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亮剑》中的李云龙却屡次抗命,对此你怎么看?

亭轩历史故事


《亮剑》是一部成长史和战斗史,主要就是讲述李云龙的事迹,一部李云龙立功和受处分的事迹。

第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的实际情况,李云龙比总部更清楚。

在第一集中,李云龙苍云领抗命,率领全团反击,击毙坂田联队长,打垮坂田联队,这个抗日战争上都是比较有意义的,如果真的按照旅部的指示从俞家岭方向突围,坂田肯定会押上来,因为坂田发现对手打仗很有章法,轻重机枪配置有序,还在前沿布置了雷场,八路军的指挥官一定是一位战场老手,坂田这个时候战胜对手的雄心上来了,但是李云龙也不是吃素的,看上了坂田的指挥部,手里又有王承柱这个优秀迫击炮手,李云龙距离打垮坂田的指挥所只有这500米的距离,这个时候发起进攻,打蒙了坂田,也许在柱子的第二枚迫击炮下坂田想明白了李云龙为什么会发起进攻。

当时新一团的通讯条件差,通讯人才又比较缺乏,旅部出于爱护李云龙团的目标,命令李云龙突围,但是旅部无法看到当时的战场态势,师部和野战医院已经转移,旅部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继续打下去新一团十分冒险,后来李云龙突围的时候,张大彪意外被围困,李云龙再次救援,也险些被围困,进攻坂田联队的损失也很大。坂田联队曾经打垮中央军的两个师,358团在路野和坂田联队交手,单单一个小时,伤亡就近300人。

旅部对李云龙打赢坂田联队并没有十足把握,但是李云龙孤注一掷,打垮了坂田联队,而击毙了坂田连队长,能做到这一点的没有几个团,但是李云龙做到了,八路军总部也不会惯着李云龙抗命的毛病,就去被服厂当厂长了。

第二、李云龙运气好,为了搞清楚鬼子的异常调动,意外全歼了战地观摩团。

山本只是一个大佐,而筱冢义男是第一军的司令,日本军部并不看好特种作战,山本为了展示特种作战,筱冢义男为了自己忠爱的特种部队,找来了这么一个一百多人的战地观摩团,而且还派了很多部队沿途护送,可是千算万算不如天算,观摩团偏偏遇上了李云龙,一个少将、六个大佐,其余全是军官,连楚云飞都羡慕李云龙捞了一网大鱼,最后全歼了战地观摩团,将官刀被旅长要去了,佐官刀送给了楚云飞一把,你要知道,指挥刀对于日本军官的重要性,示如生命,如果你想得到他的刀,必须先杀死他。


旅长拿了李云龙的战利品(一把日本将官指挥刀),消灭观摩团又间接解了总部的围,李云龙这次走了大运,要是没有战地观摩团,李云龙估计真会被调去背行军锅了。

第三、李云龙擅自调动部队攻打平安县城,造成巨大伤亡,但是收获也很大。

战争的是残酷的,战争存在一天,伤亡就存在一天。

山本特工队屡次给八路军总部等造成巨大损失和威胁,他们如果逃到太原,根本就没有机会全歼了,所以就必须趁着在平安县的山本援军未到的有利时机,迅速集结部队,攻打平安县城,消灭山本特工队,解除他们对总部的威胁,同时为赵家峪死难的乡亲和赵政委报仇,虽然冲动,但是并没有丧失理智,李云龙的一句“不会拿自己士兵的生命去换自己的老婆”感动了很多人,也包括八路军总部机关,李云龙最终开炮攻下了平安县城,消灭了山本。“平安格勒战役”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损失,晋西北日军损失惨重,各部队斩获颇丰,小块根据地也连成了片,同时也消除了山本特工队对八路军总部机关的威胁。

李云龙虽然抗命,但不是盲目的抗命,也不打没有把握的仗,最后都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后来李云龙守赵庄,首长拿五吨炮弹换下李云龙的时候,李云龙没有抗命,这也说明了李云龙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大苏看剧


军人确实是应该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如果不服从上级的命令还叫什么军人。

但是自古有还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训,大意就是指带兵的将领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采取适合的行动,如果一味的服从上级的命令不加以灵活运用将会铸成一定的错误!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公然违抗上级的命令大概有这么几次:第一次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违背中央关于搞好和少数民族关系的精神,公然纵兵抢粮。

第二次是苍云岭一战,违背上级制定的突围路线,带兵从正面突围并一炮干掉坂田联队长!

第三次是违抗八路军总部的部署,用一个营的兵力正面阻击日军特工队,而他带领两个营伏击了日本的战地观摩团。

至于其他的诸如潜入平安县和楚云飞一起干掉了日本的宪兵队长平田四郎,单刀赴宴、擅自调兵攻打平安县城、擅自调兵攻打土匪老窝黑云寨等等,这些属于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尚不属于违抗上级的命令。

但所有这些错误加在一起,都是够李云龙喝一壶的,即使枪毙也谅李云龙没有话说!

那么既然李云龙犯了如此多的错误,为什么每次仅仅是撤职了事,而没有受到更大的处罚!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党我军向来都是以灵活运用为制胜的法宝,从不生搬硬套讲死板板的教条主义。

自从红军长征中的遵义会议换了以毛主席为领导的军事路线之后,我党我军在用兵打仗方面从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讲求于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而这一灵活的军事路线则是来自于瑞金苏区那沉重的反围剿的失利!

如果说得再通俗一点的话,就是你违抗了军令不要紧,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做对!

反过来说,你倒是根据上级的命令做了,但如果贻误了战机,你还是一定要受处罚。

大家应该看过电影《董存瑞》,在电影中董存瑞所在的某班奉命坚守某阵地,敌人向相邻的某我军阵地发动了进攻,形势非常危急。

董存瑞向班长提出支援请求,结果是班长不予理睬。

班长是一个服从上级命令的守成老军人,他时刻都记得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并责问董存瑞:你的入党申请刚刚通过,难道你要犯错误码?

结果是一发炮弹飞来,班长昏了过去。

董存瑞随即冒着犯错误的风险,带领全班从侧后打击敌人,战斗取得了胜利。

战斗结束后,负伤的班长拽着董存瑞的手去向连长请罪,并要求处分董存瑞。

他说了大体的过程,并说“要不是我挨了一炮,就一定会制止董存瑞的擅自行动”!

结果连长当即斥责他:“那么你就应该挨第二炮”,最后的结果是董存瑞受到了高度的表扬!


王近山,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1943年任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于同年10月份奉命率领一个团赶赴延安。

途经山西省临汾东北的韩略村时 ,打听到一个日本的战地观摩团也路经此地,内中有日本的少将旅团长一名、大佐联队长六名以及下级军官120余人。

王近山的任务本来是赶赴延安,对于这股意外的敌人完全可以不予理睬,而且也不在任务范围之内。

但王疯子的疯劲上来了,他下了一个命令:打他狗日的!

这时的随从人员提醒王近山,如果耽误了赶赴延安的时间,上级一定会处分咱们的!

但王近山却是胸有成竹的下达了战斗命令,结果是大获全胜,全歼整个的日本战地观察团,并在延安受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高度表扬!

看到没有,这就是违抗命令的前提,所以说像李云龙一样,违抗命令不要紧,前提是一定要取得胜利。

假如你违抗命令了,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么你就不仅仅是一个处分的问题了。

在电视剧《亮剑》中,如果李云龙违抗的命令有一个没有做好,那就不是背黑锅的问题了,肯定是要枪毙!


东方评史


同样的问题赵刚在电视剧中也问过,他自认为如果他是团长,会带出一个模范团,而李云龙带出来的是一群嗷嗷叫的狼。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一个屡屡抗命、匪气十足的兵痞为什么又如此大的魅力呢?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由军队本身的特点决定,即便是民主化程度很高的美国,也明文规定,军队中是不能用民主管理那一套的。因为民主考虑的是公平,而军队需要的是效率,专制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决策方式,所有军人都会被要求绝对服从上级命令。

李云龙的抗命不遵并非八路军或者解放军的特色,而是基于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做法。电视剧中的时间设定在抗战时期,这段时间八路军广泛分布于敌后根据地,敌情非常复杂,而与上级之间的沟通也十分不方便,这就赋予了一线指挥官更大的自由度,长此以往养成了李云龙说一不二的专横气,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与多位政委关系紧张,直到赵刚到来。

那么为什么领导明知道李云龙专横自大,抗命不遵,还重用李云龙,宁愿不断换政委,也要保住李云龙的团长职位呢?

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业绩导向的,军队也不例外。当时八路军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数装备的落后与复杂的革命形势之间的矛盾,至于军队纪律等属于次要矛盾,李云龙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解决主要矛盾,例如他违规调动军队抢夺了几百匹军马组建骑兵营,再比如他为了给老婆报仇全员出动攻打平安县城,虽然都是自作主张,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所谓一美遮百丑,只要对抗战有利,其他的问题都可以暂放一边。

而从人物塑造这个角度,李云龙的粗鲁、自大、抗命不遵恰恰是他区别于传统影视军人的特色,也是“亮剑”这部神剧风靡一时的主要原因,观众在看多了高大全的革命军人以后,希望可以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更加有个性的军人,李云龙的这些特质恰恰满足了观众的期望,所以噗一出现,就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不能不说是人物设定的巨大成功。



日慕乡关


众所周知,军中最忌讳的就是战场抗命。但说李云龙屡次抗命,其实算是冤枉他了。在影视剧《亮剑》中,他也就抗命了两次,第一次是苍云岭阻击战中没有按照上级的方案突围,第二次是违抗上峰要求独立团保护总部安全的命令,抽调一个营去伏击了鬼子观摩团。至于攻打平安县,踏平黑云寨,算是私自调动部队,得另当别论。

战场抗命动机和结果是很重要的,李云龙两次抗命,没掉脑袋,就是他的动机正确,结果也达到了预期效果。苍云岭之战李云龙从正面突围成功了,还“捞到了两条大鱼”,这绝对算的是一场漂亮仗。但是李云龙却被贬到了被服厂。这里就可以看出战场抗命的严重性了,倘若李云龙从正面突围失败了呢?那绝对是要被枪毙的。第二次的抗命老李落得个功过相抵,原因在于抗命的动机。老李以敏锐的战场嗅觉,伏击了鬼子观摩团,这等于是间接的保护了总部的安全,如果鬼子要是来真的,估计拼光了独立团也不一定能保护好总部。事后李云龙也说,要不是政委得力,二营、三营拼死抵抗,自己脑袋早就搬家了。

在济南战役中,许世友将军就曾无视指挥员粟裕的战前布置,自己的部队明明是在东线担任助攻任务,但却按照主攻打,结果打乱了我方部署,但是敌方部署也被打乱,这一打却打出了奇效,使国军东西两线来回调动,方寸大乱,最后我军攻破济南城,大获全胜。许世友将军虽然算立了功,但是还是被粟裕降了职,因为他这种不顾全大局,违抗军令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所以打仗要灵活多变,必要时从命令里“钻空子”,才能克敌制胜。但是这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你抗命的“度”不能超过上级的容忍范围,而且你得达到上级的战略目的和要求。这两点李云龙都做到了。

《亮剑》毕竟是影视作品,如果把影视剧的事情与现实做比较,大部分是说不通的。剧中只是通过李云龙抗命这些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罢了。作为一个指挥官,必须要对自己的部下负责,还要对整个战局负责,所以战场抗命是很严重的。


兵说


苍茫大地认为:战场抗命应辩证地看,战争的原则是用最小的代价消灭最多的敌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话不错,但决不是让你盲从上级,说白了战场上情况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一将无能,一个决策失误不是累死千军,而是会死千军,战场不是游戏场,而是屠宰场!下面我讲几个下级“抗命”的故事。



(一)孙立人抗令撤退印度

42年1月初,十万日军三路入侵缅甸,缅甸保卫战打响,我远征军由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第六军(廖耀湘、第六十六军(军长张珍)组成,十万之众奔赴战场。东瓜大捷集中七个师,激战十二天,歼日军五千余人,俘四百余;仁安羌大捷,远征军第五军三十八师孙立人部收复仁安羌油田、救出英军七千人、歼日军1200余人;接着棠吉攻击战又大胜,大涨了中国远征军的威风。但随后因盟军指挥失当,协作不力,加之日军偷袭腊戍成功,我军后路被切断,于是被迫全线撤退。参谋长史迪威建议我军跟着英军撤到印度,但蒋介石、杜聿明(远征军代总司令)认为撤到印度很丢脸,下令从野人山回国,孙立人认为:野人山太危险,坚持撤往印度。结果杜聿明兵败野人山(克钦山),十万余众,生还的四万多人,六万之众不是战斗中伤亡,而是在溃败中被俘、被炸、在原始丛林中挨饿、被传染病夺去生命,而负责整个部队断后的三十八师在孙立人指挥下,七千余众撤入印度利多,大部完整。

(二)粟裕“抗令”乃有七战七捷

国共内战之初,战场首先放在国统区(外线)、还是解放区(内线),这对我军高层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当时山东军区陈毅是新四军代军长出身,华中军区是受他指导的,他就建议中央让粟裕华中野战军撤出苏中,进军淮南,但粟裕没有盲从,经过冷静思考,说服华中局、中央:各战略区在战争初期是战略上的配合,而不是战术上的指挥;解放区天时地利,群众基础好,补充便利。建议首战苏中,主席同意。于是华中三万余众同国军十二万大军激战,连续取得宣泰、如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大捷,歼敌五万三,军史称苏中“七战七捷”。主席将粟裕经验推广全军,朱总司令赞道: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后来华中、山东野战军合并,主席钦点粟裕负责军事战役指挥。

(三)师长钟伟两次“抗命"指挥东北总司令林彪

三下江南战役中47年3月8日,东北民主联军二纵五师师长钟伟接到林总电令,让他率五师兵进万发屯,在截击回窜的敌八十七师后,配合一纵围歼德惠东北的新一军五个团。不料,敌八十七师开溜,五师东进德惠。9日10时,五师进至朝阳川以北,靠山屯传来枪炮声,钟伟侦知是八十七师,想要逃跑。钟伟果断下令停止前进,准备战斗。十三团向靠山屯正面搜索前进,十四团楔入纵深,相机扩大战果,十五团抢占通往德惠的公路大桥,断敌后路。战斗顺风顺水,十四团斩首行动直扑敌师部,师长仓皇出逃。这时林总两次急电,令部队迅速东进,堵击德惠之敌。钟伟大喊:绝不能机械执行上级命令,我是五师师长,天塌下来我顶着。继续打,打错了砍我的头!这时林总下令:你们追歼八十八师一部甚好,对所围之敌望大胆歼灭,战后移至曹家窝棚一带,时间自定。说白了,除了老任务不变外,还多了围歼的新任务。

钟伟一面布置攻击,一面把敌情电告林总。林总因敌变我变,发觉鸟不拉屎的靠山屯成了战役的关键。傍晚林总回电:望大胆坚决歼灭靠山屯之敌,不要顾虑增援,在德惠以东有我4个师,在发现大增援时可出动阻击。于是,师长指挥了总司令,钟伟在靠山屯黏住国军,造成了我军在运动仗中歼敌七十一军的有力态势。东总围点打援,中心开花,集中五师兵力,包围敌军七十一军两个师,会同五师收网捕鱼,全歼八十七师,三下江南大捷,钟伟破格由师长直升十二纵司令员。



(四)粟裕改变主席“让他率三个纵队直下江南"的命令

48年1月下旬,军委令粟裕率三个纵队(叶飞、陶勇、王必成司令)组成一兵团,渡江南下,深入敌后,机动作战,减轻大别山和中原战区的压力。

粟裕一方面令渡江部队充分作好准备,同时分析利弊,建议中央改变决定。第二天,奉主席令从中原前线赶到西柏坡向书记处汇报。主席问粟裕:留在中原,你说的打大仗,有多大?粟裕答:歼敌10万、20万,甚至更多。我构想过一次歼灭蒋军50万至60万。主席和书记处接受粟裕建议,集中中野、华野兵力,歼敌于长江以北!

主席任命粟裕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后粟裕谦辞,任代司令员代政委。后有豫东大捷、济南大捷、淮海大捷、百万雄师过大江、大战京沪杭……

我举这些史实,是告诉文友们:战斗战役以打胜仗为目的,如果违抗上级的正确命令,又损兵折将,甚至破坏了上级的战略意图,那只有把你脑袋拧下来当夜壶踢啦!马谡违令失街亭,就被咔嚓啦!

李云龙数次违令,他是个从不吃亏的主,即便血战平安格勒,也是利大于弊,有兴趣关注苍茫大地看关于平安县城的问答。山本不灭,八路各级机关永无宁日!更不用说,干掉日本皇家观摩团啦!一战干掉一百多号鬼子军官,连旅团长也刺拉刺拉的啦!


苍茫大地顾炜斌


现实中军人抗命可以说是严重罪过,不过电视剧毕竟是文艺作品,自然不会严格按照现实中安排。

很多人认为李云龙部队的通讯能力太差,而战场情况又瞬息万变,所以很多时候不能依靠上级命令,因此才需要自行判断制定作战计划,所以认为李云龙战场抗命是合理的。

但是问题在于抗命是抗命,自行决策是自行决策。比如在开头的突围作战中,本来上级是安排新一团撤退,由友军部队掩护,但是李云龙决定正面突围,最后还成功了。可是事情不能以结果来看原因,其这样做几乎是拿全团当儿戏,拿着仅剩的两发炮弹侥幸干掉了坂田联队的指挥部,敌军指挥陷入混乱,这才有了机会,否则突围能否成功都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方面就是部队的指挥问题,影片中几乎成了李云龙的自家部队,但是实际上我军自从三湾改编后就是党牢牢控制住部队,政工干部普遍要比对应的军事干部高半级,而根本不可能是影片中政委管生活,团长管打仗这么简单。在1939年,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就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在部队中的绝对领导,消除军阀习气,在这样的情况下更不可能出现李云龙为了救老婆擅自率兵出击的情况。



归根到底,这都是文艺作品的虚构,虽然有个别的现实原型,但是毕竟还是文艺作品,会有较大的夸大。


战壕


都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亮剑》中的李云龙却屡次抗命,对此你怎么看?


还记得《士兵职责》第一条就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英勇顽强,坚决完成任务。相信当过兵的小伙伴都很清楚。会把这一条放在首要位置,足以说明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的重要性。


可想而知,若是在战争年代,各级指挥员都是我行我素,不服管,没有全局观念,那影响的不仅仅是这次战斗,而是打乱了全盘的布局,关乎千千万万指战员的生命,最坏甚至到亡国。

进入正题,在《亮剑》中李云龙身为一团之长,三番五次违抗军令,擅自行动。对于这件事本人分析原因有二。

1.电视剧拍摄为突出主角光环有艺术化的添加,是很正常的。主要也是为博取观众眼球,让故事情节更丰满,剧情更为跌宕起伏的效果,也是为了能够树立出与主角相匹配的性格特点而做出的艺术化处理。



2.受到当时的年代和环境等因素所困,交通、通信并不通畅,在这些突发情况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竟“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主要还是下级要准确领会上级指挥员的战略意图,大方向不能错。


综上所述,军人就应该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一点不容改变。从《亮剑》中也可以看出,李云龙的擅自做主也受到了降级或调离原岗位的处分。这是铁纪,也是每位指战员不可逾越的底线,需要大家共同遵守。谢谢!


(以前内容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若有不同见解,可在下方留言! )

↓↓↓↓↓↓↓↓↓↓↓↓↓↓↓↓↓↓↓


木易视频


亮剑中,李云龙屡次抗命,都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惩罚,反而继续被任用,首长明知道李云龙有抗命的习惯,为什么还能放心的把任务交给李云龙呢?李云龙的这个习惯究竟是好是坏呢?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我们先来看看李云龙都抗了几次上级的命令,第一次就是最开始的苍云岭战役,李云龙违抗命令率部从正面突围,顺便击溃了个坂田联队,虽然过程惊险,但结局是好的,李云龙不但顺利完成任务,掩护兄弟部队并带新一团成功突围,还干掉了坂田联队长


第二次是李云龙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抽出一个营去伏击日军观摩团,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李云龙事先并不知道会等到这么大的一条大鱼,最后在晋绥军观光团的面前干掉了日军观光团,可谓一箭双雕。当时的李云龙并不是不假思索的给总部的命令打了个折扣,从一个团变为两个营。要知道在此之前李云龙并不是没和山本特工队打过交道,独立团第一次被袭到魏和尚逃出战俘营,李云龙对山本特工队的战斗力已经有了计较,两个营完全可以挡住山本小队,这也是李云龙抗命的底气

说到这很多读者就看明白了,李云龙虽然在执行总部下达的命令时打折扣,但完成的任务和战略目标并没有打任何折扣。虽然抗命,但都达到了总部要求的战略目标,没有给大局带来影响。所以说李云龙抗命不是因为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给出的最优策略

中国有句古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中国古代由于通信不便,将军领军打仗完全靠自己对局势的判断,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一样,八路军各部队之间通信不畅,很多时候都是各打各的,总部统筹安排的战略部署也是根据各地汇集的情报做出的,难免有不准确的时候,就像李云龙都要把平安县城打下来了,八路军总部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句话的本质在于要顾全大局,不要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战友的利益,在个人和集体之间要服从上级的命令,凭借李云龙的战斗素养和大局观,抗命也是有理有据的,而且不是为了自己。这也是首长在李云龙屡次抗命后还放心把军权交给他的原因。<strong>

最后再看看李云龙遵守命令的程度,让大家对李云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是带领独立团突围到赵家裕,还是华野二师守赵庄,李云龙都为大局做出了很多贡献,所以说,不论是他的抗命还是遵命,都是建立在他的战略素养和大局观上的合理的决定,数次抗命也都是低风险高回报的行动。

综上所述究竟应不应该抗命呢?如果抗命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如果不抗命立不了大功也没有打错,如何选择就看当事人的性格了


邓海春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句话断然没错,但要知道也有句话叫做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当时,李云龙之所以会犯错误真的是因为思想觉悟不高?我看并非如此,李云龙这个人情商相当高,如果想要升官发财,早当师长了,怎么会成为一个团长!况且,李云龙之所以敢屡次犯错误,是因为人家后台足够硬!身后有长官罩着,并且人家能揣摩到长官的心思,换做别人行吗?不行!


其次,那个年代情报都是骑兵跑死马的在传递信息,而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如果耽搁战机怎么办?谁负责,加上李云龙向来不是个省油的灯,和尚死了,脸色煞白,连哭带骂,直接集合队伍要为和尚报仇!最后虽然土匪被整编,但李云龙照样为和尚报了仇,换做当时任何一个干部谁敢这样做!这样的李云龙有错?


身为上级,如果这样就把李云龙革职查办了,怎么服众,因此并未对李云龙做太大处罚,只是撸了军衔而已!再说为救秀琴拿下平安县!结发夫妻宁可玉碎也要杀死山本队伍,每次违反纪律都有道理!可见,李云龙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傻,反而很有胆识。


军武视界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违抗军令是军人的大忌。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对下级违抗上级军令要做具体分析,既要看动机更要看结果。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李幼斌版《亮剑》直接表现出来李云龙抗命的有两次:一次是苍云岭突围,总部命令新1团从敌人包围薄弱的俞家岭方向突围,而团长李云龙坚持从敌人包围的正面突围;二是师部命令独立团进入陈家峪保卫大夏湾总部安全,李云龙让赵刚带两个营去陈家峪,他留下一营伏击鬼子战地观摩团,他当时也不知道会有日军观摩团来,只是从虎亭据点日军变化感觉不正常。

李云龙几次擅自军事行动不算是直接抗命:1.派兵搞副业。派孔捷带一营奔袭万家镇,夺得皇协军一个骑兵营的装备,被旅长“打劫”只留下一个骑兵连;从此独立团有了骑兵连。2.报仇,为老婆为弟兄。独立团向来是有仇必报。率独立团围攻平安城,救自己老婆、为赵政委和赵家峪三百多死难乡亲报仇。得到各部积极响应,打下平安城,受到蒋委员长和二战区的嘉奖,而八路军政治部的结论是“功过相抵不予表彰”;为了给和尚报仇,带兵灭了黑云寨,由团长降为营长。

李云龙第一次是抗八路军副总指挥的命令。苍云岭突围坚持从正面突围,击溃坂田联队、干掉坂田及指挥部,先是突围出来又杀回去救出张大彪。李云龙信奉“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仗打到这个份上咱不会别的就会进攻”,凸显李云龙带兵的狼性风格。李云龙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新1团从敌人防守薄弱的俞家岭突围,坂田联队就会从正面压上来,其他团突围就会更加困难,新1团从正面突围就会减轻其它团的压力。李团成功突围,不仅友军称奇,就连鬼子也没想到。无论是从动机还是结果都堪称完美。

军令如山,命令就是命令,没按命令突围就是错,毕竟总部是从全局考虑的,抗命的毛病是不能惯,处分是免不了的。但副总参谋长还是替新1团、替李云龙说了不少好话:李云龙会带兵、能打仗、使起来顺手等,最主要的是当时正值抗战最艰难时期,缺干部尤其缺的是军事干部,特别是像李云龙这样经过长征的军事干部,是宝贝、是火种、是磁铁。副总指挥也承认李云龙这个“愣种”的能力,还是把他降为被服厂厂长。降职李云龙不怕,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而反应最强烈的是离开了战斗部队而到后勤机构,李云龙喂过马、背过锅都没有离开一线部队。李云龙怕离开战斗部队,一旦没仗打,对他来说就是“龙”游潜水。

明眼的人都看得出来对李云龙的处分是象征性,是杀鸡给猴看。无论是总部还是师旅首长,都不会忘记这位能打仗、会仗打的主,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困难的时候上级总会想到他。在被服厂板凳还没坐热就被任命为独立团团长。

李云龙第二次抗129师师长的命令。师长命令李云龙率部进驻陈家峪,保卫总部的侧翼安全,总部和师长都认为有一支擅长山地战的日军存在,但李云龙跟师长打起马虎眼,让赵刚带二、三营去保卫总部,留下一营在原地进一步摸清敌情。因为虎亭据点鬼子的变化他感到不正常。在一没有情报二没有指示的情况下,直觉告诉他这条路上有大鱼。

如果不是李云龙率一营干掉日军观摩团的一百多个鬼子精英使山本特工队没有了“表演”的必要而撤退的话,李云龙的独立团即使都在陈家峪恐怕也是难以挡住经过专门训练、武器先进、擅长偷袭的山本特工队的。李云龙的这次抗命直接保卫了总部的安全,又是“功过相抵不予表彰”,好在李云龙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

对于李云龙的抗命,从动机看时为了寻找战机消灭鬼子而不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动机和结果完全一致。“功过相抵不予表彰”其实就是一种肯定和表彰,不然的话李云龙的独立团怎么会兵强马壮敢打平安城呢?

当时抗战正处于困难时期,八路军身处敌后战场,多是小规模作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消灭敌人壮大自己为原则,李云龙抗命不仅没有影响大局而且还壮大了自己。如果是大兵团作战,必须全盘考虑统一指挥,否则就会乱套。同样是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国军有几个抗命的将领都被蒋委员长正法了。

当时通讯条件落后,电台只能联系到师旅一级,等命令来了再行动肯定要误事。李云龙抗命留下一营,师长也联系不上他,只能由他去;打平安县城,师旅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丁伟也说过“靠命令打仗哪道菜你都赶不上”,英雄所见略同。首长们对李云龙抗命既是气得要命又欢喜的不得了,打下平安城后,旅长的表现就能说明。

无论擅自行动还是抗命不遵,上面对他从处罚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仅仅是撤职了事,过不了多久又官复原职。八路军向来都是以灵活机动为制胜的法宝,从不生搬硬套死板板的教条主义。李云龙所在的129师向来以“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为标准,李云龙这只“好猫”总是能抓住更多的“老鼠”。

无论李云龙是抗命还是擅自行动,都不是为保存自己实力,如果有一次失败而造成重大损失,可能早就被枪毙了。如果是根据上级的命令做了,即使失败李云龙可能不会受到任何追究,但这样的结果不是总部和师旅首长所希望的,那他也就不是李云龙了,他天生就不是那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