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菜鳥,沒人在乎你的胸肌中縫,二頭肌肌峰,好好練深蹲臥推吧

嗨菜鳥,沒人在乎你的胸肌中縫,二頭肌肌峰,好好練深蹲臥推吧

我常常會接到一些讀者的提問:

“老楊,我想加強胸肌中縫,該怎麼辦?”

“我想練二頭肌肌峰,要怎麼練呢?”

每當這時,我都會以為對方是一名職業健美健體選手。

結果很令人失望,對方通常是對健身一無所知的初學者,除了職業健美選手,也只有他們會異常看中胸肌中縫,二頭肌肌峰,分明的八塊腹肌,等等。

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已經看到過無數次,有一些悶頭苦練的訓練者,在健身房日復一日地追求某塊肌肉“充血”“泵感”,和對“肌肉線條的刺激”。

一年過去,兩年過去,他除了剛訓練完那會兒,獲得一些肌肉充血,彷彿變大了的虛假安慰之外,身體沒有任何變化。

原因很簡單,“肌肉線條”不是練出來的,而是“飽滿的肌肉體積”+“較低的體脂率”的必然結果。

例如胸肌中縫,這個位置是胸骨,沒有肌肉,它只是附著在胸骨兩側的胸大肌發達以後的必然結果。

記住,有飽滿發達的胸大肌,中縫會自己跑出來。

否則即使你做再多的夾胸,也不會有中縫這回事,就像A罩杯再擠也擠不出胸溝一樣。

嗨菜鳥,沒人在乎你的胸肌中縫,二頭肌肌峰,好好練深蹲臥推吧

充血,泵感,念動一致

充血和泵感重要嗎?

重要。

血液帶來更多的氧氣,營養物質交換,這些都為肌肉損傷的修復和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是,肌肉增長還需要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漸進超負荷。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一直舉20公斤,舉同樣的組次數,那麼無論你每次練的多麼充血,多麼泵感,多麼精細地控制,多麼精準地刺激,肌肉也絲毫不會得到增長,因為沒有增長的必要,它已經能完全應付20公斤重量所帶來的刺激了。

只有當你舉起30公斤,40公斤,肌肉才會增長到,需要它舉起30公斤,40公斤該有的樣子。

嗨菜鳥,沒人在乎你的胸肌中縫,二頭肌肌峰,好好練深蹲臥推吧

這些業餘健身愛好者,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在於,他們會按職業運動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噢,我練的是健美,那練力量有什麼用?充血,泵感,才最重要。

噢,我練的是力量舉,練肌肉有什麼用?不斷衝大重量才是王道。

事實上呢?

對於不使用藥物的自然健身者而言,力量和肌肉,原本就是一為二二合一的事情。

你的肌肉圍度大了,力量必然會漲;

你的訓練重量提升了,圍度必然會增加。

就是這麼簡單。


強壯是整體,不是局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各位健身愛好者其實不需要刻意去區別,我學的是健美還是力量舉,只要安排蹲拉推舉複合動作為主的訓練計劃,遵循漸進超負荷原理逐步增加訓練負重,那麼不管是肌肉還是力量,你的進步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如果你整天在健身房只是做龍門架夾胸,二頭肌彎舉或者卷腹,即使練到每根肌肉纖維都能隨著意念跳動,但我猜你也會是健身房裡練的最差的那一個。

嗨菜鳥,沒人在乎你的胸肌中縫,二頭肌肌峰,好好練深蹲臥推吧

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意味著,小肌群就不需要練了,“充血”“泵感”就不重要。

不,很有必要,但它永遠不應該成為你的主要訓練重心。

實際上,對大多數業餘愛好者而言,這輩子可能都達不到需要特別關注“胸肌中縫”“二頭肌肌峰”的訓練水平,除非你是一名職業半職業健美健體選手。

嗨菜鳥,沒人在乎你的胸肌中縫,二頭肌肌峰,好好練深蹲臥推吧

而練的最棒的那群人呢,你只會聽到人們誇他:

“他太大了”

“他的大腿像樹幹”

“他的胸背像門板”

而不會有人說:

“他的胸縫真深”

“他的二頭肌肌峰真漂亮”

因為每個人都知道,現實裡不會存在,大力水手那樣大胳膊小身體的訓練者。

嗨菜鳥,沒人在乎你的胸肌中縫,二頭肌肌峰,好好練深蹲臥推吧


我是一名營養師,力量舉運動員,如果你想通過力量訓練使自己變得強壯,歡迎收看我在頭條的專欄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