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芳:宜昌市夷陵区头号“日白佬”

如果说民间故事是民众智慧的结晶,那刘德芳似乎就是为民间故事而生。

穿行乡野小河岸,隐闪秋意庄稼畔。沿着乌蛇尾峡谷和千亩茶园蜿蜒而上,刘德芳的家乡——夷陵区下堡坪乡谭家村,偏安于西陵峡北岸的崇山峻岭间。下堡坪几乎人人都会讲故事,因而被评为“中国民间故事之乡”。人们把会讲故事的人称为“日白佬”,而刘德芳,则是下堡坪的头号“日白佬”。

刘德芳:宜昌市夷陵区头号“日白佬”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十几岁的刘德芳在四邻八乡打工干粗活,那时,乡亲们热衷于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俗称“日白”。家中成分不好的刘德芳只敢独坐一隅,默默地听大伙儿聊着奇闻异事。

只读了两年书却记忆力惊人的刘德芳,几乎背下了所有他听过的故事,机智人物、才子佳人、家长里短、惩恶扬善……那些故事在刘德芳心里被反复咀嚼,在他看来别人讲得不好的桥段,他还可以稍稍润些色。没人的时候,他才敢对着大山,掏出那些已经被焐热了的故事。日子久了,背得多了,刘德芳能创作一些故事。

“我性格活泼,嘴也‘溜巴’,大家都喜欢听我讲故事。”改革开放后,刘德芳这个“有故事的人”终于敢大胆地“日白”了。他讲的故事文武兼备、荤素搭配、老少皆宜,常常惹得乡亲仰天捧腹。一传十、十传百,但凡大伙儿聚在一起,总能在第一时间想到刘德芳,想听他天南海北地“日白”。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都想请刘德芳上去讲两句,“简直成了下堡坪的头号‘知客’”。

刘德芳的故事,开门见山,俗中见雅,除了用乡村式的幽默来表达农民故事家的智慧外,故事中吟诗作对、五句子、测字,随处可见,更具有一种文学的韵味。

刘德芳:宜昌市夷陵区头号“日白佬”


听着刘德芳的故事,很难想象他是一位只会认字不会写字的庄稼汉,充分显示出刘德芳的语言天赋及表演能力。“我的故事受欢迎,是因为我最后的‘包袱’甩得好。”刘德芳说,所谓“包袱”就是一个故事的精华,要想把故事讲好,除开内容以外,讲故事的语气、轻重缓急都必须掌握恰当。

近20年来,刘德芳对民间故事的研究已结出累累硕果,出版个人民间故事集《野山笑林》及续集、《刘德芳笑话馆》《皮影之恋》以及三峡情歌《郎啊姐》等六书一碟。

2004年,刘德芳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2006年,“下堡坪民间故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刘德芳在全国首批被授予非遗项目“下堡坪民间故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民间文艺,需要代代传承。2014年3月28日, 8名50岁以下的民间故事爱好者拜刘德芳为师,潜心学艺。刘德芳坦言,目前收的徒弟中,会讲的人多,会创作的人少。而且现在讲故事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都是在田间地头,现在得分场合,什么场合讲什么故事。

刘德芳:宜昌市夷陵区头号“日白佬”


今年82岁的刘德芳依然思维敏捷、吐字清晰。近年来,他感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创作了“公交车系列”小故事,并为家乡夷陵区创作了顺口溜《我爱家乡新夷陵》。

“非遗传承是不容易的事,尤其是民间文学类的口头传讲项目,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而保持世代活态存续,这需要热情,需要听众的参与支持,也需要资金支持。”刘德芳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希望更多的人喜欢故事,希望有关部门给予更多支持,调动民间文学爱好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良性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