄戒燥等等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

无:识道,悟道,遵从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