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高冷,学生对他敬若神明,去他家才发现,他的生活如此困窘

因为高冷,学生对他敬若神明,去他家才发现,他的生活如此困窘

焦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个子高大,但有点瘦,要不会更魁梧。微红的方脸上有两个酒窝,笑起来特有魅力,但他不苟言笑,总是高冷严肃的样子。谁要看见他笑那会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他嗓音也很好,京剧唱的高亢嘹亮,不过也是难得有机缘唱到。也许因为高冷,大家对他敬若神明。学生怕他甚至超过了班主任。

一次课间,同桌远远看见他走进厕所,不由吃惊地脱口而出:“哎呀,他那么清高怎么也上厕所啊?”脸上一副不理解和失望的样子。这话差点把大家领进死胡同,半天才转过弯:为什么不能,他也是人,也得吃喝撒拉……但焦老师的高冷误导了大家,以为他就是神仙一样的人。


因为高冷,学生对他敬若神明,去他家才发现,他的生活如此困窘


每堂课焦老师都精心安排,内容厚重,语言很有内涵。而且讲课声音响亮清澈,幽默风趣,每次听完都感觉有大收获。一次作文课,焦老师扫视一下整个教室后问:“同学们,曹雪芹的红楼梦写了多少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用了多少年……”大家争先恐后回答着,谁知他话锋突转:“你们的大作什么时候才能请上我的教桌呢?”啊,大家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在批评我们。而针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他的批评也很别致:“同学们,改革开放像一阵春风,也吹进了大家心里,同学们把花盆改革成了花盘,把花托改革成了花拔,尤其还别出心裁的简化改革出一个新词——石水,还有,福拜楼是谁?”一番话说得我们面面相觑。原来这都是我们作文出的问题:花盘——花盆,花拔——花托,福拜楼——福楼拜,石水——石马水库……课后我们互相打趣着,说归说笑归笑,大家以后却都细心多了。当然,最让我们陶醉的是老师的朗诵。每次作文课上,老师都选出几篇特满意的作文,然后非常庄重拿着,那情形,俨然拿着一本世界名著。老师清凉的嗓音徐徐开始,时而急,时而缓,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又慷慨激昂。动情之处老师不自觉双手捧着本子轻轻踱下讲台,此时班上最调皮捣蛋的男生都不敢发出一丝响声,唯恐破坏这气氛。高山,河流,陆地,清风,老师的朗诵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境界。多少年了,想起老师的朗诵,还是激动,那种心灵受到洗涤的震撼,至今难忘。


因为高冷,学生对他敬若神明,去他家才发现,他的生活如此困窘


老师讲课固然忘我,但课间依旧高冷。有次两个男生打架,谁劝也不听,他慢慢走了过去,冷冷的盯着俩人,说:“打,继续打。”本来嚣张激动的俩人听了居然马上呆呆站住,无所适从起来。他淡淡一句:“什么样深仇大恨啊,要动手?”两人不由一个激灵,立刻握手言和,和好如初。

学校不让穿高跟鞋,但屡禁不止。有一次,几个女生一起穿着上晚自习,焦老师迎面走来,微微点头回应同学的招呼后,一道目光扫了一下她们的脚,然后扬长而去。那几个女同学惶恐地说,他拿眼这么一扫,怎么就感觉脚冷了呢,以后再不穿了,太不舒服了。

有时他的高冷又让我们仰慕。有次,看到校长与他讲话,他依然高冷的坐着,校长反而恭敬有加的站着。听高年级说老师是名牌学校毕业,只是老师一心教书,也从不拉关系,甚至还抵触社会关系,多少年来一直安于贫困,这更让我们觉得他了不起。


因为高冷,学生对他敬若神明,去他家才发现,他的生活如此困窘


有次老师没来上课,班主任派了我们几个学生代表去老师家看他。据说老师上了二十年的班,每天骑四十里的山路,却从未迟到过,这次是怎么了?班主任说:“去了你们自然就知道了。不过路不好走,要有准备。”尽管大家是农村的,可那异常狭窄崎岖的山路,春天狂劲的大风,在大家歇息时候,一辆自行车就被刮到山路下,大家费尽周折,筋疲力尽地赶到老师家里。正在床上休息的老师看到我们有些激动,完全没有了平时的冷傲,再看到他偶尔对六七岁儿子那怜爱的语言与举动,我们才恍然大悟:老师原来也是性情中人啊,也有侠骨柔情。问过老师,才知道因为下雨屋子漏了,自己上房收拾,结果不小心摔了下。看着那几间茅草屋,大家都有点难过。老师却说:“生活就是苦辣酸甜的,要有以苦为乐的恒心。你们觉得苦不堪言,老师却觉得是种享受,甘之若怡。”回来路上,大家议论着老师为人,感觉路好走了许多。

老师的困窘让我们隐隐心痛,可他却不以为意。记得有次,老师一丝不苟的讲着课,同桌两眼紧盯着老师的鞋子发呆,那双洗得干干净净的黄球鞋上大大小小居然有十三个连缝带补的地方。同桌说她数了三遍,绝不会错!同桌的语气是疼惜的。老师走近了,我慌忙踢了同桌一脚,她赶紧正襟危坐,认真地听课。还有一次在食堂,我看到老师没有打菜,只是舀了半勺菜汤,放到快餐杯,对我微微点头,然后平静吃起馒头来。我当时看着眼睛忽然就有些潮湿,迅速转身跑开,脑海里浮现出几个字:君子固穷。

多少年过去了,这场景一直忘不了,忘不了焦老师甘之若怡的生活态度。真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因为高冷,学生对他敬若神明,去他家才发现,他的生活如此困窘


作者简介:王翠玉,网名小桥流水,淄博市青作协成员,作品散见于《东方散文》《淄博晚报》等报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