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大限延迟三个月,英国与欧陆产业链“切割”牵一发而动全身

阅读更多精彩案例、多维视角、独家访谈:中外管理杂志

(羊毛党也可以转发赚钱哦)

随着10月31日英国“脱欧”大限临近,10月19日夜,原本是英国与欧盟间达成“脱欧协议”大限的日子,这一天,欧盟却收到来自英国的“延长脱欧”期限申请信。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要求:将“脱欧”期限延长至2020年1月31日。

10月28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表示:欧盟27个成员国已同意英国提出的延期“脱欧”申请。

历时6年之久的“脱欧”之路,终于在最后的百米冲刺阶段“被搅黄”。

“脱欧”大限延迟三个月,英国与欧陆产业链“切割”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是,“脱欧”引发的产业转移的进程并未受影响。

今年2月,福特汽车公司就对英国政府表示:正在加紧准备将生产线转移到英国以外的区域。丰田汽车也宣布将于2021年关闭其位于英国斯温顿的汽车制造工厂;宝马则讨论把部分生产能力移至荷兰……随着车企关闭或者转移英国工厂,汽车生产供应链上的大量零部件企业也将被迫撤退或缩小业务规模。

2019年2月,英国企业董事协会的一份调查显示:因英国“脱欧”而打算或已开始向国外转移业务的英国企业,达到29%!到10月15日,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也公布了一项调查,显示了英国企业已不仅是年初的“打算”做调整,而是已经开始普遍采取措施了:在参与调查的英国汽车工业企业里,有1/3已经进行了裁员。理由是担心“无协议脱欧”会损害商业前景。

英国“脱欧”给全球经济,尤其是欧洲企业产业链带来的影响,正牵一发而动全身。

1

“脱欧”后的制造业:欧洲大陆占尽优势

如何看待和解读英国“脱欧”对英国以及欧洲产业链的影响?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盟研究所主任崔洪建在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表示:

首先,对英国经济来说,“脱欧”后短期内英国的贸易成本会上升,肯定会引发产业链的变化。大家都知道,英国对欧洲大陆的贸易依赖度比较高,连英国政府自己也深知如果无协议“脱欧”的话,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都将面临严重的衰退。

“脱欧”大限延迟三个月,英国与欧陆产业链“切割”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什么英国对欧洲大陆的贸易依赖度高?这要追溯到一战后,英国开始将劳动力和资本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之后曾经名噪一时的“英国制造”,慢慢被“德国制造”取代。现如今,英国的主要产业精力早已不在制造业上面了。虽然也有消息称贸易摩擦、英国“脱欧”,以及地缘政治危机正在破坏全球贸易和经济,从而冲击德国制造业,但不得不承认德国制造在产业链环节的巨大影响力和带动力。

记者了解到,根据Dhingra的测算,若“软脱欧”(即“有协议脱欧”)英国总贸易额将减少8%,其中与欧盟的贸易将减少22%-25%;若“硬脱欧”(即“无协议脱欧”),英国总贸易额将减少14%-15%,其中与欧盟的贸易将减少38%-44%。以上结果隐含的结论是英国对欧欧洲大陆的贸易依赖在短期将下降至40%,长期将下降至30%。

崔洪建指出:这也和欧盟内部相对清晰的产业链分工有关系,英国的传统制造业、农业很长时间都是依赖于欧洲大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英国离开欧盟以后,英国市场的中低端产品供应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在制造业领域和环节,显然欧洲大陆相比较英国更占优势。

2

“脱欧”后的金融:英国、欧陆是双输局面

除了涉及基本生活消费的产业外,需要关注的还有金融行业。

作为一个老牌金融强国,英国在金融资本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英国境内诞生了无数世界级金融巨头:著名的汇丰控股公司、英格兰银行、皇家苏格兰银行等都是历史在百年以上,业务遍及五大洲的金融巨头。

崔洪建介绍:“脱欧”之前,英国的金融优势和欧洲大陆国家的制造业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着互补。以前在欧盟内部,伦敦发挥着金融中心的作用,“脱欧”后英国金融业很可能遭受打击,英国伦敦的金融机构自由进入欧盟市场的时代将结束,同时,其作为全球金融机构,进入欧洲市场门户的地位也将被动摇。而之前看重伦敦金融中心的外来金融投资(欧盟外的资源)也会考虑是不是要撤出或者要转向,这对以金融业为经济主体的英国将面临巨大压力。

反之对于欧盟而言,伦敦金融中心对欧洲大陆在金融上的辐射作用很大。尽管英国不是欧元区国家,英国也扮演了欧洲离岸金融中心的角色,重要性可想而知。

“脱欧”大限延迟三个月,英国与欧陆产业链“切割”牵一发而动全身

“很难想象失去伦敦这个金融中心后,怎样将金融职能转移到其他欧洲城市。比如:法兰克福、巴黎、苏黎世,甚至是像米兰等等是否可行都存疑。试想,长期以来以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著称的德国,怎么搞金融中心?难!”崔洪建如是说。

3

“脱欧”后的高科技:英国比欧陆更有话语权

接着看科技领域。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国,今天,英国被公认为欧洲最强大的高科技中心,在世界上与美国、中国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同时,英国的高科技之前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欧盟资金的支持。

有调研显示:大概将近20%英国科技和研发资金支持来自于欧陆,而英国目前也仍是国际科技投资者在欧洲的主要投资目的地。过去两年,英国科技公司吸引的风投资金几乎是其余任何一个欧盟国家的3倍。

崔洪建表示:很显然,一旦“脱欧”,科研创新作为英国产业链的重要部分,无疑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但综合看,“脱欧”对英国乃至欧陆有什么影响还要看它以什么方式离开欧盟,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有协议脱欧”意味着英欧关系会有一个缓冲和过渡期,对双方乃至全球产业链带来的影响会朝着一个“软着陆”的方向走去。如果是“无协议脱欧”,肯定会导致双方交易成本上升,对经济、产业链都将是直接的冲击。

“脱欧”大限延迟三个月,英国与欧陆产业链“切割”牵一发而动全身

即使全世界都不看好,为何英国依然一意孤行“脱欧”?在英国人看来,“脱欧”这个事情不能只算经济账,英国也有信心在短期内让经济和产业链不产生颠覆性或不可掌控的影响。

例如:从高科技产业角度看,英国在半导体芯片设计等部分高端制造领域,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并具有垄断地位,能源、化工、汽车、航空及生物医药等产业也具备全球竞争优势。这一点可能并不会因为“脱欧”而改变。

“事实上,英国这几年一直在做努力,防止了‘脱欧’公投以后出现所谓的英国经济悬崖式下滑,包括英国央行也有预防措施,所以这几年的英国经济比大家想象得要平稳。‘脱欧’对英国、对欧盟,甚至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可能不会发生过于剧烈的波动。”崔洪建总结说。

4

美、中、澳、加、日,都是英国在寻找的“替补”

毫无疑问,不管是“硬脱欧”,还是“软脱欧”,欧陆和英国之间原本完整的产业链条一定会因此调整。换句话说,英国和欧陆之间的产业链互补,是否能在“分手”后找到替代?这是当务之急。

2019年夏天,英国首相约翰逊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在法国会晤,讨论英国“脱欧”、国际和双边贸易等议题。早前也有报道透露了英国政府期待与美国达成后“脱欧”后时代的自由贸易协议的意向。英国首相约翰逊的外交行动,其实也可以看出英国打算脱离欧盟后积极寻找下一个“伙伴”。

“美国是英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投资国,如果以后英国直接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话,其实它的成本并不比现在从欧盟进口要高。”崔洪建指出。英国现在一方面通过和欧盟达成它能接受的协议,来尽量避免短期内成本上涨过快。同时英国也在考虑去欧洲以外的市场找“替补”,以此来维持相对稳定的产业和供应链条,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脱欧”大限延迟三个月,英国与欧陆产业链“切割”牵一发而动全身

除了美国,包括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这些主要的市场和出口国都是英国要去谈自贸协议的优先对象。尤其是中国,现在英国和中国都希望能实现产业优势互补。以英国所擅长的金融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市场,与中国开放货物贸易和制成品的市场优势互相合作。

5

中英双方的一个潜在机会——北部振兴计划

此外,崔洪建还提到对中英双方的一个潜在机会——北部振兴计划。英国北部振兴计划(Northern Powerhouse)由英国前任财长乔治·奥斯本提出,旨在将英格兰北部地区打造成与伦敦并驾齐驱的第二个经济中心。四年前,英国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团,也表示了希望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和合作机会。

但需要正视的是:潜在的问题在于,中英双方自贸谈判时候谈?怎么谈?就北部振兴计划如何推进合作?这些都是动态变化的。

总之,政策环境上看,崔洪建表示:未来英国离开欧盟后,短时间内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对欧洲以外的市场需求都会增大,这样的背景下它的政策会宽松,欧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保守,英国因为迫于形势则会越来越开放,这对于英欧之外的国家都是新的机会。

但崔洪建也提醒说:拿英国和欧陆比,亲英,面对的是新机遇和8000万人的市场,而亲欧,面临的是5亿人的市场。所以,所谓的新机会也并不是简单的利好或利空,而是一场比较复杂的考量。

“脱欧”大限延迟三个月,英国与欧陆产业链“切割”牵一发而动全身

6

中国企业要密切关注欧洲各国的政策变化

面对现在的欧陆和英国,中国企业也要有新的心态和准备。

崔洪建建议:中国企业要摆脱之前“在商言商,不问政治”的老观念。英国“脱欧”也是一种政治变化,中国企业要更多关注欧洲各国,包括英国的政策形势变化。毕竟这是一个调整期,产业链也面临着调整再分配。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已有的所谓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或者在欧洲当地的布局,是不是和欧洲各国现有政治变化相适应?如果不相适应就要调整。否则,由欧洲政治变化带来的风险,产生的成本的提升和其他经济损失,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很现实的。

此外,这样的局势更要求中国企业扎实地做好“两化”:国际化和本土化,怎么和欧洲当地的价值观和文化对接,这个问题可能更突出。

最后,崔洪建提到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中美关系。欧洲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正因为有了全球化,有了全球化配置的产业链,欧洲企业才能把成本降下来,把利润涨上去。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不论是英国还是欧陆,也同样面临中美贸易战带来的产业链影响,这是一个很现实、很直接,对欧盟来说也是很要命的问题。

崔洪建提到最近去德国出访,德国人透露了他们现在对中美贸易谈判进展的关切和紧张。比如:德国几个汽车厂商的SUV车型大都在美国生产,然后销往中国市场。“如果以后中美真的闹得不可开交的话,德国厂商的SUV在美国造了以后怎么出口到中国呢?这就是活生生的供应链问题。”

所以,在中美贸易战面前,英国和欧陆并不可能长期“隔岸观火”,如果英国两边“都不得罪”,那它就要考虑建立两套平行的供应链了,这对它意味着什么?成本!这些都是英国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这么看,英国和欧陆,不仅要关注自己的“脱欧”难题,还要关注中美关系的发展,毕竟全球化背景下,不管美国还是英国,谁都可以“闹脾气”,甚至任性地切割国与国的经贸关系,但是,无论怎样都脱不开产业链的制约。

阅读更多精彩案例、多维视角、独家访谈:中外管理杂志

(羊毛党也可以转发赚钱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