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未来只能是通胀不是通缩?我来彻底KO这个问题

哈耶克只是理想,凯恩斯才是现实!

二战后,凯恩斯的宽货币、积极财政政策被经济学者一再诟病,然而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决策者们却都选择了以凯恩斯主义为框架的经济政策。

二战后,西方工业国家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通缩,通胀成了绝对主流。(日本较特别,后文再说)

二战前,工业化国家的通缩是很常见的,比如著名的美国大萧条时期。

为什么二战后到今天,通缩在工业化国家几乎绝迹?

这是个非常难的问题。别说普通网友,绝大多数专业人士恐怕都搞不明白。因为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区别将来是通缩和通胀非常难。

所以从经济学理论上证明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义。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和绕圈子之中。

需要一个简单的、又极准确的角度,KO这个问题。让普通人也能明白。

这个角度就是农业资源。

1950年二战刚结束,全球人口25亿。而到今天,全球人口已达到75亿。

可以说,人口过快增长使各国人均的农业资源大大减少。

通缩时期是实际利率非常高的,这种高利率非常不利于工业。这是经济常识,不必细讲。

所以通缩时期,必须有强大的农业资源接盘。因为此时全社会工业几乎半瘫痪状态。农业是最能承受实际高利率的。

二战后,经济强国因为人口激增,农业资源跟不上,通过宽货币、积极财政政策

来降低实际利率,就好理解了。这样非常有利于工业发展,缓解人口过快增长问题。

再拿中国举例。在1980年以前,国内还是有大量未开发的耕地。1970到1980年年,人口增长了四分之一。基本还是农业国。

这十年,通胀几乎为零,实际年利率3%。

而今天,以官方3%的通胀率算,实际利率已经为-1%。实际通胀水平肯定远高于3%了,所以实际利率跟七十年代差太大,不通胀才怪呢。

在今天的中国,人均农业资源已经不算丰富。而且由于片面发展工业,使农业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比我们农业资源丰富、比我们农业技术高,尚且不敢搞通缩,你说国内如果搞通缩,那简直疯了。

可以想象,如果真的大幅提高实际利率,那国内工业几乎瘫痪。而农业那点资源如何吸纳那么多的无工作者?

所以将来注定要通过高通胀,争取时间缓冲。这期间农业技术提高后,再降低通胀。这是唯一的选择!

最后说日本,日本战后也是长期通胀。九十年代泡沫破灭后,日本央行也没少放水,为什么能长期低通胀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九十年代后,它有个十几亿人口的邻居,源源不断提供廉价商品。如果这个邻居陷入经济困难,日本通胀必定迅速上升。

为什么未来只能是通胀不是通缩?我来彻底KO这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