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何跳不出英美的手心?

德國經歷了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後,得到了統一。統一後的德國成為事實上的歐洲大陸的霸主。

德國統一後至一戰爆發前,德國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在工業方面超過了傳統的英、法等國,僅次於美國,居於世界第二。工業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使德國迫切需要打開世界的原料和銷售市場,德國就像一個裡面裝滿寶貝的寶葫蘆,裡面的寶貝需要倒出來,只可惜葫蘆口太小,每次只能擠這麼一點點。德國雖然工業技術過硬,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必然會導致後勁不足。

德國如想對外擴張,打開海外市場,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其以前的盟友、和自己有著血緣關係的-----英國。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何跳不出英美的手心?

英國擴張時比德國的統一早了一個多世紀,可以說,當時的世界格局大體已定,德國想插一腳已經不是那麼容易了。英國控制了1/4個地球和4億人口,也就等於英國控制了世界的大部分市場及原料產地,而且英國控制的大多都是富庶的地區。德國的工業雖說居於歐洲第一,但是在世界上,其政治影響力、金融、經濟方面還是遠不及英國的。一旦開戰,英國的小跟班們會一擁而上。

一、經濟上

正當德國磨刀霍霍準備對外擴張時,嚮往這兒割一刀,一看,英國的。想往那兒割一刀,一看,也是英國的。在英國的地盤上競爭,肯定不是英國的對手。在英國殖民地以外的南美和土耳其,英國商人則敗給了德國商人。現在是一個想要,一個不給。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個瘦死駱駝比馬大,誰也不肯讓誰,英德競爭由此爆發。

二、政治軍事上

普法戰爭期間,英國主要是持觀望態度。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地賠款,德國得到統一,成為歐陸霸主,打破了英國傳統的勢力均衡政策。再加上英德經濟上的競爭,德國擴充海軍等等,英國再也坐不住了,權衡利弊,英國協調了同法、俄之間的矛盾,開始為德國織下了落網。直至一戰前,把原屬於德意同盟的意大利拉入了協約國陣營,在歐洲大陸,從東、西、南三面包圍了德國,在海上,英國皇家海軍將德國絕大部分海軍力量封鎖在港內,使大部分德國海軍水面艦艇在一戰中沒起到很大的作用。這時,德國已註定失敗。

三、對美外交

無論是英法也好,德國也罷,在戰前和戰初,都極力拉攏美國。但最終結果是德國敗給了英法。與其說在外交上敗給了英法,倒不如說德國自己敗給了自己,尤其是臭名昭著的“無限制潛艇戰”,使德國得罪了全世界,全世界都把德國當成了殺害平民的惡魔。這就使美國義無反顧的加入了英法的行列,再加上美國的情報機構破獲了德國間諜支持墨西哥的反美活動,更使美國怒火中燒。美國的參戰,使德國的失敗已是時間問題。

一戰後,德國被限制軍備,英國最終結果了德國海軍,德國海軍至此一蹶不振,直至二戰爆發,德國海軍也沒有發展起來,這對英國的本土安全大大的有利,並且獲利戰後。

二戰爆發前,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大蕭條。英、法、日、美等國忙於解決國內經濟危機,顧不了德國,德國一方面向戰勝國賠款,一方面發展軍備。

二戰爆發後,德國橫掃西歐諸國,英軍撤回英國本土,保存了抵抗力量。其實就當時來說,德國攻佔英國本土的概率幾乎為零,其一,德國沒有強大的海軍水面艦艇部隊,所以德軍抓不住制海權,僅憑潛艇對英國實施封鎖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德軍潛艇部隊僅有輝煌的1942年,後來英國實施了新型的海空反潛技術和戰術,德軍潛艇的戰績直線下降。其二,德國空軍雖然強大,因為當時德國空軍轟炸機部隊絕大多數為戰術性轟炸機,僅僅對英國的雷達站、機場、港口進行轟炸,對英國的工業基礎破壞相對不大,相對於英美后來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的破壞程度是小得多。其三,歷史表明,如果準備登陸作戰,首先應掌握絕對的制海權和制空權,而且攻方的登陸部隊不論在人員和裝備上應遠大於守軍。這一點在後來的北非登陸、西西里登陸、諾曼底登陸、沖繩登陸中有所體現。而二戰初期的德軍是不具備這些條件的,因為德軍佔領下的歐陸,也分散了德軍的兵力。

求援美國,英國運用外交和政治手段與美國結盟,美國為英國不但提供了武器裝備支援,還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援,有了美國最為強大的後盾,德軍攻佔英國本土的概率就等於零。美國對徳宣戰的主要原因有,其一,美國是民主國家,而且是移民國家,那些被侵佔國家的後裔如華裔、荷蘭裔、波蘭裔、法裔、比利時裔、挪威裔、尤其是猶太裔強烈要求美國參戰。其二,羅斯福總統的預見性,認為德國如果佔領歐洲,日本如果佔領亞洲,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美國,美國不能坐以待斃。其三,德日的侵略,破壞了世界民主秩序。

綜上所述,德國為自己的戰略錯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以說,德國永遠殺不出歐洲大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