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朱元璋死后仅仅几天就被速葬?

黄腊


原因一:防腐

朱元璋是在农历的闰五月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此时,地处南方的南京已经进入炎炎夏日,朱元璋的灵柩不敢在皇宫内放置太久,很可能也是考虑到天气原因,以防遗体腐烂发臭,有损帝王威仪。

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次要原因,毕竟即便是在明朝初期,也有了一定的防腐方法,帝王夏日驾崩,缩短停灵时间很合理,但也绝不可能短到只有七天的份上。

原因二:防盗

明朝万历首辅朱国桢在《皇明纪传》中记载,朱元璋下葬当日,13个城门同时出棺。几百年来,“各门下葬”一直被当作是朱元璋临终制定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让世人弄不清到底哪口棺椁抬的是朱元璋本尊,以起到杜绝盗墓的作用。

同理,朱元璋驾崩后选择速葬,也有可能是出于防盗的目的。古人迷信,最讲究死后殊荣,陵墓被盗,遗体被毁,这是所有帝王都最忌讳的事情,朱元璋也不例外。夜长梦多,停灵时间越长,变数越大,被有心人摸清情况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速葬确实不失为防盗的最好方法。

原因三:防篡

除了以上可能原因,笔者认为,朱元璋选择速葬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为了皇位的顺利承袭,以防诸王篡位。

众所周知,朱元璋晚年越过二十几个儿子,隔代传位给了孙子朱允炆。叔叔们个个手握重兵割据一方,朱允炆主少国疑,他的皇位必然不是那么稳固。

对于这一切,朱元璋心知肚明,也早有筹谋。朱元璋晚年不惜大杀开国功臣,就是在为朱允炆顺利登基斩荆清路。

明朝实行皇子分封制,朱元璋的二十几个儿子都被封为了藩王,驻守在全国各地。所以,朱元璋驾崩时,诸位皇子都不在南京城内。按照传统,皇帝驾崩,皇子们必然是要回京奔丧的,但是,朱元璋临终却特地下遗诏曰:“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朱元璋遗诏内容,出自张廷玉(清)·《明史·卷三·本纪第三》,原文较长,略去。)

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求所有藩王不得到京师奔丧,这明显也是违背皇家传统,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儿子们以奔丧为名行谋反篡位之实。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解开以上提及的种种未解之谜,从不公开真实驾崩时间,到火速下葬,其本质都是为了防止皇子们篡位,确保朱允炆顺利登基。毕竟,藩王们从得到朱元璋驾崩消息,到回京奔丧,这中间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

速葬一方面可以省去繁文缛节,留给朱允炆更多的准备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斩断皇子们的奔丧借口——先皇已经入土为安了,你们还奔个哪门子的丧?

如此看来,朱元璋违反帝王规制选择速葬,看似很不合情理,却恰恰彰显了他的绝世英明,真不愧为千古帝王典范!


杰说123


朱元璋死后七天就被下葬,如此迅速,确实罕见,和他开国之君的身份实不相配,史书上也没有对此有过多分析,但细想一下,原因无外乎如下三点:

1、为免主少国疑,替皇孙操碎了心

朱元璋逝世,皇孙朱允炆继位,但四外藩镇有一堆强悍的皇子们在虎视眈眈,对朱允炆而言,这些皇叔们有没有可能趁着朱元璋殡天之际闹事,稚嫩的他又能不能摆平,实在是没有把握。

老朱同志对自己选的这个爱孙脾气秉性十分了解,知道宽仁谦厚的他可能很难应付这样的危局,所以对自己的身后事早有安排,死后即葬,然后快速安排登基,不给自己那些儿子们留下闹事的机会,你们就好好待在封地得了。

如果不是他有命在先,以朱允炆的德行和孝心,怎么可能如此迅速安葬了事。

2、夜长梦多,影响殉葬安排

朱元璋最让人诟病的,除了刻薄寡恩,屠尽功臣外,还在于他坚持恢复了殉葬这一野蛮陋习。

他一死,那些殉葬的人生命也就随之走到尽头,知道自己的命运即将划上休止符,这些人会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谁也不好说。

所以,为免夜长梦多,只宜速战速决。

3、客观原因:天热防腐

老朱死的时候即将进入盛夏,以南京的气候条件,那是相当酷热的。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尸体冷冻技术,除非制成木乃伊,否则谁也没办法在高温下保存尸体长期不腐烂发臭。

一代雄主,死后放在那儿变成臭鱼干一般熏天呛地,实在是影响不好,有损龙威,不如尽早入土为安,免遭腐败侵蚀。

综上,朱元璋死后速葬,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

小哥愚见,欢迎指正!


小哥烩史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死后仅三天就被匆匆下葬了,作为一代开国皇帝,葬礼办的如此匆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传统礼制,根据中国传统的丧葬礼制,就算是寻常百姓死后还要停灵7天,然后才入土为安,而帝王的葬礼要比寻常百姓复杂的多,在古代帝王之死犹如山崩地裂,死后的葬礼也会办的极其隆重,除去整理尸身入殓的时间不算,满朝的文武大臣,王侯贵族们也要为皇帝戴孝,集体来到朝中一起守灵治丧,完成这一系列流程,别说三天,七天肯定也是不够的。朱元璋的葬礼一反常态,死后仅仅几天就被从速下葬,这里边肯定大有文章!

有观点说朱元璋从速下葬是因为防腐的缘故,朱元璋死的时候是闰五月,南京已经是炎炎夏日了,从速下葬是担心天气太热,尸身腐烂发臭,影响帝王威仪。这种观点纯属胡扯,帝王所用的棺椁都是上好的木料,一般都是金丝楠木,不仅密封很好而且还有防腐的功能。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而且他的治理下明朝国力可谓蒸蒸日上,所以他完全有能力和条件为自己选择最好的棺椁,所以,因为防腐而被从速下葬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又有观点说是为了防盗,据传朱元璋出殡的当天,从南京城的13个城门同时出棺,用障眼法的手段来迷惑世人,让人弄不清到底哪副棺木事朱元璋的,以到达防盗的目的。这个观点很难自圆其说,就算13个城门同时出棺的记载是准确的,棺材会有13副,但是朱元璋的陵寝只有一处啊,这个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朱元璋恢复了人殉制度,他的那些妃子们有的也被赐死殉葬,所以,这13副棺材除了有朱元璋的,其他的很可能是被殉葬的妃子们的。因此,防盗一说显然也是靠不住的。

既然不是为了防腐,也非防盗,那这里边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呢?

其实,这都是当时政治操作的结果!历史的事件要放到历史的环境中去分析,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如果综合朱元璋下葬前后所发生的一些事关朝局的事情来看,朱元璋被从速下葬就很好理解了。朱元璋临终前,曾留下遗诏,其中详细的安排了皇位的继承人选:

“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除此之外,他还遗命“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不许诸王“入临、会葬”。

从遗诏内容来看,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朱允炆也是他生前钦定的继承人,但是让诸王驻守封地,不许进京奔丧就很难理解了。正常情况下老子死了,作为儿子的不管再远都要回来奔丧,披麻戴孝,更何况是皇帝死了呢?作为藩王的儿子们于公于私都理应回来为老爹守灵治丧的,可朱元璋偏偏不让他们回来,从家族亲情的角度来看这显然不合理,但是作为帝国的统治者的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对稳定朝局最好的办法。如果朱元璋的那些藩王儿子们都回来奔丧的话,可能会趁机作乱,威胁皇太孙朱允炆的统治地位,所以才留下遗诏让朱允炆继位并将自己从速下葬,让诸王留守封地,不必回来奔丧守灵。

分析到这里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了:朱元璋为了稳定朝局,避免诸王趁进京治丧的机会作乱,威胁自己钦定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的统治地位,临终前特地留下遗诏,不仅为朱允炆一反常态的治丧行为留下脱罪依据,同时也对他那些藩王儿子们起到震慑的作用。


一锅煮了


一,这是朱元璋自己选择的时间,史书说:“故即位而葬,同日并举,皆高皇遗命,正以速葬消诸。”朱允炆实际上在即位的前一天,即闰五月十五日把朱元璋给下葬了。这是“领命于地下”。这里说明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出乱子,留下遗言要朱允炆从速办自己丧事的。

二,朱允炆为什么要这样,除了“遵旨”,还有原因吗?急于即位?《皇明大政记》称,“并初虞致祭,不啻数坛,尚称皇太孙。宁有大葬无嗣皇帝主祭之理?”这里说的很明了了,也有道理,就是朱元璋刚死时,为他办事的朱允炆身份还是皇孙,这与礼制不符,老皇帝死了,怎么能没有新皇帝继位?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而从天气的角度考虑,速葬朱元璋也不无道理。

三,南京素有“火炉”之称,闰五月时已是夏天了,很热了。不早早埋了,还想发臭?

  



说说过去的故事


按照古代的传统,一般帝王驾崩之后,肯定不会在七天之内下葬,但是朱元璋却在七天之内就被安葬了,至于是什么原因,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民间也流传着不同的说法,最为主要的有三种。

一、认为朱元璋被“速葬”是朱允炆自己的决定,他这样做是为了让朱元璋远在外地的儿子不能及时赶回京城奔丧,以保住自己的王位,也害怕他们进京作乱。

二、认为朱元璋之所以安葬这么快和天气有关,明朝的国都在南京,朱元璋的死亡时间恰好是五月,天气炎热,如果不早早入葬,尸体很可能会腐烂变臭,与其这样,还不如让逝者入土为安,于是便“七日而葬”。

三、还有一种说法是速葬是朱元璋自己的意愿,为保护新皇帝,朱元璋禁止儿子赶回来奔丧,害怕对国家产生不利影响。而一种较流行的说法是“速葬”是朱元璋用来反盗墓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配套计划。但是对于这些说法,都没有得到证实,对于朱元璋为何选择速葬,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大家各执己见,恐怕连朱元璋自己都不知道。





小孙说史vlog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之死,存在着诸多未解之谜。

首先,朱元璋的驾崩时间就存在争议,不同史料中有不同记载。《明史·惠帝本纪》记载,朱元璋病逝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但并未说明具体日期。而在其他史料中,朱元璋的死亡日期则有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五、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九、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七等多种说法。

帝王的生卒年,竟然会出现如此大的分歧,这本身就很不寻常,更不寻常的是,根据《明史》的记载,作为明朝的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从驾崩到下葬,中间仅仅隔了七天,是典型的速葬,完全不符合帝王安葬传统,这在历朝历代皇家都是十分罕见且离奇的。

那么,朱元璋到底为什么违反常规实行速葬呢?这其中暗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简略分析如下,如有不当,欢迎补充指正。

原因一:防腐

朱元璋是在农历的闰五月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此时,地处南方的南京已经进入炎炎夏日,朱元璋的灵柩不敢在皇宫内放置太久,很可能也是考虑到天气原因,以防遗体腐烂发臭,有损帝王威仪。

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次要原因,毕竟即便是在明朝初期,也有了一定的防腐方法,帝王夏日驾崩,缩短停灵时间很合理,但也绝不可能短到只有七天的份上。

原因二:防盗

明朝万历首辅朱国桢在《皇明纪传》中记载,朱元璋下葬当日,13个城门同时出棺。几百年来,“各门下葬”一直被当作是朱元璋临终制定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让世人弄不清到底哪口棺椁抬的是朱元璋本尊,以起到杜绝盗墓的作用。

同理,朱元璋驾崩后选择速葬,也有可能是出于防盗的目的。古人迷信,最讲究死后殊荣,陵墓被盗,遗体被毁,这是所有帝王都最忌讳的事情,朱元璋也不例外。夜长梦多,停灵时间越长,变数越大,被有心人摸清情况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速葬确实不失为防盗的最好方法。

原因三:防篡

除了以上可能原因,笔者认为,朱元璋选择速葬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为了皇位的顺利承袭,以防诸王篡位。

众所周知,朱元璋晚年越过二十几个儿子,隔代传位给了孙子朱允炆。叔叔们个个手握重兵割据一方,朱允炆主少国疑,他的皇位必然不是那么稳固。

对于这一切,朱元璋心知肚明,也早有筹谋。朱元璋晚年不惜大杀开国功臣,就是在为朱允炆顺利登基斩荆清路。

明朝实行皇子分封制,朱元璋的二十几个儿子都被封为了藩王,驻守在全国各地。所以,朱元璋驾崩时,诸位皇子都不在南京城内。按照传统,皇帝驾崩,皇子们必然是要回京奔丧的,但是,朱元璋临终却特地下遗诏曰:“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朱元璋遗诏内容,出自张廷玉(清)·《明史·卷三·本纪第三》,原文较长,略去。)

也就是说,朱元璋要求所有藩王不得到京师奔丧,这明显也是违背皇家传统,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儿子们以奔丧为名行谋反篡位之实。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解开以上提及的种种未解之谜,从不公开真实驾崩时间,到火速下葬,其本质都是为了防止皇子们篡位,确保朱允炆顺利登基。毕竟,藩王们从得到朱元璋驾崩消息,到回京奔丧,这中间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

速葬一方面可以省去繁文缛节,留给朱允炆更多的准备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斩断皇子们的奔丧借口——先皇已经入土为安了,你们还奔个哪门子的丧?

如此看来,朱元璋违反帝王规制选择速葬,看似很不合情理,却恰恰彰显了他的绝世英明,真不愧为千古帝王典范!


江离与阿疯


明朝万历首辅朱国桢在《皇明纪传》中记载,朱元璋下葬当日,13个城门同时出棺。几百年来,“各门下葬”一直被当作是朱元璋临终制定的障眼法,目的就是让世人弄不清到底哪口棺椁抬的是朱元璋本尊,以起到杜绝盗墓的作用。

同理,朱元璋驾崩后选择速葬,也有可能是出于防盗的目的。古人迷信,最讲究死后殊荣,陵墓被盗,遗体被毁,这是所有帝王都最忌讳的事情,朱元璋也不例外。夜长梦多,停灵时间越长,变数越大,被有心人摸清情况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速葬确实不失为防盗的最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