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哲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誤解?

外部世界是真實存在的,還是主觀意識的產物?理智如何與感覺區別開來?話語背後到底有何含義?知識為何會被意見驅逐?道德與知識有必然聯繫嗎?幸福的真正要義是什麼?我們所追求的自由,原本是什麼樣的?

如果你無法給出明確的回答,這本書可以為你提供參考,如果你已經對這些問題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可以來檢驗一下,自己有沒有書裡提到的那些典型誤解。

《哲學的迷途》序:初始之處的小錯誤

1

“初始之處的小小錯誤,會在隨後產生千倍的謬誤。” 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紀這樣寫道。


你對哲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誤解?

16個世紀後的托馬斯·阿奎那對此進行了回應。他解釋道,實際上,一開始很小的錯誤也會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

但無論是亞里士多德還是阿奎那,其心靈中都沒有這些哲學錯誤,即這本書關注的所有初始之處的小錯誤。這些錯誤都是近代哲學的錯誤,是自17世紀以來哲學家們所犯的錯誤。17世紀,由英國的托馬斯·霍布斯和法國的勒內·笛卡兒肇始,從他們的思想開始發生了偏離。

在一兩個例子中可以發現,我們這裡要討論的哲學錯誤重複了古代就發生過的錯誤。但是這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即所有的這些錯誤,即便不是全部的,也通常都是源於近代,並在近代思潮中產生了嚴重的後果。

這些嚴重後果不僅瀰漫在近代哲學思潮中,而且在今天普遍盛行的錯誤觀念中有所體現。它們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它們影響了我們對自身、對我們的生活、對我們的制度和經驗的理解。同時,正如它們矇蔽我們的思想那樣,它們也誤導了我們的行為。

它們不是純粹學術意義上的隱匿謬誤。它們以多種方式被傳播並盛行四方。我們中的許多人在心靈中也不知不覺地庇護了這些錯誤,並且不知道它們何時產生,或者從何而來。

2

將這些哲學錯誤稱為“小錯誤”並非輕視它們。更確切地說,它們是極其簡單的錯誤,一兩句話就可以表述清楚。修正它們的真理相對簡單,也可以用一兩句話就表述清楚。

然而,它們的簡單性,並不能排除隨之而來的特定的複雜性。一些小錯誤涉及了許多相關的要點。還有一些小錯誤涉及一些相關的方面。有些錯誤是雙重錯誤,包括了錯誤的兩個極端。

從它們的簡單性來看,或者甚至從伴隨而來的複雜性來看,它們是長期思考初始之處就發生的錯誤,通過許多步驟從錯誤的前提引向這些前提最終會導致的錯誤結論或結果。

一開始,在發現後果之前,這個錯誤看起來是無辜的,並不引人注目。只有當我們面臨那些通過令人信服的推理得出來的令人反感的結論時,我們才會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步驟,找出錯誤所在。這樣下來,那些最初看起來無辜的錯誤,就變成了罪魁禍首——一隻披著羊皮的狼。

不幸的是,許多近代思想並沒有以這種方式,尋求避免那些由於某種原因而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結論。近代思想家並沒有採取重新開始那些在最初的小錯誤中回到源頭的步驟。他們試圖用其他方式規避最初的小錯誤帶來的結果,因而常常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化,而不是克服它們。

近代思潮中產生的進步,並沒有減輕那些災難性的後果,即不放棄初始之處錯誤得出的結論帶來的後果。用真前提代替假前提來重新開始,將從根本上改變近代哲學呈現的景象。

你對哲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誤解?

3

這些哲學錯誤在接下來的章節中的順序有些武斷,但並非完全如此。

如果它們(那些錯誤)對人類生活和行為的嚴重性,成為決定哪一個錯誤在先的標準,那麼章節的順序可能要顛倒了。十個章節的後六個章節關注的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具有更明顯實際價值的事項。從純粹意見的角度來看,前四個章節則顯得沒有那麼值得探索或研究。(它們認為)沒有客觀有效的、普遍適用的道德標準或規範。這種對普遍規則的否認破壞了整個自然學說、人權理論,更糟糕的是,它支持了教條式的宣言,可能使它們成為正確的。

第六個錯誤緊隨第五個錯誤。它包含了對幸福的定義——這個詞我們用來表述那些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的東西——帶有純粹的心理滿足狀態,即當我們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們經驗到的狀態。近代思潮和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普遍地完全忽視了幸福的其他含義,即幸福作為我們終生良善生活的道德品質。這個錯誤加上兩個相關的錯誤——未能區分出需要和慾望(想要),以及未能區分出真正好的東西和表面上好的東西——破壞了近代所有產生健全道德哲學的努力。

第七個錯誤與其餘的不同。我們在此關注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爭論,即那些認可人具有自由選擇權的人,和那些否認自由選擇具有充分理由的決定論者之間的爭論。這裡的失敗是一種理解上的失敗。對於決定論者來說,這種誤解伴隨著他們對自由選擇和道德義務之間關係的錯誤看法。爭議雙方關注的問題是沒有關聯的。決定論者不理解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的理由。因此他們的論點就失去了意義。

第八個錯誤是令人震驚的,但在我們今天也仍是廣泛盛行的,即否認人類本性(human nature)。 這個斷言走向極端,即認為在我們在所有的人類種族的亞群體之間,沒有發現行為傾向和特徵之間的共通之處。

第九個錯誤涉及各種形式的人類組織的起源——家庭、部落或村莊、國家或市民社會。由於無法理解人類交往的基本形式既是自然的,又是約定的(在這方面,不像其他群居動物本能地以特定方式交往,它們只是自然的), 它給我們強加了兩個不必要的虛構——其一是個人生活在彼此孤立的原初狀態的虛構,其二是人類通過社會契約離開原始狀態,進入公民社會的虛構。

你對哲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誤解?

第十個錯誤是一個形而上學的錯誤。它存在於一種被稱為還原論的謬誤之中,即把更大的現實性賦予有組織的整體的各個部分,而不是賦予這個整體本身;甚至更糟糕的是,堅持認為只有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具有現實性,而它們所構成的整體則是純粹表象,甚至是虛幻。根據那個觀點,構成物理世界真實存在最基本組成部分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當我們把人類個體看成具有他們似乎具有的真實存在和持久的身份時,我們正在遭受一種錯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對我們的行為就沒有道德責任了。

正如我指出的那樣,這些錯誤中的一部分在古代就有其原型。在亞里士多德那裡,我們可以找到對它們的反駁。這些錯誤在近代思想中的盛行,也清楚地表明瞭對亞里士多德修正那些錯誤的忽視。

我希望這篇對近代哲學錯誤十個主題的簡短總結能夠激發讀者探索哲學錯誤和學習如何糾正哲學錯誤的興趣。當讀者已經有了這些興趣,他們可以轉向結語處,瞭解這些錯誤如何產生、由誰造成以及他們如何避免的一種歷史性的解釋。

《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莫提默·艾德勒哲學思維三部曲之《哲學的迷途》,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張志偉推薦的哲學科普讀本。

張志偉教授說:一位哲學家對專家學者們說話並不令人驚訝,但如果他能夠對大眾說話,我就認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為哲學太過晦澀抽象了。《哲學的迷途》是艾德勒1985年出版的一本小書,在我看來,這本書是面向大眾的,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失其學術水準,能夠做到這一點實屬難能可貴。近年來始終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就是哲學的普及化。市面上的哲學普及著作要麼是心靈雞湯,要麼是哲學八卦,鮮有適合大眾閱讀的哲學普及著作,由此可見《哲學的迷途》有多麼珍貴。

讀過哲學的人可以糾偏,未讀過哲學的人可在輕鬆的閱讀中快速瞭解哲學,建立真正的智慧。這本書帶你走近哲學真正之要義。

本文整理自《哲學的迷途:你不得不知的十大哲學錯誤》,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作品出處


你對哲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誤解?


書名:《哲學的迷途:你不得不知的十大哲學錯誤》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