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芳:宜昌市夷陵區頭號“日白佬”

如果說民間故事是民眾智慧的結晶,那劉德芳似乎就是為民間故事而生。

穿行鄉野小河岸,隱閃秋意莊稼畔。沿著烏蛇尾峽谷和千畝茶園蜿蜒而上,劉德芳的家鄉——夷陵區下堡坪鄉譚家村,偏安於西陵峽北岸的崇山峻嶺間。下堡坪幾乎人人都會講故事,因而被評為“中國民間故事之鄉”。人們把會講故事的人稱為“日白佬”,而劉德芳,則是下堡坪的頭號“日白佬”。

劉德芳:宜昌市夷陵區頭號“日白佬”


時光回溯到上世紀50年代,十幾歲的劉德芳在四鄰八鄉打工幹粗活,那時,鄉親們熱衷於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俗稱“日白”。家中成分不好的劉德芳只敢獨坐一隅,默默地聽大夥兒聊著奇聞異事。

只讀了兩年書卻記憶力驚人的劉德芳,幾乎背下了所有他聽過的故事,機智人物、才子佳人、家長裡短、懲惡揚善……那些故事在劉德芳心裡被反覆咀嚼,在他看來別人講得不好的橋段,他還可以稍稍潤些色。沒人的時候,他才敢對著大山,掏出那些已經被焐熱了的故事。日子久了,背得多了,劉德芳能創作一些故事。

“我性格活潑,嘴也‘溜巴’,大家都喜歡聽我講故事。”改革開放後,劉德芳這個“有故事的人”終於敢大膽地“日白”了。他講的故事文武兼備、葷素搭配、老少皆宜,常常惹得鄉親仰天捧腹。一傳十、十傳百,但凡大夥兒聚在一起,總能在第一時間想到劉德芳,想聽他天南海北地“日白”。哪家有個紅白喜事,都想請劉德芳上去講兩句,“簡直成了下堡坪的頭號‘知客’”。

劉德芳的故事,開門見山,俗中見雅,除了用鄉村式的幽默來表達農民故事家的智慧外,故事中吟詩作對、五句子、測字,隨處可見,更具有一種文學的韻味。

劉德芳:宜昌市夷陵區頭號“日白佬”


聽著劉德芳的故事,很難想象他是一位只會認字不會寫字的莊稼漢,充分顯示出劉德芳的語言天賦及表演能力。“我的故事受歡迎,是因為我最後的‘包袱’甩得好。”劉德芳說,所謂“包袱”就是一個故事的精華,要想把故事講好,除開內容以外,講故事的語氣、輕重緩急都必須掌握恰當。

近20年來,劉德芳對民間故事的研究已結出累累碩果,出版個人民間故事集《野山笑林》及續集、《劉德芳笑話館》《皮影之戀》以及三峽情歌《郎啊姐》等六書一碟。

2004年,劉德芳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民間故事家”稱號;2006年,“下堡坪民間故事”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劉德芳在全國首批被授予非遺項目“下堡坪民間故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民間文藝,需要代代傳承。2014年3月28日, 8名50歲以下的民間故事愛好者拜劉德芳為師,潛心學藝。劉德芳坦言,目前收的徒弟中,會講的人多,會創作的人少。而且現在講故事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都是在田間地頭,現在得分場合,什麼場合講什麼故事。

劉德芳:宜昌市夷陵區頭號“日白佬”


今年82歲的劉德芳依然思維敏捷、吐字清晰。近年來,他感慨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創作了“公交車系列”小故事,併為家鄉夷陵區創作了順口溜《我愛家鄉新夷陵》。

“非遺傳承是不容易的事,尤其是民間文學類的口頭傳講項目,靠人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而保持世代活態存續,這需要熱情,需要聽眾的參與支持,也需要資金支持。”劉德芳向記者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希望更多的人喜歡故事,希望有關部門給予更多支持,調動民間文學愛好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活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的良性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