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接受、適應、合理化都是逃避

克里希那穆提:接受、適應、合理化都是逃避

1959年秋,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簡稱:克)與蘇南達一同散步時,蘇南達提及自己無法生育的痛苦。多年來,她一共流產了三次。

克說:流產有沒有在你身上留下創痕?……你如何才能弄清楚自己的身心是否還殘留著創傷?你的意識裡面是否還存潛著渴望?你必須把它釋放出來,讓它和你交談,溝通。

他們邊走邊聊,克看見路過的孕婦,對蘇南達說,觀察這名孕婦,不要對升起的感覺感到羞愧,不要對它進行分析、評價。靜靜聆聽你心中的聲音和反應……從頭到尾徹底地觀察。

蘇南達靜靜地聽著。她說,她已經接受了不能生小孩的事實。

克立即回應:接受、適應、合理化都是逃避。它們都不是妥當的,只不過是在護衛自己罷了!觀察需要不帶有絲毫的情緒或感傷——否則你就關閉了覺知之門。

過了一會兒,克告訴她,回家後,你認真細心地觀察、聆聽自己心中的挫折與比較。……無法身為母親的痛苦就會因此而消失。

看看我搜到的關於接受的文章,單單從標題就可以看出,大家普遍地在肯定和褒獎接受。

克里希那穆提:接受、適應、合理化都是逃避

無數的雞湯在教導我們學會接受,比如:接受不公平、不如意、不和諧;接受矛盾、紛爭、衝突;接受缺憾、過錯、挫敗……接受成為自我安慰的代名詞,化解一切煩憂的“萬金油”。

面對猝不及防的情緒和內心深處的痛楚,不是一句接受就能夠圓滿解決的。

我節選一則心理諮詢師寫的案例片段:

某人X有一段時間陷入完全自卑的泥潭,痛苦不堪。

諮詢師問:“如果六歲時候的自己站在你面前,你會對她說什麼?”

X說:“我會對她說‘不要這樣’。”

諮詢師說:“說明你始終沒有原諒自己,接受自己。

X瞬間淚崩。

你覺得X煥發生機,痛苦全消了嗎?

克里希那穆提:接受、適應、合理化都是逃避

表面的知道與承認不是接受,那只是自欺欺人的把戲——你的內心充滿著不解、不服、不平。

遇到任何困難和痛苦,當你把這種接受當作唯一的手段時,無數的困難和痛苦已經整裝待發。

真正的接受是全然的觀察和覺察——專注於事件或情緒的本身。沒有期待、評判、企圖、無奈、怨尤、強迫,沒有絲毫的心念,只有徹底地平靜地觀察。

詞典解釋,適應是生命有機體調試順應的意思。

廣西一位女大學生從廣西考了上海某大學,可是她對新環境極不適應,口音不習慣,生活也不習慣,周圍又沒有一個熟人。父母不停地打電話問她的情況,這位女生每次接電話都哭個不止。無奈的父母只得來到上海陪了她一個月。可父母剛走一個星期,她便偷偷地回到廣西,主動退了學。

克里希那穆提:接受、適應、合理化都是逃避

很多人責怪這位大學生適應性差,心理承受力弱。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確實如此。人們在面對孤獨和陌生的新環境時,心理喪失感增強。

但這個時候一味責備大學生,強迫其學會適應,也是強人所難。

適應不是勉強的融合。如果沒有對記憶和經驗的覺知,沒有對心智系統的重新建構,適應就需要花費很大的勇氣和精力。在此過程中,免不了會湧現諸多的無助、迷茫、悲怨……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當追求的目標不能實現時,人們總會找某些理由為自己開脫,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有時也會找出一些藉口來掩飾自己的行為和不願承認的事實。

現實生活中,合理化俯拾皆是。考試考砸了,不是覺察自己沒有努力,而是抱怨試題超綱;職場晉升無望,認為自己本來就不想當領導;沒有完成原計劃制定的閱讀量,覺得相關書目不適合自身成長定位……

經常合理化,是對自我的一種放縱,這是我們人生的一個潰口。

合理化的目的就是讓自己過得更加的心安理得、讓自己擺脫自律的痛苦。

克里希那穆提:接受、適應、合理化都是逃避

接受、適應、合理化本質上都是逃避心理。而逃避不可能徹底解決所有問題。

“一個寂靜而沒有波動的心是非常驚人的。”克非常主張深入觀察自己、探索自己,停止一切思想活動,全神貫注地覺察心靈的真相——完整的洞見就在當下。

克里希那穆提:接受、適應、合理化都是逃避

如果我們能夠勇敢覺知挫折、悲傷、焦慮、憤怒和痛苦,充分覺察自己的心智系統的運行,你就能收穫一個覺醒而圓滿的人生!

非常感恩您的閱讀,希望有緣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