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还是创新 药企如何“量体裁衣”

本报记者 高瑜静 北京报道

在政策“组合拳”频出、鼓励医药创新、仿制药提质背景下,降药价、惠民生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10月29日,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2019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健康中国、科创先行”为主题,会聚了多位医药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探讨健康中国建设中,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医药成果惠及大众等行业命题。

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医保控费、“4+7”带量采购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医药市场格局面临重塑。

今年9月以来,在国家医保局等部门指导下,参与药品带量采购扩围的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上海开展联合招采,产生了拟中选结果。带量采购实施区域的推广,从某种程度上变现着“以国家为单位进行药品的集中采购”这一初始定义。按照规则,联盟采购的25个品种将由入选的3家企业瓜分全国70%的市场。

两轮带量采购中选品种的降价幅度,犹可见竞争激烈程度。公开数据显示,与扩围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9%;而同“4+7”试点地区的中选价格相比,此次中选的药品价格平均降了25%。

“中国是全世界最适合做药品招标采购的,因为中国80%以上的医疗资源是公立的,都掌握在政府手上。国家医药局主导的带量采购,以单一大客户,实施大量采购,那么强的买方议价能力,把药价降到全世界最低,只是时间的问题。国外已经走过这个路了。”人福医药董事长王学海说道。

仿制还是创新 药企如何“量体裁衣”

人福医药董事长王学海

哈药集团总经理徐海瑛对此亦有同感:“全国带量采购对整个行业的重塑和营销模式的冲击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很客观地去看医药行业的发展路径或者发展规律,早晚是有这么一天的。药企往前看,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仿制和创新。”

仿制还是创新 药企如何“量体裁衣”

哈药集团总经理徐海瑛

大变局之下,到底是坚持做好仿制药,还是及时掉头转向创新药?这也成为国内上千家药企面对的共同抉择。

仿制还是创新 药企如何“量体裁衣”

冠昊生物副董事长陈庚辉

“现在仿制生产药品的做法太多,制药就成了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了,甚至可能恶性竞争,最后大家都不挣钱,这肯定不是出路,也不是前途。前途在哪里?在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前途。看看现在中国销售最好的药是什么?外企生产的。为什么?实际上它们创新药的比例非常高,仿制药的比例非常低。中国制药行业要有出路,创新是唯一的出路,没有其他的。”冠昊生物(300238.SZ)副董事长陈庚辉说道。

仿制还是创新 药企如何“量体裁衣”

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陆文岐

在健康元(600380.SH)陆文岐看来:“未来的市场是什么走向,或者政策制度怎么样,我们确实很难判断。实际上,现在某些品种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在某个时间段还能获得比较好的回报。在做仿制药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去做。我们这么多年沉淀下来,我们产品的架构里面有仿制药,也有一类新药。”

海尔施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恒表示:“国家的政策只要是利国利民,药企总能找到生存的机会。比如说,我们与大的药品创新企业可能没有办法相提并论,但是我们知道,在医院里有一些常备但是不常用的药,现在这些药的供应可能难保障,我们在看这是不是我们的一个机会。”

仿制还是创新 药企如何“量体裁衣”

海尔施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恒

在中国医药产业进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医药产业的进入市场门槛也发生了变化。在现有条件下,本土药企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都有待提升,高端研发人才瓶颈依然存在;创新药项目扎堆申报现象严重,竞争激烈;还有创新药商业化、市场回报充满变数等。

王学海认为,企业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与企业的资源、能力、布局相关。“国内也应该回到所谓的细分市场领导者,你能做一些相对比较强的,不管是治疗领域还是技术平台,能够找一些自己擅长的,而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是越精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