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何魏国首先强盛起来了?

寒松722


魏国为何能首先强盛起来,除了本身占据一定的优势之外,应该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开启变法先河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首先意识到了自身的不利地位(身处强敌伺环的四战之地,且疆域散漫,难以长期自保),为了日后面对列国的兼并战争做准备。魏国率先开启了战国时代变革的序幕。

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了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很大程度上使平民阶级的精英挤上了政治舞台;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魏国的兼并战争提供了强大的供应能力。

第二:魏国崛起

由于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实力骤增。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 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将以前散漫的疆域连成一片,极大的拓展了战略纵深,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文侯时期启用吴起,军事上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军事扩张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魏国独霸

魏文侯任用李悝、 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中原,虽是四战之地,但强则威服四方,弱则任人宰割)的影响,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不断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为后来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东拒齐国,西压秦韩,南破强楚,北威燕赵。一时间,魏国独霸中原。

第四:强兵黩武

魏国在战国初期独霸中原数十年,全赖魏文侯与魏武侯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政治、军事人才,加上发展经济的优越位置(地处中原,天下之腹,四通八达),因此,魏国的发展道路才一直顺风顺水。但是,自魏武侯时期,就开始人才外流(吴起遭猜忌而奔走楚国),到魏惠王时期,人才外流更为严重,因没能听从公叔痤的建议,导致卫鞅出走秦国;遭排挤陷害的孙膑去了齐国;而这两人日后直接导致了魏国的惨败。魏惠王对比无动于衷,既不选贤任能,也不进行深彻变法来重振国威,基本上是靠前两代国君的老本钱延续着霸主地位。

同一时期,秦国、齐国、韩国相继变法强国,魏国却挥霍着先祖的本钱攻伐列国,深陷战争泥潭,致使精锐的魏武卒在一次次攻伐战争中损失殆尽,最后魏国霸权旁落。然而这时,周边各国均已强大起来,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此时又回到了三家分晋时的尴尬境地,在周边强国的夹缝中求生。但是,历史再没有给他重新崛起的机会了。








马克李吖


三家分晋以后,赵国得利最多,韩魏相对较少,尤其是魏国,所得土地多集中在晋西南的山地之中,东方还有几块互不相连的飞地,其地理环境、战略空间可以说极为恶劣。

可在三晋之中,偏偏相对弱势的魏国却率先强大,称霸中原。其中原因与开国君主魏文侯有着极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魏文侯五十年励精图治,就没有后来魏国的强盛。

魏文侯励精图治,在位久长

农耕文明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君主在位久长,只有君主在位久长,才能使政治安稳,保证国力持续发展壮大。魏文侯统治魏国五十年,凭借其过人的战略眼光,始终在积极改变魏国疆域狭长、飞地众多的不利境地。

由于生存空间恶劣,魏国只能以扩张为手段寻求战略缓冲。为此,魏文侯在内礼贤下士,改革变法,在外则联盟韩赵,实行“三晋一体”的战略方针,先后击败齐楚等大国,逐渐奠定魏国称霸中原的强国基础。

除了魏文侯的文治武功皆为翘楚以外,他超过绝大多数人的寿命,也为其统治的稳定,提供了不容忽视的客观条件。

人亡政息的事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几代国君都能维系同一政策的,更是凤毛麟角。如魏文侯死后,魏武侯便一改其父富于弹性的对外战略,一味凭借武力大加征伐,导致“三晋联盟”瓦解,又结仇于齐楚等大国。

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周边已经群敌环伺,生存空间非但没能扩展,反而变的更加恶劣,甚至于为了躲避秦国兵锋,将国都从河东的安邑迁往大梁。

所以,魏文侯在位久长,是魏国于极端不利的环境中,图存强大的重要因素。只有保证了这一点,接下来将要罗列的,魏国强大的原因才能得到保障。

联盟三晋,一致对外

魏文侯对三晋的局面一直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它们的国土犬牙交错在一起,为了争夺利益时常相互竞争,又因着“唇亡齿寒”的关系而相互依赖。他不但连结三晋,还主动维系着三者之间的平衡,甚少于联盟内部挑起争端。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三家分晋以后,韩赵相互攻伐,韩国向魏国借兵伐赵,魏文侯便对韩国的使者说:“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同样,当赵国向魏国借兵伐韩时,魏文侯也如此回答。

两国虽然愤怒于魏国的隔岸观火,但魏文侯的这种制衡策略,也在客观上维系了三晋的稳定。不主动与韩、赵结仇,使得魏国联盟三晋成为可能。

直到魏文侯改革变法初见成效,魏国国势蒸蒸日上,韩赵两国便“皆朝于魏”。为了改善三晋的战略空间,魏文侯于公元前405年带领着韩赵两位小弟,打败了齐国,帮助赵国夺取了廪丘等土地。

不但赵国,魏国带着韩国也在与齐国的战争中夺得了大片土地,赚得盆满钵满。而后,魏文侯再度联合三晋,打败了南方强大的楚国,夺取了大梁等地。

三晋用这种“抱团联合”的战略,长期对外扩张,为韩赵魏跻身于战国七雄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当然,魏文侯并非无偿帮助韩赵两国。实际上,魏国在韩赵两国身上所得到的,远比付出的要多。为了限制和打压韩赵的发展,他会拉拢韩国,削弱赵国,以避免赵国因为国势逐渐强大,而挑战魏国的盟主地位。

与此同时,韩赵两国在“三晋联合发展”的旗号下,虽然屡屡受到魏国的压迫,却因为眼前利益,始终没有勇气与联盟决裂。

正是凭借着高超的政治手腕,魏文侯整合了三晋的力量,做到了三晋任意一国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使得齐楚等大国,再不敢小觑三晋。

某种意义上而言,魏国之所以能够强盛,继而称霸,离不开“三晋联盟”的外交战略。

广纳贤才,不拘一格,知人善任,驭下有道

前面说了魏文侯本人的因素以及外交战略,但若要使这两点发挥作用,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魏国自身的壮大。而以当时的情况,国家能否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多寡。

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视人才选拔,春秋战国之际,并没有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世卿世禄制更使得统治阶层人才凋敝。魏文侯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知,便一改传统,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唯才是举。

正是因为“食有劳,禄有功,赏有能”,魏国官僚制度率先注入了新鲜血液,拥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得以入仕为官,极大的提高了官府的执政效率,使魏国在内部争取到了普遍的支持。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政治上逐渐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选贤任能的选官标准,提倡赏罚严明,如此才能激励官吏有为,将士效死。

除此以外,为了将从秦国夺取的河西之地尽快融入魏国,魏文侯还尊孔子高足、大儒子夏为师,以其在西河郡讲学,以收当地人心。

魏文侯此举本意是为了融合新征服的土地,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西河郡的文化发展,使得整个陕西黄河岸边的偏僻之地成为华夏文化中心,造就了闻名后世的西河学派。使得魏国文风鼎盛,成为中原各国之文化中心。

于军事上,魏文侯还任用乐羊、吴起等为将。

乐羊攻打中山国时,其子乐舒为中山之将,中山君臣将乐舒杀死,并煮成肉汤送给乐羊。有感于魏文侯的信任和重用,乐羊掩饰住悲愤之心,竟然将肉汤全部吃下,而后,攻灭中山国。

由此足见魏文侯用人有道。时人总喜欢说用人之道在于用人不疑,实际上,真正有作用的是驭人有道。

还是乐羊,攻灭中山国凯旋还师以后,面现骄横之色,魏文侯便将大臣们弹劾他的上书拿给他看。乐羊看后,内心中应当是惶恐的,马上明白了魏文侯的用以之所在,所以才对魏文侯承认了自己心态失衡的过失。

“中山之举,非臣之力,君之功也。”

如此,魏文侯敲打乐羊的目的达到了,君臣之间也没有因此而生出龃龉,其手段高明可见一斑。

除了乐羊以外,在魏国强盛的过程中,吴起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才。但在当时之世,吴起的名声并不好。

早年间,吴起曾是孔门大儒曾申的弟子,但是他违背了儒家忠孝的原则,在母亲死后没有回乡守丧尽孝,曾申为此将其逐出师门。后来,在鲁国为将时,他又上演了杀妻求将的戏码。

就是这样一个薄情寡义,又有不孝名声的人,魏文侯大胆启用他为将。

吴起也果真没有让魏文侯失望,大破秦军,为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驻守河西其间,他又凭借多年领兵的经验,改革兵制,创立魏武卒制度。

魏武卒在魏武侯时期大放异彩,频频大败各国军队,成为魏国争霸的一大利器。

变法改革,富国强兵

(1)改变世卿世禄制,使人“食有劳,禄有功”,一扫特权阶层不劳而获的情况,提高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变法改革,富国强兵铺平了道路。

李悝认为,当时的旧贵族“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瑟、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这种行为不但对国家无益,反而还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得人人只顾享乐奢靡,而不思为国效力。

所以,他称这些人为“淫民”,是应该重点整治的对象。魏文侯赞同了李悝的意见,是以魏国风气为之一变,人才济济。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效仿变法,人才大多来自魏国,足见其功于一斑。

(2)在改革世卿世禄制的基础之上,使赏必行,罚必当。以此促进官吏尽用其能,将士效死杀敌。后世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借鉴了魏文侯所改革之法。

朝廷任官,不再看重出身与籍贯,不论来自何方,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因才授官。这就是李悝所提倡的“因能而授官”。

除此以外,在军事上还遵循了以军功授爵和赏赐宅田的原则,使得“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3)废井田开阡陌,重视农业生产,改进生产工具,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行下来,魏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大大增强,国力财力也因此而激增。强大的经济基础为魏武卒横扫中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4)重农抑商,推行平籴法。在当时而言,这是一项开创性的进步,由国家调控粮食价格,打击商人囤积居奇,以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从而保证了农业经济的稳定,使得社会安定,同样也在某种程度上为魏国的扩张提供了基础保障。

(5)李悝制定《法经》,给魏国提供了一部治世的法典,让天下有法可依,使得秩序井然。同时《法经》的制定也对后世中国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六经之法被商鞅所借鉴,被萧何所借鉴,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魏文侯之后,魏国开始走下坡路

魏国的先天条件很差,处于四战之地。魏文侯迎难而上,励精图治五十年,改革变法,富国强兵,联合三晋壮大自身,打下了魏国走向强盛的坚实基础。为其子魏武侯十数年征伐诸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但是,魏武侯常年穷兵黩武,在战略上却所得甚少,不仅打光了多年积蓄,还瓦解了三晋联盟,树立了更多的敌人。魏国虽然率先强盛,却在各国的夹击中,迅速衰落下去。


五酒煮史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西周末年,周天子威信扫地,各个诸侯国日渐强大。随着公元前前701年,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标志着春秋时代的来临。

公元前前403年,周天子承认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春秋时期从晋文公开始称霸100多年的晋国,算是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开启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而在战国初期,魏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称雄一时。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的局势很不好。尤其是它的国土,十分散乱,随时有被肢解的可能。

面对着如此不利的局面,魏文侯开始了自强之路。他任用李悝变法,并把都城从安邑迁都洹水。

关于李悝的变法,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比方说,他主张任用贤能,赏罚分明。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

他为了深度进行变法,汇集各国法律,著成《法经》。

在农业上,李悝提出了“尽地力”的重农政策。他认为,粮食贵了,对国民不利。但是粮食贱了,又会伤害农民的利益。因此国家必须兼顾双方的利益。他统计说,同样的土地,农民经营的精心不精心,产量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上必须鼓励农民努力生产。

于是,他推出的“平籴法”,主要目的就是重农抑商,要求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李悝的变法,在当时就引起很大的反响。后来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都也都深受他的影响。

直到今天,我们国家的某些政策,是不是还有这个平籴法的影子?

李悝的变法主要解决的是国家富起来的问题。

为了强起来,魏文侯组建了一支常备军,就是赫赫有名武卒。这支军队采取精兵原则,考取武卒的条件也很苛刻。这完全就是今天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的成员,待遇也很高,完全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武卒一旦获得军功,就会得到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

而军事家吴起,也受到了重用。在吴起的带领下,魏军多次打败秦国军队,占领了秦国大片土地。

应该说,魏国的崛起,和魏文侯和他的儿子魏武侯是分不开的。到了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可以说魏国的霸权达到了鼎峰阶段。


七世猫哥


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一道分水岭,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得到今晋南原晋国的大部分土地,从此在变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其首位国君魏文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重视人才,魏文侯在位五十年间,尊贤重才,“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 ”。聚集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人才在内的庞大智囊集团。先后任用魏成子、翟黄、李悝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 (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令,因为有了这些人,魏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使魏国国力大增,率先成为战国初期最富强的国家。

2、率先变法,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3、军事改革,魏国较早的进行了军事变革,建立了以精锐武卒为核心的常备军。魏军内部等级森然、分工明确。且数量庞大。魏襄王时期,魏就有有武卒(重装步兵)二十万;奋击(轻锐步兵)二十万;苍头(裹头巾的待选新兵)二十万;厮徒(军工、勤务兵、辎重兵)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军事实力可谓雄厚。故苏秦语:魏乃天下之强国也。魏军精选武卒成为各代定制,魏武卒披重甲,持戈配剑,操12担之弩,负矢囊内装弩箭50枝,携三日口粮,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议兵篇)。可见魏军士兵正规化及军事素养极高,战斗力很强。这些特种兵也成了魏国强盛不可或缺的因素。





牧谦温


三晋占中原地利经济基础好,人口多。其中赵魏的优势最大,赵因为内斗输在了起跑线。君主的贤明占很大因数。秦帝国运气好,三个不算优秀的国君在位时间都不长。很多人说秦有地利之便,很安全。战国前半段秦国哪怕开始变法,一旦作死也一样是被打到都城下面。齐,

楚和三晋都比秦的条件好,都是自己作死玩脱了。


小也会飞


一、选拔人才。子夏,李俚,西门豹等人才归到魏侯身边。

二、振兴经济。重用李俚变革,重用西门豹治理漳河,兴修水利,破除迷信。

三、强军思想,开拓疆土。派乐羊击败中山国,解除北方威协。

四、制定大国外交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