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高冷,學生對他敬若神明,去他家才發現,他的生活如此困窘

因為高冷,學生對他敬若神明,去他家才發現,他的生活如此困窘

焦老師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個子高大,但有點瘦,要不會更魁梧。微紅的方臉上有兩個酒窩,笑起來特有魅力,但他不苟言笑,總是高冷嚴肅的樣子。誰要看見他笑那會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他嗓音也很好,京劇唱的高亢嘹亮,不過也是難得有機緣唱到。也許因為高冷,大家對他敬若神明。學生怕他甚至超過了班主任。

一次課間,同桌遠遠看見他走進廁所,不由吃驚地脫口而出:“哎呀,他那麼清高怎麼也上廁所啊?”臉上一副不理解和失望的樣子。這話差點把大家領進死衚衕,半天才轉過彎:為什麼不能,他也是人,也得吃喝撒拉……但焦老師的高冷誤導了大家,以為他就是神仙一樣的人。


因為高冷,學生對他敬若神明,去他家才發現,他的生活如此困窘


每堂課焦老師都精心安排,內容厚重,語言很有內涵。而且講課聲音響亮清澈,幽默風趣,每次聽完都感覺有大收穫。一次作文課,焦老師掃視一下整個教室後問:“同學們,曹雪芹的紅樓夢寫了多少年?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用了多少年……”大家爭先恐後回答著,誰知他話鋒突轉:“你們的大作什麼時候才能請上我的教桌呢?”啊,大家這才反應過來原來是在批評我們。而針對作文中出現的問題,他的批評也很別緻:“同學們,改革開放像一陣春風,也吹進了大家心裡,同學們把花盆改革成了花盤,把花托改革成了花拔,尤其還別出心裁的簡化改革出一個新詞——石水,還有,福拜樓是誰?”一番話說得我們面面相覷。原來這都是我們作文出的問題:花盤——花盆,花拔——花托,福拜樓——福樓拜,石水——石馬水庫……課後我們互相打趣著,說歸說笑歸笑,大家以後卻都細心多了。當然,最讓我們陶醉的是老師的朗誦。每次作文課上,老師都選出幾篇特滿意的作文,然後非常莊重拿著,那情形,儼然拿著一本世界名著。老師清涼的嗓音徐徐開始,時而急,時而緩,時而娓娓道來,時而又慷慨激昂。動情之處老師不自覺雙手捧著本子輕輕踱下講臺,此時班上最調皮搗蛋的男生都不敢發出一絲響聲,唯恐破壞這氣氛。高山,河流,陸地,清風,老師的朗誦把我們帶到了另一個境界。多少年了,想起老師的朗誦,還是激動,那種心靈受到洗滌的震撼,至今難忘。


因為高冷,學生對他敬若神明,去他家才發現,他的生活如此困窘


老師講課固然忘我,但課間依舊高冷。有次兩個男生打架,誰勸也不聽,他慢慢走了過去,冷冷的盯著倆人,說:“打,繼續打。”本來囂張激動的倆人聽了居然馬上呆呆站住,無所適從起來。他淡淡一句:“什麼樣深仇大恨啊,要動手?”兩人不由一個激靈,立刻握手言和,和好如初。

學校不讓穿高跟鞋,但屢禁不止。有一次,幾個女生一起穿著上晚自習,焦老師迎面走來,微微點頭回應同學的招呼後,一道目光掃了一下她們的腳,然後揚長而去。那幾個女同學惶恐地說,他拿眼這麼一掃,怎麼就感覺腳冷了呢,以後再不穿了,太不舒服了。

有時他的高冷又讓我們仰慕。有次,看到校長與他講話,他依然高冷的坐著,校長反而恭敬有加的站著。聽高年級說老師是名牌學校畢業,只是老師一心教書,也從不拉關係,甚至還牴觸社會關係,多少年來一直安於貧困,這更讓我們覺得他了不起。


因為高冷,學生對他敬若神明,去他家才發現,他的生活如此困窘


有次老師沒來上課,班主任派了我們幾個學生代表去老師家看他。據說老師上了二十年的班,每天騎四十里的山路,卻從未遲到過,這次是怎麼了?班主任說:“去了你們自然就知道了。不過路不好走,要有準備。”儘管大家是農村的,可那異常狹窄崎嶇的山路,春天狂勁的大風,在大家歇息時候,一輛自行車就被刮到山路下,大家費盡周折,筋疲力盡地趕到老師家裡。正在床上休息的老師看到我們有些激動,完全沒有了平時的冷傲,再看到他偶爾對六七歲兒子那憐愛的語言與舉動,我們才恍然大悟:老師原來也是性情中人啊,也有俠骨柔情。問過老師,才知道因為下雨屋子漏了,自己上房收拾,結果不小心摔了下。看著那幾間茅草屋,大家都有點難過。老師卻說:“生活就是苦辣酸甜的,要有以苦為樂的恆心。你們覺得苦不堪言,老師卻覺得是種享受,甘之若怡。”回來路上,大家議論著老師為人,感覺路好走了許多。

老師的困窘讓我們隱隱心痛,可他卻不以為意。記得有次,老師一絲不苟的講著課,同桌兩眼緊盯著老師的鞋子發呆,那雙洗得乾乾淨淨的黃球鞋上大大小小居然有十三個連縫帶補的地方。同桌說她數了三遍,絕不會錯!同桌的語氣是疼惜的。老師走近了,我慌忙踢了同桌一腳,她趕緊正襟危坐,認真地聽課。還有一次在食堂,我看到老師沒有打菜,只是舀了半勺菜湯,放到快餐杯,對我微微點頭,然後平靜吃起饅頭來。我當時看著眼睛忽然就有些潮溼,迅速轉身跑開,腦海裡浮現出幾個字:君子固窮。

多少年過去了,這場景一直忘不了,忘不了焦老師甘之若怡的生活態度。真是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因為高冷,學生對他敬若神明,去他家才發現,他的生活如此困窘


作者簡介:王翠玉,網名小橋流水,淄博市青作協成員,作品散見於《東方散文》《淄博晚報》等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