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神奇的粒子,它可以輕易地穿過各種物質,每秒鐘都有接近1萬億個這種粒子穿過身體,我們卻根本無法察覺到。這種粒子鬼魅一樣的存在,也被我們稱之為:幽靈粒子。它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

中微子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關於中微子的探究歷史,也是貫穿著整個近代科學的發展。而科學家堅信,對於中微子的研究將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宇宙的過去和未來。

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目前科學家極其重視的中微子到底是咋回事。

中微子的提出

這事要從科學家研究β衰變說起。,所謂的β衰變,就是指原子核內中子轉變為質子,同時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箇中微子(當然,當時還沒有發現中微子)的過程。

所以科學家就很納悶,為什麼β衰變過程中,電子只帶走了一部分能量,而不是帶走總能量,也就是說,整個過程能量和動量沒守恆,而電荷守恆了。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這樣的情況確實讓很多科學家很崩潰,就拿愛因斯坦的強勁對手尼爾斯·波爾來說吧,這種“能量不守恆”的情況,差點都讓他要放棄能量守恆定律。這也遭到了泡利的強烈反對。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到了一次國際核物理會議上,泡利就提出:

我們要堅信能量守恆定律,β衰變過程中,應該是有一種小質量的中性粒子將虧損的能量帶走。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後來,費米就把這種粒子命名為:中微子。不過,當時的人其實一直都沒有找到這種粒子存在的證據。

中微子的發展

當然,科學家始終沒有放棄尋找中微子。但是,通過理論計算,科學家發現,中微子的質量很小很小,幾乎接近於0,質量最大也就只有電子質量的百萬分之一;而且它由於顯現的是電中性,所以它又不會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再加上中微子的穿透力極其強,想通過弱力捕捉到它的概率是極其低的,這概率有多低呢?我們來看一個數據:

一箇中微子大概要在宇宙中穿行一光年的距離,才有大概二分之一的概率會和這段路徑上的物質發生反應。

所以,想要捕捉中微子的難度可想而知,1956年,美國科學家萊茵斯和科萬經過多年的努力之後,終於觀測到了中微子的存在。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他們採用的方式是,利用核反應堆中產生的反中微子與質子發生反應,使得最終產生中子和正電子。反應式:

νe + p+ → n0 + e+

正電子會立馬和電子發生湮滅,他們通過檢測兩個過程中產生的γ射線和利用一個的原子核來俘獲中子,以及觀測是否有反中微子參與了反應,來確定中微子的存在。

後來,到了1995年,這兩位科學家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實際上,在1970年的時候,科學家也實現了首次利用氫氣泡室觀測中微子。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鬼魅的中微子

自從科學家確認了中微子的存在,許多科學家就開始更深入的研究。其中一部分研究就和太陽相關。太陽的核心其實是核聚變反應,但更具體的來說是質子-質子反應鏈,是由四個氫核聚變生產氦-4的過程。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質子-質子反應中,每產生3個光子,就會有2箇中微子產生。太陽中的中微子一旦產生,由於自身穿透力特別強,所以可以直接徑直髮出太陽,而光子則需要跌跌撞撞,到底太陽表面平均要10多萬年的時間。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太陽產生的大量中微子中,就有一部分會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徑直飛到地球上來的。地球面向太陽的區域,平均下來,

每秒鐘,每平方釐米,都會穿過大概650億個太陽產生的中微子

到了1967年,科學家雷蒙特·戴維斯就深達1500米的地下礦井中做實驗,試圖去捕捉太陽產生的中微子。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可問題是,無論他如何嘗試,都只捕捉到了理論值的三分之一的中微子。當然,不止他遇到了這種事情,其他許多實驗室也都遇到了類似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了日本的神岡中微子探測器。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同時,有這麼多探測設備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中微子超光速了?

當時的人也很無奈,試圖找尋各種理論進行解釋,但都以失敗而告終。直到一件可以載入史冊的事情發生。這是在1987年2月23號的夜晚。有個編號為SN1987A的星體發生了超新星爆發。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全球各個中微子探測器都發現了高能中微子,而且這些中微子比光速還早了3個小時到達了地球。難道中微子超光速了?

實際上,並非如此,這種情況其實表明了,引力在坍縮之前,擠壓了質子和電子的空間,電子簡併力沒有扛住引力,於是,產生了中微子。然後在引力的作用下,內核強烈地發生了核聚變反應,產生了光子,所以光子是晚於中微子的產生。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而更重要的是這次中微子的數量和理論值是相吻合的。同時這個發現也完善了超新星模型,讓我們獲得了超新星爆炸後會形成中子星的充足證據。

但是,太陽中微子的問題其實還是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到了2001年,加拿大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通過SNO實驗證實了失蹤的太陽中微子轉換成了其他的中微子。這是由於

中微子其實有3種,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最早被發現的是電子中微子,而後兩種也分別在1962年和2000年被發現。而科學家發現,有一種叫做中微子振盪的現象,不同種類的中微子可以相互轉化。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而過去之所以直接收到三分之一的太陽中微子,是因為過去的實驗設備是專門用來觀測到電子中微子,所以才會只收到三分之一的太陽中微子。

後來提出中微子振盪的兩位科學家,在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研究中微子的意義

關於中微子的研究,也催生了中微子天文學的產生,成為了目前非常前沿和熱門的研究領域。就拿天文學家手裡的武功秘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來說,它其實是宇宙大爆炸的餘熱,在宇宙大爆炸之後,38萬年的時候,才開始在宇宙中傳播。也就是說,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我們可以知道宇宙38萬年之後的歷史,但前38萬年的歷史,我們是沒辦法知道的,這就可以通過觀測“中微子”來實現。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中微子的觀測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微觀世界的物理現象,同時幫助我們完善天文學中,恆星,黑洞的相關模型,還能幫助我們掌握更多有關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信息不過,中微子目前還存在很多沒搞清楚的問題需要科學家們去解決。

尋找萬物的本源:“幽靈粒子”中微子

關於“中微子”,我們就聊到這裡。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