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关展新颜!滁城一文物保护工程修缮完工

作为滁州古城的历史见证和我国封建社会及冷兵器时代较为罕见的水陆两用防御性建筑,滁城下水关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记者近日从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获悉,经过一年多的连续施工,滁城下水关文物保护工程日前修缮完工,整个关体高17.9米,总体呈明代风貌。

下水关展新颜!滁城一文物保护工程修缮完工

修缮后的下水关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桥面仅供行人通行。计成军/摄

下水关修缮全部完工

昨天上午,记者在环城路北端的内城河上,找到了这座刚刚修缮好的古老建筑。据记者现场观察,修缮后的下水关已告别原有的道路桥梁模式,整体变身为一处仿古式的关卡。由于下水关周边区域目前正在施工,修缮后的下水关仅是一个单体建筑,且两端无梯道上连,因此,广大市民暂时还无法登上关体。

“下水关文物保护工程占地面积约549.34平方米,修缮范围包括下水关桥、关座及附近泊岸。具体内容有铲除墙面水泥层、清除杂树杂物、修复墙体裂缝、重砌女儿墙、重铺路面、疏通河道,并根据水关孔洞残存恢复原有的石辘轳和铁栅栏。”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一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该项目2018年9月份开始施工,今年9月底全部完工,目前正在准备接受省文物局的验收。”据介绍,修缮后的下水关为传统砖石结构,整个关体高17.9米,其中,关体上部建筑高6米、长30.6米、宽15.5米,内部由灰土填充夯实,关体下部的三孔桥墙体及条石拱券等基本保持原貌。

下水关展新颜!滁城一文物保护工程修缮完工

修缮后的下水关上部结构。李志情/摄

目前已初现明代风貌

据史料载,下水关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位于原化日门和环漪门之间;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州守赵大纲重修,在桥下增置铁栅和轳辘桩石,以开启闭合。1954年,为改善城市道路交通情况,滁县专区城建局拆除了下水关上部的城墙,并与环城路连通,将下水关改为道路桥。改造后的下水关桥长27.2米,宽、高各11.90米,桥下3孔均跨径5米……200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下水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南、北两端各10米。

为切实了解下水关全貌,记者在项目部人员的帮助下,借助云梯登上了修缮后的下水关。据记者现场观察,下水关的顶部是一个大平台,四周的构造类似于古城墙,总体呈明代风貌,平台上还有四个用于提升栅栏的石辘轳。另据悉,下水关及周边地区被规划为东门遗址公园,其中,下水关东北侧的瓮城目前已基本建成、正北侧的大东门已初见雏形,未来,下水关东南侧的河堤上还将建设一座文峰塔。

来源|滁州日报皖东晨刊

作者|李志情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