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方腊的结局是什么?

庭下灵


方腊作为反抗封建王朝统治的一名农民起义领袖,并不太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与他同一时期的宋江,反而因为《水浒传》的缘故,世人皆知。



身为小地主,却受到压迫

方腊其实出身不低,说他是农民起义英雄,完全是因为他也受到了来自上层统治者的压迫。有些资料说方腊是漆园的一名雇工,这应该是不准确的,他恰恰就是漆园的园主才对。至于这样一个人应该生活优裕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把脑袋别裤腰带上,那还要从宋徽宗说起。

宋徽宗条件太好,自己哥哥死的早还没有儿子,让他当上了这个皇帝,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他有什么兴趣爱好呢?书、画、诗、文这都是基础的,另外什么园林奇石才是他所钟爱的。

宋徽宗专门找了一个叫朱勔的到处给他搜刮奇花异石、金银财宝,这朱勔特别卖力,到了南方大肆搜刮,当然其中大部分都自己中饱私囊了,所以当事人称他为南方小朝廷。当时谁家里有一花一石被朱勔看上了,那就不得了喽,直接黄缎子一盖,这就是皇上的东西了。

关键是朱勔不马上就搬走,他还得让主人日夜看守,要是稍有损坏,就等着治罪吧。而到了搬运的时候,朱勔还找机会敲诈,要不是不送银子,那这块石头不好运啊,看来只能把你们家房子拆了才能搬出去啊。

我们再说回这方腊,正因为他家里有财产,更让朱勔这些人盯上了。而等到他回头一看,发现太多这样被压榨的人了。在这时,方腊应该就有点小心思了。


通过摩尼教,拉帮结伙

中国古代有一个规律,就是农民起义大多数都是从信教开始的,揭竿而起也大都是借着教会的名义。而在方腊的老家浙江福建一带,有一个秘密宗教叫做摩尼教。这个教讲究有难大家帮,只要教徒遇上什么困难了,所有人都出钱帮助,算是一个互助组织吧。而方腊以为家里还有点资产,加上为人乐善好施,所以就受到了教众的拥护,成了青溪一带摩尼教的首领。

在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就带领教徒开始起义,带着上千人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发展迅猛,建立政权

方腊起义发展势头非常快,他一个月后就把队伍拉到了上万人,然后就建立了农民政权,自称“圣公”,开始任命一系列的将领。

可是很不赶巧,当时在宋朝的北方是辽国,这辽国里起来了一股女真部落,建立金国,正准备和辽国干架呢。宋徽宗就想要联合金国一起夹击辽国,然后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所以集结了一批能征善战的部队准备打仗呢。

方腊一开始确实打了几场漂亮仗,一连攻克了江西的一些州县,并且队伍拉起了近百万人。这个形势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他每到一个地方,就把当地的地方官拉出来杀头,甚至掏出他们的心肝。所以当时大量的官员都被他残忍的杀害了。

血战到底,死不投降

就在这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宋徽宗害怕了,他一边罢免了朱勔等人,表示他是爱民如子的,另一边又派宦官童贯带着准备打辽国的十五万精锐开进江南,对方腊进行无情镇压。


可惜,由于农民军分散作战,战线拉得太长,再加上宋江等人的“英勇杀敌”,大量的城池开始失守。方腊的起义军从秀州退到杭州,再退到青溪、再退到帮源洞,最终农民军七万多人牺牲,而方腊力战被俘。

方腊被俘后,被押解到了东京,受尽了种种的折磨。但是方腊并没有屈服,死不投降。最后,宋徽宗下令将其杀害。

方腊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农民起义领袖,没有太高的谋略和眼光,凭借着被剥削人民的怨气揭竿而起,最终遭到了无情的镇压。不过他虽然没有能够推翻北宋统治,但三年之后,这个看似繁盛的王朝就在宋徽宗和宋钦宗的骚操作下走向了覆灭。


邯郸醉


相比《水浒传》,历史上的方腊起义无疑比宋江起义声势浩大得多。宋江起义实际上就是三十六个流窜作案的头目而已,而方腊起义在1120年,很快就占领了杭州、睦州(今浙江淳安、建德)、歙州(今安徽黄山)、衢州(今浙江衢州)等城池,控制了差不多半个今天的浙江省。

但是方腊起义失败得也很快,1121年正月,方腊军围攻秀州(今浙江嘉兴),就遭到守将王子武的顽强抵抗。同时,政府组织的平叛大军也赶到,统帅是有名的阉相童贯,将领有辛兴宗、折可存、宋江等人。这个宋江,和起义的宋江可能不是一个人。但是在小说中把他们事迹杂糅在一起了。

方腊军在秀州之战的失败,成为起义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宋军接连攻下杭州、睦州、衢州等地,方腊只能退回老家清溪县。当时还有二十万部队,但士气相当低下,不是宋军对手。但方腊躲在帮源洞据险而守,宋军也一时攻不下来。这时辛兴宗手下一个小将带着一支小分队,秘密潜入帮源洞,一举擒获方腊。

辛兴宗一见,马上出来夺取胜利果实。这个小将也不敢和他争,就把方腊交给了他。但这个小将日后名气更大,他就是南宋中兴四将的韩世忠。所以方腊在历史上是韩世忠抓获的,而《水浒传》中改成了鲁智深,电视剧又根据评书改成了武松,这样一来最有名的反而是武松了。


林屋公子


方腊并非小说虚构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方腊领导的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方腊的结局并不好,他是被叛徒出卖后被俘杀害。


北宋初期有王小波起义,北宋末年有方腊起义,这两次农民起义对北宋影响都很大。其中尤以方腊起义规模最大,在南方轰轰烈烈与北宋王朝分庭抗礼,极大动摇了腐朽衰弱的北宋王朝的统治根基。

方腊与摩尼教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中国的农民起义,总会掺杂着宗教的成分,比如东汉末年张角的五斗米道、元末的明教、清末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而方腊,则是依靠摩尼教迅速扩大义军规模和影响力。

方腊,又名方十三、方世腊,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首领,雇工出身,典型的底层贫苦老百姓。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发动农民起义。



方腊起义的精神纲领,来自于摩尼教,这种宗教,诞生于公元三世纪的古巴比伦,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摩尼教最早是从中国福建传入的,之后在南方广泛流行。方腊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吸收了大批教徒,摩尼教主张的“是法平等,无分高下”深得人心,教徒亲如一家,无尊卑之分,团结对外,钱财物用全部公共享用,无分你我,真好似个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当时的江南,因征收花石岗导致民怨沸腾,特别是朱勔受徽宗命负责江南花石岗事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在江南胡作非为,弄的民怨四起,人思反抗。方腊正是利用百姓的反抗心理,迅速揭竿而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抗北宋王朝暴政的农民起义。

方腊起义与宋江起义没有交集



作为北宋末年两大最重要的农民起义,宋江起义比方腊起义要早上一年(宣和元年,1119年),但论起义规模,宋江起义就远非方腊起义能比了。虽然是同一时期的两大农民起义,但其实他们并没有任何交集。

《水浒传》里面说梁山好汉接受朝廷的招安后,掉头来以官兵的身份攻打方腊,宋江征方腊,是朝廷利用梁山义军,来达到宋江与方腊两败俱伤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以寇制寇”。结果是梁山泊整整折损了59名好汉,浪里白条张顺在杭州涌金门下更是被射成了筛子,死的极其惨烈。



当然在付出了这么大代价的情况下,梁山众将士还是艰难的攻下了杭州城。在影视剧中,方腊在与武松交战中,断去了武松的一条臂膀,经过一番苦战,为武松单臂所擒,演义了脍炙人口的“武松单臂擒方腊”,不过,在小说中却是臂力过人的鲁智深擒拿住了方腊。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方腊都绝非泛泛之辈,他与宋江义军没有任何交集,更不可能轻易被梁山好汉轻易拿下。

方腊死于叛徒出卖

方腊义军主要活动在浙皖两省,至宣和三年(1121年),在朝廷大军压境下,方腊被迫困守杭州。宋军将杭州围的水泄不通,宋徽宗下旨招抚方腊,但招到了方腊的严词拒绝(这一招在硬汉方腊这里行不通),但是由于城中缺粮,方腊被迫杀出重围撤出杭州城。不久又来夺杭州,却在城外为王覃所败,义军开始节节败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方腊不得已,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的帮源洞。



四月宋军包围帮源洞,但由于洞穴隐秘,宋军迟迟未能找到方腊,此时有义军叛徒奔宋军大营,方腊的藏身处最终被发现。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和妻子、丞相方肥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忠俘虏,躲在洞中的七万义军将士全部被杀。方腊等人被押解至东京汴梁,八月被处死。轰轰烈烈的方腊农民起义就这样被剿灭了。


大国布衣


方腊,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首领,他领导了北宋末年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对于他的籍贯,史学界目前尚无定论,一说是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青溪寇轨》载:“睦州青溪县碣村居人方腊”),另一说是安徽歙县人(《歙县县志》载:“方腊,青溪人也”)。当然他的籍贯虽不确定,但可以明确的是他是在宣和二年(1120年)于睦州青溪帮源峒发动起义的。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以徽宗、蔡京为首的上层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了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为了满足那如同无底洞般的欲望,他们肆意侵占民田,巧立名目无限地增加百姓赋税,征收所谓的经制钱(所谓经制钱就是“取量添酒钱及增一分税钱,头子、卖契等钱,敛之于细,而积之甚众”),百姓为此被弄的是苦不堪言,同时他们公开卖官鬻爵(“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致使朝廷日益腐败。更甚者徽宗为了个人享受,还大肆“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大兴土木,百姓更是怨声载道。



如此,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失去了土地,越来越多的百姓活不下去,正所谓“哪里有剥削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斗争”,最终自宣和元年开始,北宋各地终于开始爆发了遍及全国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宣和二年(1120年),佣工(有说他是家有漆园的小富户)出身的方腊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创建了“食菜事魔教”的秘密组织,并利用这个组织招揽了一大批对朝廷不满的百姓。十月,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先是在支持者的面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讲,他说道当今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剥削者和压迫者,从事农耕的百姓“终岁劳苦,少有粟帛”,而上层的统治者却能“父兄悉取而靡荡之”,且一旦百姓稍微让他们不开心,他们往往就“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至死弗恤”。因此百姓要想摆脱这种局面,要想当家做主,就只有推翻他们的统治,只有这样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如此,方腊决定“仗义而起”,率领着百姓一起推翻北宋的统治,还百姓一个安定的天下,他决定“十年之间”统一全国。在演讲完成后,方腊就以睦州青溪帮源峒为据点,假托“得天符牒”,率众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此后随着青溪义旗的高举,浙江灵山洞的朱言、浙江温岭的陈十四、苏州的石生、浙江仙居吕师囊等都相继起义响应。初期方腊的部队因无兵器,所以只能是以鬼神之说来诱逼良民加入起义军,而那些百姓本来就被朝廷弄的是怨声载道,再被方腊这么一忽悠,自然就踊跃的加入到了方腊的队伍中,因此不久方腊的队伍就拥有上万人。



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方腊军在青溪县息坑(今浙江淳安西)全歼两浙路常驻官军五千人,兵马都监察颜坦被杀,随后,乘胜进取青溪县,俘获县尉翁开,自此开始方腊军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此后,方腊军的势力不断扩大,十二月初,方腊攻克睦州,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不久方腊又兵分东西两路,先是西路攻克歙州,全歼宋东南第三将郭师中部,再是东路又攻克富阳、新城,直驱杭州。

二十九日,起义军攻入杭州,杀死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知州赵霆逃走,自此方腊的势力步入了极盛时期,此时方腊势力拥有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六州52县的疆域,遍布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兵力更是“众殆百万”,成为宋王朝威胁最大的一股武装势力。



当时的北宋王朝虽已是病入膏肓,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方腊军人数虽众多,但装备极差,且战斗力也不比宋军高多少,只是当时方腊军的突然袭击,宋军猝不及防,才让方腊军有了可乘之机。此后随着宋徽宗等北宋上层统治阶级都逐渐反映过来,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方腊军开始节节败退。

十二月,宋徽宗派童贯任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调集京畿的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十五万,南下镇压起义。宣和三年(1121)正月,童贯、谭稹分兵两路,由王禀、刘镇等分别率领,向杭州和歙州进发。二月,宋军包围杭州,方腊军经过苦战,终因粮尽援绝不敌,杭州失守。自此方腊军的形势急转直下,离灭亡不远矣。



三月,宋杨可世、刘镇部攻陷歙州,王禀部攻陷睦州。四月初二,衢州失守,方腊军大将郑魔王被俘。十七日,婺州失陷。十九日,方腊军大本营青溪县失陷。而随着青溪县的沦陷,走投无路的方腊只得率领义军退守帮源峒,随后宋王禀、刘镇等各路军会合帮源峒,将其层层包围。

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方腊军奋起抵抗,可终因寡不敌众,七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力竭被俘,解往汴京,宣和三年(1121)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在汴京被宋徽宗下令斩首示众,自此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彻底宣告失败。



当然方腊起义虽宣告失败,但是它的意义注定是非凡的,它不但给予了北宋政权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方腊所提出的一些理念在当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冲击着北宋固有的体系,如方腊在起义时就超前的提出“男女无别”的政策。

众所周知在宋朝,妇女的地位无疑是最低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饿指的就是人欲,节指的就是三纲五常)的这个所谓的德操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摧残着北宋的女子,她们被这个所谓的“德操”是折磨的苦不堪言,她们没有丝毫的地位,让男子是随意欺辱。而方腊起义时,方腊在占据的州县就宣扬“男女无别”的理念,就是男女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男子有的,女子也该有。



可以说方腊起义在北宋末年绝对是正义的,绝非是《水浒传》所杜撰的那般非正义。只是可惜,因当时北宋的实力还是很强大,最终方腊的义举还是失败了。


澳古说历史


剿灭方腊的,是梁山泊的“老朋友”童贯。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拜童贯为宣抚使,率十五万大军镇压方腊,方腊败退;次年因叛徒告密被俘,被押送至汴京处死。整个事件,与梁山泊没有任何关系,至于《水浒传》中的征方腊一节,历史上侯蒙的确向宋徽宗上过书,希望招安宋江以平定方腊,最后宋江也的确接受了招安,但是不是参与了征方腊一战,并无定论。

蔡东藩在写《宋史演义》中就曾将宋江与方腊进行比较,认为二人在性质上同为“亡命之徒”,但宋江为乱小、作恶少,方腊为乱大、作恶多,所以对前者尚有同情,对后者并无宽囿之心。

不过方腊倒真是轰轰烈烈做出了一番事业。他虽然没有称帝,但建立了事实上的政权并以“永乐”为年号,军队一度达到几十万的规模。而宋江呢?无非是在宣和元年(1119年)聚集了三十六个人,做一些杀富济贫、“替天行道”之事。相比而言,方腊有些像太平天国,他是有改朝换代的野心与行动力的;而宋江更像是占山为王的贼寇,从朝廷认为宋江可以招降而方腊不能就可以口味出两者的不同。说到这,倒是有些期待——如果方腊不死而成为“永乐大帝”,能不能抵御之后金国的入侵?又或者方腊成了李自成那样的人物,而宋江成了吴三桂?这一段历史,比起明末,还真有些相似之处。


江隐龙的南书房


“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民间有这么一句传言。宋江打方腊结果如何呢?


结果是一败涂地。


梁山好汉在征辽、平田虎、打王庆的战役中,没有损失一个人。


但在打方腊时,死亡却高达70人。


那么正史上方腊的结局是什么呢?


方腊,又名方十三,他生活在宋徽宗时代,徽宗特别热衷收集奇花异石。“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所以徽宗朝的各地官员就成立了花石纲这样的特殊队伍,专门给徽宗搜罗天下异石。


方腊家多次被强行索取花石纲,实在不堪其扰,于是利用摩尼教组织群众,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



方腊做事有勇有谋,起义准备了很久,虽然开始势力范围不大,但振臂一呼响应的人很多。很快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


方腊自此觉得大局已定,就私下称帝,自号圣公,国号永乐,并分封了大臣。


他订下目标,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


方腊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先是被招安的宋江主动要求去征讨方腊,失败而回。


后来朝廷派童贯率领精兵十五万南下,水陆并进,连续作战了整整一年。


因叛徒告密,起义军最后一个据点青溪梓桐洞被宋军攻破,方腊父子等52名首领被童贯率领的精兵悍将俘虏,方腊本人也被生擒。



公元1121年8月,方腊被朝廷处死,至此轰轰烈烈的江南方腊起义彻底被剿灭。


方腊农民起义是以宗教为诱饵发动起义的典型,以后的太平天国运动基本上也是学习了这种形式。


方腊农民起义是历史上规模宏大的一场底层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他们有明确的目标,有奋力拼搏的决心。


即使大军压境,方腊集团众志成城,视死如归。


即使被捕,也宁死不屈,表现了起义者坚强的决心。


荒海拾书


在《水浒传》原著里,方腊是逃跑的时候被鲁智深抓住的,但在电视剧版里则是武松被方腊砍掉一条手臂,强忍剧痛单臂将方腊掐晕之后擒住,后来方腊被上交朝廷,斩首示众。

小说中方腊的死也算是极其勇武了,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方腊最后是什么结局呢?

方腊又名方十三,据《宋史·童贯传附方腊传》记载是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雇工出身。

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赵佶喜爱奇花异石,浙江青溪县多产竹木漆,是官府重点酷取之地,因而深受剥削压迫之苦,农民无法求生。方腊看到民间疾苦,于是以摩尼教(明教)吸引教徒,宣扬朝廷之害,宣和二年(1120年)揭竿起义。

方腊率众起义后,自称圣公,设置文武百官,不到十天聚敛起数万人。义军先是在息坑打败并杀死宋将蔡遵,然后十一月攻占青溪,十二月攻占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杀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进逼杭州。杭州郡守弃城逃走,义军占领杭州,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放火烧了六天,死者不计其数。

至此,方腊起义成为整个宋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各方面都远超梁山宋江起义。

北宋对方腊起义毫无准备,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到了第二年正月才调集部队赶来围剿方腊,在秀州(今嘉兴)城下大败方腊部下大将方七佛的七万大军。二月,宋军包围杭州城,朝廷想诏安方腊,但被方腊拒绝。

方腊被围城后,很快就率军从杭州突围而出,然后三月再次攻打杭州城,但在城外被王禀打败。之后,方腊义军开始节节败退,歙州、睦州、衢州、富阳、新城、桐庐等地全部失守,一路败到起事之地青溪县,最后就连青溪县也没守住,方腊带着十多万义军被逼入帮源洞中。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四月二十四日,童贯率大军包围帮源洞,韩世忠摔少数骁勇士兵杀入洞中,格杀数十人。四月二十七日,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藏匿在洞中的七万起义军被杀,方七佛等人逃走,方腊等人被押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处死。

在《续资治通鉴》中,则说最后是:“裨将韩世忠,潜行清溪溪谷,向一妇人问路,前捣清溪帮源洞,生擒方腊,后来忠州防御使辛兴宗领兵截住洞口,占为己功。方腊及部下方肥等五十二人被俘,于八月被害。史称方腊之乱,「凡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洞逃出,裸而缢于林中者,相望百余里。」”

让人惊讶的是,宋军征缴方腊时,作战有方,战斗力也颇为强悍,但谁能想到仅仅六年之后,1127年就发生了靖康之变,开封城破,北宋灭亡。


渔樵侃史


《宋史》记载,宣和二年“冬十月戊辰朔,日有食之。以河东节度使梁师成为太尉。建德军青溪妖贼方腊反,命谭稹讨之。”

宣和三年“夏四月庚寅,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青溪。诏二浙、江东被贼州县给复三年。”

正史记载中,方腊的作乱紧紧持续了半年就被摆平了,从宣和二年的十月一直持续到宣和三年的四月。但仅仅只是在这场持续半年的作乱中,北宋可说是损失惨重,根据记载,北宋损失的有名有姓的官员有两浙都监蔡遵、颜坦,东南将郭师中,廉访使者赵约,衢州守臣彭汝方等官员,而方腊那边一开始也是势如破竹,贡献了浙江建德、歙州(今浙皖赣三省交界区域)、杭州、婺州(金华)、衢州、处州(丽水)等,大半个浙江都没了。

而为了剿灭方腊,宋徽宗也是想了不少招数。

第一就是派遣心腹重臣前去剿灭,先派谭稹前去讨伐,后来又改谭稹为两浙制置使,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合力征讨。

二是惩罚了临阵脱逃的官员,将逃跑的赵霆因为坐弃杭州,贬为了知吉阳军。

三是宋徽宗对浙江百姓进行了安抚,宣和二年十一月,先诏访两浙民疾苦,宣和三年元月,又罢了苏、杭州造作局及御前纲运等上贡的任务,宣和三年二月大赦天下,方腊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生擒后,宋徽宗还下旨免了二浙、江东被贼州县三年的赋税。

当然,在方腊声势最浩大的时候,宋徽宗也没忘了使出他的绝招:招安。宣和三年二月“甲戌,降诏招抚方腊”。只可惜方腊不是宋江,不吃宋徽宗那一套,选择了硬抗到底。

至于方腊被生擒后的结局如何,想想也知道了。宣和三年秋七月,“童贯等俘方腊以献”,“八月,方腊伏诛”。

这就是方腊在正史上的结局,至于他是怎么死的,是凌迟,还是腰斩,还是斩首,相信这一切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相比于活在小说中的宋江,方腊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他的事迹在正史上有所记载,他曾起兵意图推翻宋朝,可惜只是坚持了三年就被宋军剿灭,他本人也被抓到京师处决。

万恶之源花石纲

宋徽宗在艺术方面造诣颇深,为了满足他对花石竹木的特殊爱好,他曾于江南设立“苏杭应奉局”,专门为他搜刮各类珍贵文物和花石竹木。这些搜刮来的宝物,还需要当地百姓运送至大船上,并将十船组成一纲,于是被称为花石纲。

宋徽宗的这种特殊爱好,害苦了底层的普通百姓,尤其是方腊所在的青溪县,该地区盛产竹木漆,当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强行征用了大量的百姓去制作竹木漆,这让当地百姓的日子过得越发艰难。

在宣和二年,方腊联系了一批穷苦百姓,拉开了起义的序幕,为了壮大队伍,他强迫良家子弟加入起义军,很快就组织起一支有数万人的军队。

方腊先是攻占了清溪,之后接连攻克睦州、歙州、衢州,杭州。

方腊每攻克一地,首先大肆杀戮当地官员,甚至还会使用各种酷刑,可以说手段极其残忍,这样的做法,也导致那些宋朝官员对方腊拼死抵抗。


兵败被俘

此时宋朝的国力还算强盛,而方腊虽然攻城掠地,却没有建立起稳固的统治,这也导致方腊的起义很快就被镇压。

在宣和三年,方腊派遣大将进攻秀州,结果反被宋军击败,后来宋军派出军队兵围杭州,方腊无奈之下被迫出逃。

之后方腊意图重新夺取杭州,可惜没有成功,而此时方腊的军队在战场上接连遭遇失败,最后被宋军包围在青溪县,很快方腊就被宋军抓到,他本人被送至京师杀害。

在正史上的方腊是一个合格的豪杰,他能逞一时之勇,却无法夺取整个天下,他有一定的领袖才能,可惜却缺乏统治天下的心胸和能力。

在面对宋军投降的官员时,他想到的只是用酷刑折磨这些官吏,以解心头之恨,却并未考虑如何治理占领的土地,这也导致方腊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因此在正史上,方腊最终被宋朝击败并杀害,这样的结局并没有出人意料。


东方大史


方腊,又叫方十三,睦州青溪人,是北宋著名的农民起义首领。

北宋年间,宋徽宗十分喜欢花石竹木,就设了江南应奉局,派很多人到东南搜刮花石竹木还有奇珍异宝,然后用大船运到汴京,十船为一纲,也就是一批船的意思,所以也叫做花石纲。

浙江青溪盛产竹木漆,是应奉局的重点对象,很多人对朝廷十分的不满,方腊就趁机把大家组织起来,于公元1120年十月,在帮源起义,方腊自称圣公,建元永乐。不到一个月,就有几万人参加了义军,义军在息坑打败了宋军,并且杀死了宋将蔡遵。

十一月,义军攻占了青溪,十二月攻占了睦州,歙州,又向南攻克了衢州,杀死了彭汝方,向北攻克了新城,桐庐,富阳,直逼杭州,杭州郡守弃城逃跑,义军拿下了杭州城,义军杀死了宋将陈建,赵约。

公元1121年正月,方腊派方七佛率军七万攻打秀州,秀州主将王子乘坚守拒敌,不久之后,援救的宋军赶到,方军大败。

二月,宋军包围杭州城,宋徽宗想招抚方腊,但是方腊拒绝了,方腊亲自指挥战斗,但是城中粮食不足,最终方腊率军撤出杭州城。

三月,方腊率军再次攻打杭州城,但在城外被王禀打败,这一败不可收拾,之前占领的衢州,歙州,睦州也陆续失守,方腊先退到青溪,最后退到帮源,虽然方腊军此时还有二十万,但是士气大降,战斗力自然也不行。

四月,宋军包围帮源洞,方腊躲在石洞中,最后方腊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给俘虏了,方腊被押往汴京。八月,方腊被处死,至此方腊起义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