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梁山好汉大肆诋毁《荡寇志》,为何偏偏为武松安排了一个颇为壮烈的结局?

苏轼吾师


明初施耐庵写作的《水浒传》,以梁山108好汉反抗宋朝官府的故事为主线,不少好汉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清朝时期的俞万春认为对反抗朝廷的民众必须严厉镇压,因此接着水浒大聚义写了《荡寇志》,描写梁山108人被忠于大宋朝廷的所谓“36雷将”全部歼灭斩杀。这是一部借着水浒人设来反水浒的作品,文笔水平倒是不低。

有趣的是,尽管俞万春站在反水浒的立场上,拼命拍朝廷马屁,把水浒好汉一个个斩尽杀绝,甚至千刀万剐。但是,或许是水浒英雄们的形象太深入了,在俞万春的笔下,不少水浒英雄都是有血有肉,形象生动。而作为正面阵营的36雷将却要么面目狰狞,要么木刻泥塑,个性很是模糊。

俞万春在笔下,对部分梁山角色进行了彻底的丑化,其中很多都是水浒原著中也不咋的的。比如好色的王英、周通,就死得很不堪;出卖师兄的孙立更是惨遭残酷处死。还有宋江,俞万春不但让他中了一箭变成独眼龙,还在最后关头让他被“贾忠”“贾义”擒拿,狠狠讽刺了一顿。

相反,在另一些场景里,却显出梁山好汉(尽管在荡寇志书中是反派)的人情来。比如说蔡京的女婿梁中书被梁山抓住,受过梁中书迫害的卢俊义轮着棍子去打梁中书,受过梁中书恩惠的索超和杨志却墙上来,一个夺去棍子,一个扑在梁中书身上掩护。虽然按俞万春的逻辑,这是“贼人”对“贪官”的感情,然而这感情在一味杀戮的书中多么难得。

还有,荡寇志中扈三娘和陈丽卿比武被杀前后,林冲表现出对这位“妹妹”的关心,也是耐人寻味。

然后就要说到“战死”了。荡寇志虽然是反梁山的作品,但他对梁山猛将的战斗还是没有贬损的。基本上,梁山所有的超一流猛将,都不是在公平单挑中被杀的,朝廷方面的雷将往往需要两三个人围攻一个,才能将梁山好汉禽杀。

比如关胜是在和云天彪公平战斗时,中了傅玉的飞锤偷袭,伤重而死;

秦明对颜树德公平单挑数百回合(已经下风),却被任森忽然杀出偷袭,夹攻而死;

董平被金成英、韦隐扬二人夹击而死。

呼延灼镇守二关,与官兵四员超一流猛将车轮大战,力竭而死。

张清也是与上述四将车轮交锋数百回合,被火枪打死。

史进是被哈家的几个回子围攻而擒。

李逵是被召忻、高粱、唐猛三个超一流猛将围攻擒拿。

还有鲁智深,在官兵大队杀奔梁山之际,先是奋力抵挡了张叔夜的两个儿子(都是超一流猛将)先是车轮战,然后两个对一个,最后受了轻伤之后打得发疯了,在忠义堂上坐化。

(各位别看我写这么多,东也是超一流猛将,西也是超一流猛将,实际就是如此。36雷将中,起码有十多个人具备和梁山五虎平手甚至胜过的实力,但这些人一般都喜欢群殴)

可见,梁山猛将们的退场,大部分都还是比较壮烈的。

当然这里面要数武松最厉害了:

首先,当时整体占据是宋江又中计(为什么我要说又呢),武松镇守的营寨遭遇官兵突袭。先是一个自称比武松还猛的唐猛来和武松单挑。  

(武松)便轮手中棍子直取唐猛,唐猛挺手中朴刀直取武松。两人正在狠斗,忽唐猛背后杀出无数披梁山衣甲的人,手执明刀,一刀一个,将梁山兵杀死。武松大惊,情知坏事,大吼一声,逃出营外。唐猛步快,早已追出营外。……唐猛与武松已斗了一百四十余合。各官兵蜂拥上前,打个圈子,四边呐喊,中间一片空地,只留唐猛、武松奋呼厮并。武松一心要打杀唐猛,使出那平生天字第一号的神力,将一条铁棍左右上下横扫过去。唐猛也起了斗心,使尽神力,紧紧逼住,毫不相让。两个在圈子里一来一往,一去一还,又并了一百五十余合。

这里武松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和唐猛已经打了三百回合,超过三国演义的上限了。

然后,另一个S级猛将庞毅替换唐猛:

唐猛托地跳开,庞毅直取武松。武松见换了个新手,却也心惊,只是不甘心退让,便振刷精神,与庞毅奋力厮并了一百余合。天已大明,武松暗想:“这二人真利害,只好由他夺了山去。”便虚架一棍,撇了庞毅,一抹地打出重围,落荒而走。

又打一百回合,面对敌方两个人,都不在自己之下,武松只得突围。可是官兵还是不肯放过:

  武松逃到山下,方将坐坐略定喘息,只听林子里狂笑一声道:“俺唐猛等候已
久,再战三百合去。”武松大怒,托地跳起便斗,觉得已有些痠软,幸亏唐猛力气
也乏。两人又斗了动百合,不分胜负。那庞毅……便单刀匹马追上来。追着了武松,便替唐猛来斗武松,斗到四十余合,武松真个挡不住,只得走了。唐猛那里肯歇,只顾追去。恰好前面一彪大队人马拦住去路……傅玉见唐猛、庞毅共追武松,便叫闻达前去替他们厮杀,叫那庞唐二人一齐上来

武松又和唐猛、庞毅打了一百多个回合,换上第三个敌手闻达。要知道,之前武松已经和唐猛、庞毅两个人车轮大战了五百多个回合,这里换上一个生力军,那怎么还打得过?

  这里闻达斗武松,又是五十余合。武松手里只有几路架隔遮拦,端的支持不住
,仰天叹道:“我武二一生正直,不料今日如此死法。”说罢,天上忽起了一阵怪
风,尘上障天,武松方得乘机逃脱。

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不忍心让英雄的武二郎死在官兵这些只知道偷袭围攻的鼠辈手中。

那么,武松去了那里呢?后面借着宋江和梁山哨兵的经历给出了结果。

探兵道:“小人方才在拔松山,见武头领独自一人,执棍挺腰,怒目圆睁,踞坐石上。小人们呼他,只是不应。小人们又不敢惊动他,特来通报。”宋江……:“有了,我们现有四万人马,不如转去攻围泰安。一俟招呼着武兄弟同来,便仍旧退兵。”……次日到了城下,一面教公孙胜攻城,自己带兵二百名同那三个探子绕到拔松山来寻武松。只见三个探子一齐叫道:“奇了!武头领为何还是这般坐在这里?”宋江一看,只见他挺棍怒目,威风凛凛。宋江叫他几声,只是不应,近前向他脸上一按,冷如凝冰,方知他早已亡了。

武二郎已经死去,还是威风凛凛,怒目圆睁。基本算得上荡寇志里面梁山108将最好的退场了。毕竟俞万春也怕挨揍。


巴山夜雨涮锅


《荡寇志》讲的是啥?

《荡寇志》主要是讲太尉高俅手下有个提辖叫陈希真,女儿陈丽卿年轻貌美,被高衙内调戏,父女俩为免受迫害逃离东京,上了“猿臂寨”做了“绿林豪客”。在这里,他们偶遇英俊少年

祝永清,也是为奸臣所害不得已投奔而来,陈丽卿与祝永清才子佳人配成了双。

后来,高俅奉旨攻打梁山泊,陈氏父女忍辱负重,主动支援高俅,摇身变成了官军,与朝廷派来的雷部三十六将一同剿灭了梁山好汉,宋江一干人等死的死,疯的疯,朝廷终于“翻盘”,灭了梁山。陈氏父女也洗刷了自己的“犯上”的罪名,受到朝廷的重用,这故事,这逻辑果然够

“雷人”。

结尾作者又花了很大篇章,写将士们凯旋,写他们四处考察贼窝,安定当地百姓,写他们以此为契机,写历史著作云云,把宋徽宗统治下的北宋末代王朝写得简直可以和文景之治相媲美。胃口弱些的读者,估计看了此书,几天会恶心的吃不下去饭。

《荡寇志》中武松的结局

“于秦封山遭遇与唐猛,庞毅、闻达三人的车轮战,最后力尽而亡”。

一代英雄和别人在打斗中死去,这是有一些憋屈的,但是在《荡寇志》之中,武松的结局并不算非常惨。


爱历史的圆脸怪



首先,俞万春是一个特别维护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他特别厌恶梁山好汉们对大宋官军的极端“侮辱”。

他写《荡寇志》,完全是为朝廷平反,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以正义自居,而梁山好汉就是贼寇,各种龌龊,死法也五花八门,但几乎都是跳梁小丑,不堪一击,即使如小李广花荣,也被安排被射死的命运,而豹子头林冲,则被王进活活骂死。


其次,由于武松武二郎在《水浒传》里“怒虎神人”的设定,影响极度深远,尤其是斗杀西门庆,杀嫂为兄长报仇,是非常“忠孝”的行为。

就是这一点,打动了俞万春。


俞万春对武松的这种行为,在内心骨子里深处是非常嘉许的,所以他在写《荡寇志》一书的时候,对武松就格外开恩,非常罕有的网开了一面,让打虎英雄死得特别悲壮。

最后,不得不说施耐庵的“武十回”写得特别成功,另外不论你是处于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忠孝仁义永远都是令人动容的,即使如桃花岛主东邪黄药师一生也最重“忠臣孝子”,俞万春的行为便好理解了。


孙少侠品金庸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从小就知道,但是《荡寇志》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不太了解。我先来说一下《荡寇志》,是清朝俞万春所著长篇小说,不过此人非常仇视以宋江等人为首的起义思想,在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基础上编写了梁山108好汉的结局,后又称(结水浒传)。

《荡寇志》中为何会出现和水浒传相对的结局

俞万春这个人生活与道光年间,清朝在道光年间社会已经动荡不安,国内盗贼横生,民不聊生,身处于这种环境自然非常痛恨像梁山好汉这样的行径。于是他在金圣叹的基础上又编写了梁山众好汉的结局。可想而知梁山众好汉的结局不会太好。

俞万春有感于施耐庵的《水浒传》中:”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所以要著一书破掉水浒传中所出现的所谓的“侠义”。

据其弟俞灥的回忆,俞万春有感于施耐庵的《水浒传》中“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在禀告其父后,受父亲之托写作一部《水浒传》之续书,“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

武松在《荡寇志》的结局

武松在水浒传中是一个非常悲情的人物,唯一的亲人还被自己的嫂子联手别人给杀害了,后面几次遭遇诬陷,差点没有了性命,但他也同样出名,是因为除掉山中“害虫”老虎。

在《荡寇志》中俞万春给武松编排了一个较之于水浒传壮烈的结局:“于秦封山遭遇与唐猛、庞毅、闻达三人的车轮战,最后力尽而亡”。一代英雄最后在与别人的比试中死去,说实话有点憋屈,但较之于宋江等人在《荡寇志》中的结局,武松的结局已经是非常好的。

俞万春在写水浒人物结局时,虽然非常痛恨施耐庵笔下的“江湖侠义”,但是对于武松这个人物,并没有安排比较带有仇恨色彩的结局。


影视君cool


其实在《荡寇志》中,武松完全没有施耐庵《水浒传》中那样快意恩仇、武艺高强的精气神。没有秒杀一切的气质,有多次狠狈逃跑的经历。对阵搏杀无一胜绩,几乎被黑的一无是处。




丢失的年华


想想日本鬼子是怎么看待杨靖宇的,也许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杨靖宇可是打日本鬼子的,但是由于他英勇无畏的斗争,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或者想想岳飞的对手。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到今天这简直就是神评论吧。

感觉《荡寇志》的作者对那些曾经吃过朝廷俸禄的人,似乎格外憎恨。

比如说林冲。

名气绝对不逊于武松,故事也不比武松的弱到哪里去。

国民好感度绝对不会低于武松。

可是你看看他给林冲的结局。

林冲在二关外与王进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被王进骂倒后一病不起。最后因见到高俅的头颅而活活气死。

这简直是对林冲的一种巨大的侮辱嘛。

相比较而言原来出身比较低,没有吃过朝廷俸禄的武松结局就好多了:于秦封山因与唐猛、庞毅、闻达车轮战而力尽自毙。

虽然也给弄死了,但是最起码死的好看的多。

《荡寇志》的作者特别讨厌,紧紧跟随宋江的那帮人。大多数都让他给凌迟了。



绿豆讶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被很多人所熟知,其中的108好汉的仗义举动,更是深入人心。

有一本书和《水浒传》比较像,也是以108好汉作为主题,叫做《荡寇志》。

《荡寇志》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它是清朝俞万春所写的一个长篇小说,也是以梁山108好汉作为架构,但是《荡寇志》其中的结局和《水浒传》中的结局却大相庭径,甚至把108好汉的个人形象描写的非常惨烈。

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以108好汉反抗宋朝朝廷的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不少英雄好汉的形象。

而清朝的俞万春,它则认为所有反抗朝廷的民众,必须严厉的打压,所以他写《荡寇志》的时候,写的是被梁山108人均被大宋朝廷“36雷将”歼灭的情节。

《水浒传》比起《荡寇志》,就是以水浒传中的原型人物作为主题,写了相反结局的故事,

文笔的水平也还不低,但是结局却大不相同。

或许是因为《水浒传》在很多人心中的形象过于深刻,而这一个《荡寇志》,在反水浒的立场上所写的小说,并没有带来多么大的触动和影响。

《荡寇志》的小说背景

为什么《荡寇志》其中会出现和《水浒传》不一样的结局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荡寇志》小说作者俞万春的背景。

他生活在道光年间,也就是清朝,那个时候社会动荡不安,国内盗贼横生,民不聊生。

或许是处于这种环境之下,他非常痛恨盗贼盗匪之类的角色和人物,于是编写了梁山众好汉的结局。

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如果和水浒传中的结局相同,那么这一部小说大概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也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故意设计了与《水浒传》之中不同的结局,或许也只是为了博眼球,又或者因为其他的原因。

在《荡寇志》之中,武松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呢?

武松在《水浒传》中也是个悲情的人物,自己的哥哥被潘金莲给杀害,但是他能够除掉山中的老虎,名声大振。

而在《荡寇志》之中,俞万春给武松编排的结局是比较壮烈的。

“于秦封山遭遇与唐猛,庞毅、闻达三人的车轮战,最后力尽而亡”。

一代英雄和别人在打斗中死去,这是有一些憋屈的,但是在《荡寇志》之中,武松的结局并不算非常惨。

还有比武松的结局更悲惨的人,所以武松已经是比较好的结局了。

其实,任何一个角色的结局如何,都在于作者的一念之间之中,我们在这里也不必太较真,只当一看。况且还有很多人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所以对于很多人的观念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墨书之道


其实,观看了《荡寇志》倒是不感觉反感……

一些”作恶多端”的都被作者“凌迟”……可见作者嫉恶如仇,且骨子里反感“乱臣贼子”!仇恨过罢……对称得上英雄好汉的,都基本网开一面…毕竟,梁山真英雄好汉并不多。


一刀伏魔


《荡寇志》把梁山好汉定义为寇,即是贼。作者俞万春出身官吏家庭,曾经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的任所,亲身参与了对人民武装反抗的镇压行动。其内心对梁山人物能有圆满结局(被招安)很不满,为抑制 《水浒传》的影响,因此接其70回以后,再续作此70 回《荡寇志》,当然内容就是梁山众人最终被绞杀。

在《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是最受民众传颂之一,武松嫉恶如仇,但不滥杀无辜,本身具有侠议精神,作者俞万春应对武松这个人物具敬佩之心,另外,为了作品的销量考虑,总不能把一个已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完全颠覆。氢《荡寇志》为武松安排了一个颇为壮烈的结局。

武松废了真大义。一人与闻达、庞毅、唐猛三人展开车轮大战而不败,最后力竭而亡,死后尚“执棍挺腰,怒目圆睁,踞坐石上,威风凛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