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最近大火的電影《少年的你》一上映便迎來了無數掌聲,好評不斷。

聽說這是大型情敵見面會;聽說這週末的眼淚全給了千璽和冬雨;

據貓眼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29日17:10,《少年的你》上映5天票房達7.02億元,排片佔比高達45.6%。

不僅迎來了豆瓣8.5的高評分,還被李銀河老師發博點名表揚。好看是真的,眼淚也是真的。北望今心,陳年不移。等了一個夏天的遺憾,終於在秋天遇見小北。

這部電影反映的現實有點殘酷,校園欺凌的話題永遠那麼沉重。在電影院又笑又哭的你,是不是好幾天都緩不過來。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對細節的把控所呈現出來的真實感,以及劇情的深度給觀眾帶來的沉思。

看過電影的朋友們評價說:“太好哭了”。老實講,觀影的過程中,升學君也忍不住幾次落淚。

如果你真的看懂了,你會發現這部電影之所以如此出圈層式的火爆,因為它所表達的不僅僅是”校園暴力“。

更是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三觀的建立,以及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沒經歷過霸凌的的人很難想象,為什麼一個人被欺負到寧願自殺,也不打回去?為什麼不找老師,不和父母講?為什麼有人會這麼壞,是現在的學生學壞了嗎?

真實世界裡的校園霸凌,比《少年的你》還要觸目驚心得多。在校園霸凌面前,我們對抗的不是少數人的壞心眼,而是人類本性最黑暗的一面。

1

在校園裡很多人都是陳念,平凡沒有存在感,一個不完整的家庭,母親在外躲債打工賺錢。她只想隱忍的度過高中時代,考一個好大學。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她像所有的寒門學生一樣,期待著高考能讓她走出去,和母親過上好日子。可是現實不能如她所願。

因為給跳樓自殺朋友胡小蝶蓋上了衣服,而後又因為舉報而捲入校園欺凌。被人踢下樓梯,被人拎著一籠老鼠堵在家附近而不得不跳進垃圾堆,被人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剪頭髮,拍裸照。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哪一個孩子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崩潰吧,更何況她正值高考關鍵時期。也許她唯一能求得安慰的就是母親了。而這時因為創業失敗在外躲債的母親,卻在每次給陳念打電話的時候只會說:

“孩子,再忍忍高考過後就好了,你就長大成人了,我們的日子也就好過了。”可是,這是多麼無力的話。

而小北,是一個街邊的小混混。因為被母親拋棄,只能住在城市的盡頭,靠自己的拳頭活下來。

被打倒在地的他,遇到了路過的陳念。陳唸的挺身而出,讓小北的生命出現一道白月光。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後面。”

可是他自己也是一個孩子啊。只是因為陳念是第一個問他“疼不疼“的人,他發現這黑暗世界還有溫情。兩個同樣善良的人,在這冰涼的人世,彼此依偎取暖。

為了她乾淨無汙點的一生,他付出了他的自由。

“我喜歡一個人,我想要給她最好的結局。”年少的感情,就是這麼純粹。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如果說胡小蝶的沉默,是在家庭中習得的經驗;那麼陳唸的沉默,則是與警察和學校打交道得出的教訓。

家長的不關心,學校的不作為,同學的冷漠,老師無能為力,讓那些遭受欺凌的孩子,無處訴說,不再訴說,保持沉默。

不是在沉默中,一步步的走向絕路,就是在沉默中,以暴制暴。

如作家鮑鵬山所說:

我們從中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識、技術、專業,唯獨缺少文化。我們培養了很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很多高學歷的野蠻人,他們是冷冰冰的。

可是,我們的社會,要這樣“高學歷的野蠻人”有何用?

陳念質問女警的話令人深思:“你願意讓你的孩子來到這樣的世界上嗎?”

所以,養育一個孩子不是給他吃給他穿能長大就夠了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有充足的陪伴和引導、要保證生活條件也要照顧到精神世界,他才會身體健康心理健全地長大。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希望我們的學校,去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預和治療機制,少一點功利與急切,多一點包容和自由。

希望我們的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讓孩子明白:分數不是人生的全部,健康的身心、善良的品性、正直的人格、樂觀的精神、積極的態度等等,都是寶貴的財富。

希望我們的家長,既是撫養者,也是教育者和陪伴者,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只關心學習,也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不要讓愛成為永遠的遺憾!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2

霸凌,人性最黑暗的一面

看過《少年的你》的不少人,都對電影中“魏萊”這一角色咬牙切齒。

魏萊是陳唸的女同學,一直以來有恃無恐,先是把一個同學欺負到自殺,後來又開始欺負陳念,打臉、號召同學孤立、扒衣服、拍裸照視頻,無所不用其極。

這也很符合我們平時在互聯網上看到的那些霸凌視頻,視頻中的男男女女使用各類令人髮指的手段欺負同學。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一段網絡上流行的校園霸凌視頻截圖,這樣的視頻可以找到上百個

怎麼會有人可以像魏萊這麼壞?為什麼有一些孩子非要欺負另外一些孩子?這些人是魔鬼嗎?

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是,這些孩子是被人教壞了。這很符合我們的一般看法,孩子做不好,就是爸媽沒教好。熊孩子欺負人,大概率是他們教養有問題。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成長於不同家庭背景的星野(右二)和蓮見(左二)都曾是同學欺負的對象,但後來星野走上了欺凌別人的路 /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劇照

然而,至少在校園霸凌這個問題上,孩子熊真不能說明爸媽沒教好。

確實有研究表明,過於嚴厲或者忽視孩子教育的父母,子女容易出現霸凌他人的行為。而且,霸凌者也比同齡人更不依賴父母。

但問題沒有那麼簡單。有學者分析了過去70份關於父母行為和霸凌風險的研究,發現父母的負面行為,比如忽略孩子或者濫用暴力,也可能讓孩子變得更容易被其他人欺負。

這麼看來,就算父母沒盡責,孩子是欺負人還是被欺負也說不定。

其實,校園霸凌並不像看起來那樣,是幾個壞孩子一時興起的結果,而是少年們爭奪地位的一種手段。

換句話說,雖然欺負別人不對,大家也知道這不對。但是霸凌者成功地向同學們秀了一把肌肉,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和支配地位。

除了展示自己,攻擊競爭對手也很重要。

《少年的你》裡面的霸凌,基本都是女生之間的。相比電影裡展示的直接暴力,更多女孩面對的是好朋友的排斥和孤立,以及女生散播在社交圈子裡的謠言攻擊。

關於校園霸凌的研究就發現,女生之間的校園霸凌,動機基本離不開兩件事:維護名譽或者爭奪特定男生。而無論是直接動手還是造謠,其實都是排除競爭者的手段。

這是青少年性競爭的一部分。有實驗探究對1116對雙胞胎進行了研究,發現欺凌行為61%都能通過基因的差異解釋。

這不是說六成欺凌行為都是基因控制的,但是至少說明欺凌很大程度上不是學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

這也是為什麼,不管在哪個國家,校園霸凌都屢禁不止。

周冬雨飾演的陳念不是第一個被欺負的,也不是最後一個。在校園霸凌面前,我們對抗的不是少數人的壞心眼,而是人類本性最黑暗的一面。

3

沒有人能幫你,是什麼感受

《少年的你》表現最真實的,就是受害者孤立無援那種無力感。

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事,人們總是隨便給出斷言。在有些人眼裡,受害者要麼是自己犯了錯,要麼就是自己太軟弱。

如果受害者告訴父母朋友自己的遭遇,他們大概會聽到“被欺負了,你就打回去啊”、“如果你對他們硬氣幾次,他們就知道厲害了”。

但很遺憾,即使有個別人靠這個辦法成功脫離苦海,打回去也仍然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

打回去的後果,是要面臨更猛烈的報復。對199名兒童的跟蹤調查顯示,選擇打回去的孩子比起其他孩子,會面對更持續的霸凌。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另外,決心打回去也沒有那麼容易。對1722名學生的研究發現,選擇沉默的受害者和選擇反擊的受害者幾乎是兩條平行線,誰也不會輕易改換陣營。

自己沒法拯救自己,同學更是冷眼旁觀。就像電影裡踩著血跡路過的同學,除非正義感爆發,不然“不覺得事態嚴重”“自己沒能力也責任”“和被霸凌者不熟”,人人都有事不關己的充分理由。

2017年一起霸凌事件中,一個學生被同學把裝滿廁紙的垃圾筐扣在頭上,出現應激反應沒法再上學,老師卻說“這只是過分的玩笑”。

對這些老師來說,這麼做可能真的只能不算什麼。畢竟早戀和髮型,才是他們要抓緊的大事。

家長幫不了你,老師幫不了你,同學也幫不了你,這種情況下,受害者能做的就剩尋找能支持自己的朋友。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4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家長怎麼樣,孩子就怎麼樣。

大連最近發生的一件14歲男孩殺害11歲女孩的案件,犯案男生的父母是什麼反應呢?

母親在事後若無其事地擦乾血跡,還帶著兒子蔡某某一起去賣廢品。事發至今,蔡某某的父母始終沒有露面,也從來沒有說過半句道歉。

之前重慶發生的10歲女童摔死嬰兒事件,事後女孩的父親居然表示,傷害男嬰只是女兒表達感情的方式,她希望男嬰對她笑,對她友好。女孩的父親平時對她也是拳腳相加,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女孩肯定會有影響。

電影中提到了一個案件:

幾個男孩圍毆同學,最後導致其死亡。當問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時候,他們說不知道一個人可以被這樣打死。

很多人還認為只是開開玩笑,惡作劇一下不會怎麼樣,他們不能理解被欺凌的學生心理的創傷。

《少年的你》:不是每個“遭霸凌”的女孩,都能遇到易烊千璽

對生命沒有概念,沒有敬畏,讓他們成為惡魔。

廣西永福,5名未成年學生對一名智力殘疾老人進行暴力毆打,而理由竟然只是“為了尋找新鮮刺激好玩”。

湖南一初中學生將自己的母親殘忍殺害,卻說:“我殺的又不是別人,是我媽媽。”

2016年14歲少年捅死學生,大言不慚“反正我才14歲,殺人不必償命。”

這些匪夷所思的話居然來自一群孩子,多麼毛骨悚然。

多少學校和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素質教育也淪為特長教育,學習是為了讀書,讀書是為了找好工作賺錢。

生命教育被遺忘被忽視,我們的孩子缺乏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在無知的學生時代,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惡魔。

寫在最後:

就在今年的10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舉行分組會議,審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等。

所謂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不僅是對身體上的保護,更是應給給未成年樹立一個溫柔純良的思想建設,而做這件事情的不應該只是社會和法律,更應該是父母自己!

每一個人都貢獻力量,我們就能保護少年,保護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