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電影《少年的你》成為年度爆款,甚至是現象級的觀影熱潮。四字弟弟的號召力不能小覷,光是預售就破億。

曾國祥團隊《七月與安生》的成功已經讓《少年的你》具備了一定的吸引力,這次完全是《七月與安生》的班底,所以創作基調基本上還是能猜出七八分。

團隊對原著的改編能力不得不佩服,《七月與安生》即使在當年安妮寶貝的作品中都不算上乘之作,偏偏改編成了七八分的電影。《少年的你》原著就不用提了,三流作品都算不上,尤其還涉嫌抄襲,居然能把這樣的原著改成爆款電影,只能服氣。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優點明顯

這部電影的優點太明顯了,最明顯的就是兩個年輕演員的表演。

周冬雨給出了《七月與安生》之後更好地表演,網上一致稱讚的多種哭法,簡直是教科書般的精準。

她的角色叫陳念,為了脫離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困境,選擇高考考出去作為唯一的救命稻草。她獨自支撐了她和母親的未來,後來也撐起了易烊千璽飾演的劉小北對未來的期望。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如果說《七月與安生》裡的安生還有演的痕跡,那麼在《少年的你》中,周冬雨就是陳念。她完全沉浸的表演模式,全素顏出鏡,大特寫鏡頭,自然到讓你忘了她之前演過的所有角色,讓大家相信她就是那個被霸凌,在破碎家庭中成長的普通高中女生。

她的眼神裡有豐富的層次和內容,有相信高考能改變命運的堅定,有對大人不信任的猶疑,有在被霸凌時不肯認輸的倔強,還有在劉小北面前卸下防備的信任……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周冬雨是真好,易烊千璽也好。(實話,不是我慫。)

四字弟弟的表演經過導演的調教,依然赤誠。不論是打架時的狠勁兒,還是第一次在派出所被審訊時調皮的孩子氣,又或者是在陳念面前露出男孩子的羞澀,都是一覽無餘的赤誠,完美地詮釋了“少年”這個詞。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不過臺詞的設置還是有那麼點兒讓人跳戲的地方,若不是易烊千璽,可能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警察老楊(黃覺飾)在審訊劉小北時說看他的長相應該有很多小姑娘喜歡呀。我不知道原著裡有沒有這句話,還是因為易烊千璽加了這句臺詞,反正當時影院裡的小姑娘們一陣騷動,有點破壞觀影氣氛。

總之呢,易烊千璽的好不用我多說,就是宇宙無敵又帥又有演技。(實話,也是我慫。)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缺點也明顯

在一片叫好聲中,請允許YO姐誠惶誠恐談點個人觀感上的不足。

校園霸凌的帽子有點大

這部電影宣傳點就在反對校園霸凌,結尾易烊千璽還專門做了個公益廣告。這個出發點看似還是個挺重要的社會選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是YO姐看到最後,覺得籠統地扣上這個帽子有點虛晃。作品的現實感遠不及它的浪漫主義,它的社會性遠不及個體性。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作品從社會大命題出發,越收越緊,最後就執著於男女主角兩個人的個體命運,校園霸凌和高考兩個大背景被生硬地安排在這段浪漫主義的青春片裡,並沒有真的融合進來。前半段還有點校園霸凌的影子,後半段就是懸疑驚悚片了。

與之相反,《七月與安生》剛開始是從關注兩個女生的個體命運出發,慢慢地會讓人思考人生道路的選擇,兩個人代表了兩類人的人生,反而越走越寬,讓觀眾慢慢有了共情。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陳唸對胡小蝶的死心存愧疚,是因為她知道胡小蝶被欺負卻未能伸出援手。她走向胡小蝶的屍體,把外套蓋在了胡小蝶身上,這是給死者留下的最後一點尊嚴。導演在一開始安排這個場景生硬地為警察找她談話做了一個鋪墊。不過是出於對死者的尊重,警察卻問她為什麼會這麼做?看似合理,實則缺乏同理心。

當全校在一個像天井一樣的教學樓裡圍觀了這起自殺時,鏡頭一直在追隨陳念,除了她的驚恐、痛苦和絕望,我們還看到了什麼?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我們看到的是,整棟教學樓裡其他人舉起手機圍觀時的冷漠,是大家像看一個八卦時興奮的嘴臉,不論是十幾歲的高中生們還是中學老師們,這出自殺的情節對他們而言就像是個常態的看熱鬧的狀態。他們迅速且冷靜地回覆到了正常的學習中來,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排除胡小蝶被霸凌這件事很多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光是有人在教學樓跳樓自殺,正常人應該有的恐懼、擔憂、扼腕等人類的複雜情感,我們統統看不到。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人物臉譜化嚴重

除了兩位主角,其他角色的臉譜化嚴重,人物形象過於單薄。

唯一一個叫李想的男孩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讓人有點印象。他和陳念是在全班同學中唯二兩個對胡小蝶被霸凌這件事感到不安的,他倆的膽怯和懦弱讓他們還保留了一絲人性,但是這條線導演並沒有延展開。所以,他很快就讓人忘記長什麼樣了。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這種情況主創們在《七月與安生》中就出現過。《七月與安生》電影裡的男性存在感極低,完全是為了服務和襯托兩個女主角,角色沒什麼色彩,基本是簡單而無腦的陪襯。

同樣《少年的你》裡為了突出女主角陳唸的光芒,其他人淪落為背景,可人性到了如此地步,高考重壓下培養的未來的“人才”是很可怕的。正如擔當反派的女二魏萊一樣。

說到魏萊這個角色臉譜化嚴重,她除了漂亮和成績好,簡直十惡不赦。YO姐一度覺得她不是校園霸凌施害者這麼簡單,她活脫脫一個有人格缺陷的小變態!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她具有典型的反社會型人格罪犯的特質,她聰明,是考北大的不二人選,家庭條件優渥,卻是天使面孔,蛇蠍心腸,面對警察審問完全不懼怕,還振振有詞,在父母的庇佑下,一副冷血無所畏懼的姿態。真是看了讓人毛骨悚然。

假設她沒有死掉,她長大之後成長為一個高智商變態殺手,也不是沒可能吧。

(話說,小演員周也演得真好,夠狠。)

少年能順利長大,有時候真靠運氣

影片中,所有的大人都是缺失的,至少是缺位的。家長、老師、警察和鄰居,沒有人真的去關心少年們在經歷什麼。這裡折射出了成人世界的盲點,他們總認為孩子的事沒那麼嚴重,尤其像校園裡的打打鬧鬧,所以影片中呼喚“校園暴力,不止於校園”,還是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這是影片真正的社會價值所在。

影片中成人的無作為和冰冷態度,還是粗淺了一些。

魏萊父母一開始惺惺作態尚可以理解,反正中國很多家長就是覺得自己家孩子又單純又無邪,在教育中缺乏人格培養。

班主任說陳念做得對,永遠不要懷疑自己做得對,也承認老師是有責任的。是呀,他早幹嘛去了,明明在課堂上目睹了陳念被欺負,只是輕描淡寫說了幾句。

女警察對陳念簡單粗暴的想法更讓人覺得厭煩,而且作為一個懷孕的母親,完全沒有初為人母的溫柔和敏感,她只說出了一句正常的話,就是問陳念,在發生了這麼多事之後,她怎麼可能認認真真投入到學習中去。實在想不通導演為啥要給這個角色安排這樣的身份,難道只是為了陳念在後面說的那句臺詞“你的孩子怎麼敢出生啊?”

只有警察鄭易還有點正常的人性,他看出了魏萊的邪念,也對陳念和劉小北心存“憐憫”和“正義”,他希望兩個少年相信他,但是他猶疑的眼神已經出賣了他,他並沒有那麼篤定地相信成人世界。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回想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成長過程,誰的長大不是三分靠打拼,七分靠運氣呢?我們有太多的瞬間差點就走岔了,能順利活下來就不錯了。

總之,影片的情節有太多漏洞,為了突出男女主角,導演和編劇讓其他人統統讓位。這是他們的狹隘之處,也是他們的成功之處。他們讓觀眾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陳念和劉小北身上,打著現實主義題材的旗幟,拍出了一部浪漫的青春偶像片。他倆緊緊依靠,彼此信任,對抗全世界,好浪漫啊!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臺詞完全按照網紅體在寫,處處彰顯了一部三流網絡文學作品的氣質: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後面”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

“我這個人什麼都不是,沒腦子,沒錢,也沒有未來,可是我喜歡一個人,我想要給她最好的結局。”

“等你長大了,不要忘了我。等我長大了,回來保護你”

……

說真的,看電影的時候聽到這些臺詞真的起雞皮疙瘩,反倒是他們沒有說話的時候,還蠻感動的。比方說,陳念第一次坐上劉小北的摩托車,在馬路上飛馳,宣告兩人正式合體;陳念被拍裸照後,劉小北要去報仇,她從身後抱住劉小北痛哭,劉小北緊緊握住她的手。

少年的他們,誰不愛?

電影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抄襲,因為跟《白夜行》實在太像了。但是,抄襲是原著,源頭就出問題了,後面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我們不禁反思,電影主創在購買原著時難道沒有搞清楚這個情況?還是說《著作權法》本身沒有將這個問題說明清楚?作為普通觀眾實在不得而知。

雖然這部作品的主題、情節、結構等還有待商榷,但絲毫不用懷疑這部作品的社會影響力。甭管它有沒有說清楚校園霸凌這回事,如果因為它的高關注度,讓校園霸凌問題引起重視未嘗不是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