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觀後感:為什麼觀眾沒有代入感?

《少年的你》是2019年10月25日上映,第一天就票房過億了,微博知乎熱度居高不下,周冬雨、易烊千璽兩位主演的演技全程在線超出預期,甚至連裡面的惡毒施暴者魏萊的皮笑肉不笑也給大家留下了心理陰影。

《少年的你》觀後感:為什麼觀眾沒有代入感?

但是電影叫座不叫好,沒有代入感的原因如下

一是因為大家對《少年的你》劇本抄襲持嚴重懷疑態度,一部分人本著“保護原創者”的態度,呼籲抵制電影;

《少年的你》觀後感:為什麼觀眾沒有代入感?

二 是電影中的某些設定讓人出戏。比如故事背景是2011年上半年,也就是我們還在拿著諾基亞用著翻蓋兒老人機的時候,電影中的人物已經用著有虛擬鍵的大屏智能手機,聊著好幾年後才發佈的版本的微信。但是大部分人應該跟我一樣既不關心抄襲也不關心什麼編劇bug,畢竟我看的是故事,是校園欺凌這件故事本身。

所以第三點,為什麼不叫好?因為大部分人對校園霸凌這件事情,並不存在什麼感同身受。

《少年的你》觀後感:為什麼觀眾沒有代入感?

什麼是校園霸凌呢?被孤立、扇耳光、扒光衣服拍裸照、強姦,然後導致抑鬱、自殺。這是校園霸凌類題材的電影和知乎微博話題科普給我們的校園霸凌,就像《少年的你》胡小蝶被潑髒水拍下狼狽的照片不堪長期被霸凌最後自殺,陳念被絆倒摔下樓梯受傷被打得遍體鱗傷被扒光衣服剪掉頭髮錄下視頻。

《少年的你》觀後感:為什麼觀眾沒有代入感?

這樣子的校園霸凌有嗎?有,但是僅僅是少數。我們大多數人遭受的“霸凌”是什麼樣的呢:

  • 因為一個跟不好事物諧音相近的姓氏被取侮辱性的外號;
  • 因為家庭條件不好青春期不會打扮而被嘲諷為鄉下人土包子;
  • 因為和某個男生多聊了幾句就開始被男女朋友;
  • 因為想當主持人刻意練習普通話就被群嘲太愛表現自己;
  • 因為穿吊帶內衣然後上課被後排調皮的男生解開脖子上帶子;
  • 因為成績不錯所以每天早上要早到幫校車車隊的小隊長寫作業;
  • 因為同學惡意煽動被孤立甚至之前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也躲著你;
  • 因為青春期發育被男生指指點點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
  • 因為試著向老師求助講了被同學欺負的事情,然後從此以後班主任知道的任何事情大家都認定是你打的小報告;
  • 因為沒有朋友所以和其他被孤立的人都做了朋友。
《少年的你》觀後感:為什麼觀眾沒有代入感?

以上情況,是我自己在高中之前親身經歷過或者看到過的事情,大概也是每個青春期的女生多多少少都有遭遇過的事情,然而這算是霸凌嗎?

前段時間偶然的機會加了初中同宿舍的一個女生微信,看了她的朋友圈,有個好老公有個可愛的兒子,總之就是看起來歲月靜好的那種人生。她跟我聊起當年學生時代的美好記憶,說她很想念初中的老師和同學們,想念無憂無慮的那幾年。

而我的那幾年,是屈辱的,是敏感的,是自卑的,是不被人喜歡的。所有不開心的記憶,至少一半和她有關。

《少年的你》觀後感:為什麼觀眾沒有代入感?

至此我才發現,就算你那幾年每天晚上在宿舍蒙著頭哭的死去活來,就算你腦子裡冒出過N多次要自殺的念頭,就像《少年的你》鄭警官講的,“沒有人知道這樣能打死人”,欺負你的人並不覺得自己是欺負你了,人家只是不想學習需要一些事情打發時間,並且很快忘掉。這些欺負你的人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會因此有任何心理上的負擔。只有你,只有你一個人因此不開心了好多年。

《少年的你》觀後感:為什麼觀眾沒有代入感?

所以你看,電影《少年的你》那種極端的校園霸凌,絕大多數普通觀眾怎麼會有代入感?我們的青春期,沒有“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的小北,沒有生而不養的父母。那幾年,我們只是好像是被不懂事兒的同學小小的“捉弄”了一下。

《少年的你》觀後感:為什麼觀眾沒有代入感?

電影裡有一點我特別有共鳴。

陳念說,“我只是想忍耐好好熬過高考,走出去,這有錯嗎?”都說小孩子才做選擇,可是小孩子往往沒有選擇。上什麼學校讀什麼班,很多人並沒有選擇,至少我當年沒得選。什麼分數對應什麼學校,系統抽籤決定班級,宿舍按名字排,不存在選擇。所以那幾年唯一支撐我的就是,中考完就好了。然後中考完之後的人生就真的好了。

我還比較欣賞的一點是,電影《少年的你》中壞人就是壞人,沒有強行昇華上演壞人變好人進而被原諒的戲碼。霸凌者也會長大,也許也會變成別人善解人意的朋友,也會學會包容敬畏生命。但是被霸凌者就算長大了不痛了,也有為記憶裡的那個不開心的小孩,選擇不原諒的權力。

霸凌就是霸凌,發生了就會留下疤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