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應城一中90屆校友 龔德華 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東部戰區總醫院國家腎病中心主任醫師

<strong>

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母校,這些母校都是自己成長的地方,承載著自己某段時期的經歷,也是多年後每每回憶的地方。而我最難忘的是高中母校--應城一中。高中三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也是夢想起航的地方,是我從懵懂少年逐步成長並離開家鄉前的最後時光。對一中的回憶也承載著我對故鄉深深的思念。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老一中學生教室及教師辦公樓

我是87年從天鵝中學考入應城一中的,在我們那個小村子裡,考上一中就被認為是魚躍龍門成功一半的標誌。那時的一中,在現在的西河中學校址。西面緊鄰西大街,外面是喧鬧的集市,小門出去就是人民醫院;東面大門則是一條僻靜的林蔭道,走進校園就給人一種鬧中取靜的感覺。那時候,每週休息半天,每月放2天假,讓我們住校生回家一趟補充給養。剛進一中時我很不適應學校的生活,因為以往在家裡,雖然貧窮,但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陡然脫離父母的懷抱,不適應可想而知。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多少次課餘時間偷偷遛到汽車站遠望家的方向。好在2-3個月後我就度過了想家的難受。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老一中西樓

現在回想起當初住校的體驗,真是讓我終生受益。這段經歷讓我養成了什麼都靠自己努力、不依賴別人的習慣和心態。人的成長必須斷奶,小時候是物理上斷奶,而脫離父母的生活圈獨自生活才是精神上的斷奶。正是有了這段經歷,才能讓從未出過遠門的我,三年後獨自一人坦然地挑著一根扁擔,一頭挑著箱子、一頭挑著被子,猶如小農民進城一樣,坐幾天幾夜的輪船,踏上南京大地,踏進南京大學的大門。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一中生活是簡單而艱苦的。那時大家經濟條件都不太好,我家更甚,卻也養成了我從不亂花錢、對物質生活無過高要求的心性。兩個饅頭一碗稀飯,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的早餐。值日生從食堂把饅頭抬到班上後大家一擁而上搶饅頭的情形,到現在還歷歷在目。沒有什麼下飯的小菜,要把2個幹饅頭嚥下去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就把饅頭揪成一點點,泡在稀飯裡,這樣就好咽多了。

偶爾也有實在受不了的時候,就到校東門口的人武部食堂去吃小籠包改善一下生活,那可真是無比的美味。相信那個時期的校友們都會記得這個地方吧。冬天的夜晚,下了晚自習後,校園旁總有賣桂花銀耳羹的,桂花香味特別濃,喝上一碗全身熱乎乎的,精神上的疲勞一掃而光。那味道至今仍令我想念不已!當然這也屬於偶爾打下牙祭的事情。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老一中食堂


當時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每月回家背米到學校。家裡經濟不寬裕,米還是很充足的,學校允許我們自己背米去食堂換飯票。於是我每月回家返校時會背上幾十斤重的米到學校。汽車站到學校還有幾里路,要穿越城裡的大街小巷。一來,我個子小身體弱,背那麼大袋的米走那麼長的路對我是很大考驗;二來,我還是有點讀書人的虛榮,覺得揹著米走在大街上有損形象。現在想來自然覺得好笑,哪裡有啥形象,窮學生一個而已。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老一中鍋爐房

在一中有一個生活不便就是洗澡,學校澡堂只供應冷水。天熱還行,男生隨便到水籠頭下衝一把就行了。到寒冬臘月裡,就要到開水房裡排隊打好熱水後提到澡堂再排隊洗,那麼多人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因此每次洗個澡費時且麻煩。後來在好朋友的帶動下,我也嘗試著洗冷水澡,這樣可避開人流高峰。可以想象下,在寒冷刺骨的時節,在陰冷潮溼的澡堂裡,將冰冷的水往身上淋的那種感覺,那個冰爽!我堅持下來了,這個堅持,一直持續了數十年。

正是有了這段經歷,後來的生活種種,對我來說都不算事了。工作後,回家看父母時,他們總是嘆惜,當年家裡條件差,讓我受苦了。而我心裡清楚,正是它磨鍊了我,給了我很多東西,讓自己能應對自己的人生道路。感謝這段生活!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老一中90年代學生在學校大禮堂考試

學習方面我還是一直很努力的。自小就清楚家裡的狀況,父母雖一字不識但讓子女上學識字的決心堅定。父母身在苦難中卻從未放棄對未來的期望,這一點也是讓我永遠佩服及感激的地方。由於要帶我和弟弟,同時也是實在需要人幫扶家裡,兩個姐姐輪流上了幾年小學後終於大姐輟學了。那時雖然我還小,但依稀記得老師上家動員父母繼續讓大姐上學及父母、大姐難過的情形。在以後的日子裡,雖然大姐從未抱怨過父母,但我們都心存愧疚,因此都很珍惜上學的機會,並且我也算爭氣,成績一直都算不錯,包括進入高中。一中生活中,學習相對於我來說反倒並不是一個難事了。一中的老師們都很認真負責,讓我印象深刻,終生懷念!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物理胡建成老師別看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樣子,卻是充滿了冷幽默的睿智。他講課生動,緊緊抓住同學們的注意力,當同學們偶有走神的時候,胡老師會適時插入一個冷笑話,讓大家捧腹而自己不動聲色,頓時課堂氣氛又活躍起來。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政治閔遜老師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小老頭”,能把大家都認為枯燥的政治課講得繪聲繪色;數學餘定山老師講課抓住要點,思路清晰,深得大家喜愛。我們班學習氛圍很好,同學們之間暗暗較著勁,互不服氣,平時討論的也多是學習的事。我印象最深的學習場景是,課餘飯後大家不願再待在教室而是滿校園尋找自認為幽靜場所,三五成群背書複習。於是操場角落,實驗樓頂平臺等處都能發現學習的身影。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老一中操場

還記得經常與餘紅傳同學在操場散步背書同時暢談理想的情形。高中三年陪伴著一起長大的同學們,是我終生想念的對象,他們中有一些給了我很多的幫助,讓我感激,也成了我終生的朋友。老同學雖然數十年未見,甚至未通音訊,但一見面猶如昨日才分開一般毫無生疏感!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應城一中90屆高三(1)班畢業照

雖然自小我就立下了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志向,並一直做得還不錯,但在高中的關鍵時期還是有一些波折險些毀了前面的全部努力。那時剛流行桌球,學校周圍就有好多,我也一時迷上了它;另一方面也是自我意識開始萌動,認為以前形象都是好學生,不夠“瀟灑”,因此也鼓動自己做點“出格”的事,於是一時心思全在打桌球上了。同時還經常與同學去大橋下的縣河裡去學游泳。雖然家鄉天鵝鎮到處都是水,但同時也是血吸蟲重災區,在家時父母嚴禁我們下水,也擔心淹溺事件,因此我一直都是“旱鴨子”,到高中我就想摘掉這個帽子。這些“瀟灑”的後果很快體現了:成績明顯下滑。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應城一中優秀班主任 程金軒


感謝班主任程金軒老師,他及時發現了我的異樣,找我嚴肅談話,同時不知通過什麼方法讓我父母知道了。月末回到家時,父母並未罵我,只是詢問我到底怎麼回事,但他們的嘆息聲及失望的表情深深刺痛了我,讓我下決心收回“瀟灑”的心。不久之後我出現莫名的高熱,持續好多天才診斷出患了血吸蟲急性感染,經治療後算是控制住了。

我以為這事就完了。直到臨近高考前2月,我開始出現全身 “風疙瘩”,奇癢難忍,吃了很多藥也不見效。實在無法在教室待著,我就請假回到家中休養、複習。父母什麼也沒說,但我能看到他們深深的憂心,覺得我今年高考肯定沒指望了,我自己倒是挺淡定。經過多種偏方土法仍然無效後,終於碰到了一個醫生診斷為體內殘存血吸蟲卵引起的變態反應。服用了一些藥後終於趕在高考前幾天我又回到了校園。這段的經歷給了我終生的經驗和教訓。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是心,有一個詞“鬼迷心竅”就是形容一個人做出不可思議的事,實際上可能他心裡是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念頭而已。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高考出來結果不算太差,考上了南京大學,但離我心中的目標還是差了一截。曾想過再復讀一年,被家中長輩們阻止了,這也只能是終生的憾事了。雖然理想是當一名物理學家,卻進了醫學院的大門,成了一名腎臟科醫生。由於我自小體弱多病,對疾病的理解及切身體驗應該較別人更多,特別是高中階段的兩次狀況,讓我養成了在行醫過程中盡力去尋找疾病的病根,而不是僅針對表面症狀來診斷及治療,有的時候病根未找到,想控制症狀是控制不住的。這也是那些經歷給我的終生受益吧。

大學畢業後我選擇參軍入伍作了一名軍醫。由於工作性質特殊,很少有時間回家鄉,回去也只能是看望下父母即返程,因此沒能回母校一中去看望老師們,但我心中對母校及老師們一直深深地懷念著,感激他們在我人生關鍵階段的教育及幫助,也祝願他們健康長壽!祝願母校越來越好!也希望學弟學妹們奮力拼搏,為自己、也為家鄉的明天而努力!

龔德華

2019年10月


90屆應城一中校友龔德華:永遠的母校,應城一中


龔德華,1987-1990年就讀於應城一中;

南京大學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醫院協會血液淨化分會副主任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