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邻家诗话》的成功要诀

这几年诗词节目遍地开花,可是由“老戏骨”王劲松主持的《邻家诗话》依旧鹤立鸡群。王劲松这几年因为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常常在舆论中成为年轻演员的榜样,最近几年他减少拍戏数量,很重要的原因,正是为了筹备《邻家诗话》。

破解《邻家诗话》的成功要诀

可以说,《邻家诗话》的成功,某种程度是王劲松个人品牌效应的成果。

破解《邻家诗话》的成功要诀

以《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为代表的大部分诗词节目走的是游戏和竞技的路线,《邻家诗话》的定位,则是“诗歌庭院雅集”。

所谓雅集,是文人谈笑风生聊学问的场合。为了凸显雅集的氛围,节目的取景场地并不在摄影棚,而是放在一个露天的庭院里。

破解《邻家诗话》的成功要诀

除了主持的王劲松以外,常驻嘉宾还有文学教授郦波和国乐大师方锦龙,他们会对诗词的历史背景信手拈来地讲解,也会在把盏言欢之际即兴弹奏一段传统乐器。

节目的客座嘉宾中,虽然也有年轻的歌手或演员,但这些年轻艺人并非一般意义的流量明星,他们或借力古诗词写就自己的歌曲,或在古装大戏中扮演过角色,他们的作品,依旧绕不开“诗词”这个主题。

破解《邻家诗话》的成功要诀

破解《邻家诗话》的成功要诀

《邻家诗话》切入点很小,每期节目只选一首诗词作为主题进行深入讨论。这些诗词,有大多数人儿时就朗朗上口的《静夜思》,有讲述友人话别的《渭城曲》。他们会通过《垓下歌》追溯到《史记·项羽本纪》,讨论项羽与刘邦的同时,还会辨析贵族与草根的行事风格差异;也会一边品茶一边吟诵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秋风独自凉》,进而将话题延展到茶与诗微妙的关联。

诗词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是《邻家诗话》之所以叫“邻家”的原因。几位嘉宾并不因为这是文化类节目就故意摆出一副曲高和寡、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会对打动他们的诗句,如实地进行反应,并且分享自己的回忆。

在《渭城曲》一期中,几位嘉宾分别追溯自己当初到外地求学、工作与亲友告别的场景,也会分享在与老友重逢后,抑制不住内心情感崩溃大哭的故事。相信这也是这档节目受欢迎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她对传统文化进行歌颂和传承,也因为她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在节目顺利收官后,王劲松在微博上感谢观众的一路支持。他戏言这是“一群疯子”倒腾出来的节目,做出这档既没娱乐效果也没巨星加持的节目,全凭满腔热血和对传统文化自发的热爱。好消息是,《邻家诗话》的第二季已经在筹备中,希望主创的诚意和用心,能获得最大的回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