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原因:集團內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原因:集團內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唐順宗李誦(劇照)


唐王朝““安史之亂”後即位的唐德宗,本非庸君,他登上帝位就採納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正式廢除租庸調製,對安史之亂後的賦稅調整打上了休止符,增強了唐朝的經濟實力。但他性情急躁,猜忌心強,剛愎自用,且喜輕舉妄動。他重用宦官竇文場、霍仙鳴,使他們掌握了神策軍的實際領導權,成為朝廷中幾乎無以匹敵的勢力。他還挖空心思花樣翻新地搜刮百姓,聚斂的名目眾多,使百姓怨聲載道。唐順宗即位後,任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試圖對積弊深重的朝政進行改革。改革開始雷厲風行,但只經歷一百多天就慘敗了,史稱“永貞革新”,也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一、永貞革新的過程

唐順宗即位之後,重用王叔文、王伾,在不長的時間內,頒佈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因這次改革在後來改元的永貞年間進行,故史稱“永貞革新”。順宗即位後,雖然身體極度虛弱,但仍不改初衷,堅決支持革新運動。他接受王叔文的推薦,任命“二王”集團中的韋執誼為宰相。過了十餘天,又任命王叔文為翰林學士,王伾為翰林待詔。在韋執誼、柳宗元,劉禹錫、呂溫、陸質、李景儉、韓曄、韓泰、陳諫、凌準、程異等朝官的支持下,以“二王”為核心的改革集團, 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是拿京兆尹李實開刀。李實是宗室,封為道王。他過去在做山南節度使李皋的判宮時,曾因剋扣糧餉,差點被憤怒的軍士殺掉,幸虧跑得快,才得以倖免。當了京兆尹後,秉性未改。貞元二十年年,關中大早,嚴懲歉收,當德宗問及京兆一帶情況時,他竟回答:“今年雖旱,莊稼甚好,並無荒歲之象。”監察御史韓愈看不慣,為此上諫,結果被貶職;永貞元年二月十一日,順宗下詔貶京兆尹李實為通州長史。詔書一發出,城中一片歡呼聲,許多百姓拿著石頭在出京的路上準備揍他。李實只得跑回西苑內,然後從月營門一路往西狼狽而逃。

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原因:集團內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王叔文畫像


二是罷“宮市”。早在德宗時,宦官就經常以為皇宮採集物品為名,在城鄉市場上對百姓進行掠奪,稱為“宮市”。說是“市買”,實際上或以低價強購,或白拿強搶,百姓見了他們就像見了強盜一樣。白居易《賣炭翁》中“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持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的詩句,就是對“宮市”真實而形象的寫照。如今罷此弊政,自然深得士民尤其是商人之心。

三是罷“五坊小兒”。所謂五坊,就是雕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小兒”是指在這五坊服務的差役。五坊小兒在長安內外各處張網捕雀,有時把網張在門口或井上,不許人們出入打水,只有給了錢,才能打水。他們到飯店吃飯不給錢,有時留下一筐蛇,叫店主好好飼養,說這是用來捉雀鳥進奉給皇帝的。主人見此,驚恐不已,賠錢賠禮,小兒才肯把蛇筐拿走。還有其他巧取豪奪的暴行,百姓見了就像躲瘟疫一樣。至此被罷,百姓自然叫好擁護。

四是罷“月進”、“日進”。當時一些地方節度使,特別是鹽、鐵使,為了討好德宗皇帝,不斷進奉錢財,有的每月進奉一次,稱為“月進”;有的每日進奉一次,稱為“日進”。後來地方上的州刺史、幕僚也爭相效尤,弄得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順宗當太子時,對此已深惡痛絕。如今當了皇帝,即除此弊。

五是釋放宮女和教坊女樂。唐朝後宮常有兩三千宮女,女樂為數也很多。有許多宮人從進宮之日起,到白了頭髮,也見不到皇帝一面。白居易《上陽白髮人》寫道:“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使者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就是對宮女生命與青春消耗的寫照。在“永貞革新”中,放出宮女和女樂900人,並允許親屬在九仙門迎接,家人團聚,歡呼萬歲。

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原因:集團內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劉禹錫


在革除以上弊政的同時,王叔文等人開始向實權領域進攻,向錮疾動刀了。首先是控制財權。經過與劉禹錫等人商討後,以當時的名臣杜佑出任“度支並鹽鐵使”。之所以作出這一人事安排,是考慮劉禹錫曾是杜佑的部下,深受杜佑賞識;其次是準備剝奪宦官兵權。永貞元年五月,王叔文等人經過周密策劃,任命右金吾大將軍範希朝為左右神策京西諸鎮行營兵馬節度使。任命下達後,並未引起宦官的警惕,為了確保對神策軍的控制,王叔文又任命度支郎中韓泰為左右神策軍行營司馬,以佐助範希朝。但韓泰當時已是明顯的“二王”集團成員,在這任命下達後,執掌神策軍實際權力的大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立刻警覺起來,密令神策軍將領不得接受範、韓的命令。範、韓奉旨到奉天后,很長時間無人來報到,這一著棋,沒有落到實處。

三是準備裁抑藩鎮。永貞元年年四月,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心腹劉闢來到京師,對王叔文進行威脅利誘,提出要擁有劍南三川,以擴大自己的地盤。王叔文怒斥劉闢,義正辭嚴地拒絕了韋皋的無理要求。在劉闢來後的第二天,王叔文就手書給宰相韋執誼,請韋將劉闢正法。王叔文想以此來殺雞給猴看,為下一步裁抑藩鎮造勢,但宰相韋執誼思慮再三,沒有按王叔文的意思辦。這一著棋又沒有實現。

“永貞革新”中的許多措施,尤其是涉及財權、兵權、藩鎮權的改革措施和意圖,引起了朝廷到地方節度使的許多人的不滿和憤怒,並開始聯合地對革新派進行反擊。反擊的第一步,立李純為太子。李純為順宗李湧之子,當時為廣陵王。因為李純是長子,宦官們就極力拉攏他,想用李純取代支持“二王”改革的順宗皇帝。但王叔文因對李純的態度尚沒有把握,便以“立賢不立嫡”為由加以拒絕。之後,宦官俱文珍等人,闖入順宗臥榻之中,掏出早已準備好的紙條,送到病榻上的順宗面前,紙條上只有4個字:“立嫡以長”。順宗點了點頭。俱文珍等人眼見此狀,一起叩首,口呼“萬歲”,立即起草立太子詔文,正式立李純為太子。王叔文在聽到立太子詔時,預感到革新將要失敗。

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原因:集團內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柳宗元


第二步, 撤銷王叔文的翰林學士職務。李純被立為太子後,當時的宰相韋執誼讓飽學多識的陸質出任太子侍讀。韋執誼和陸質都屬“二王”集團中人,韋執誼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藉此隨時窺伺太子的動向。但陸質卻算不上是個精明的政治家,當他剛在太子面前開口說了幾句時,便被太子頂了回來:“陛下是令先生為寡人講解經義的,談其他事幹什麼,請先生不要說了。”陸質噤默而退。之後,等待王叔文的卻是一封詔書:“調王叔文為戶部侍郎,削去翰林學士一職”,王叔文知道這紙詔書的嚴重性,只好經常吟誦“出帥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悲憤詩句。

第三步,逼順宗退位,讓太子李純登基。王叔文被削去翰林學士職務不久,因母喪不得不離職。王伾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從此閉門不出。這時宦官俱文珍等人看到,外有藩鎮聲援,內有朝宮支持,並有神策軍在手,“二王”失勢無靠,太子態勢明確,便從內宮發出皇上的“禪位詔”。次日,已是“太上皇”的順宗正式告別只坐了七個月的皇帝寶座。於是太子李純即皇帝位,史稱“憲宗”。支持“二王”集團改革的唐順宗在政治舞臺上名副其實地被逼迫“退位”了。

順宗“退位”,憲宗登基,意味著“永貞革新”的徹底結束。革新派人物的命運,也由此而註定。憲宗登基之前的八月六日,便貶王伾為開州司馬,王叔文為渝州司戶。不久,王伾死於開州。第二年,王叔文被賜死。“永貞革新”中的“二王”都離開了人世。永貞元年十一月七日,韋執誼由宰相被貶為崖州司馬。同月十三日,朝議認為對“二王”集團處罰太輕,於是,貶韓泰為虔州司馬,韓曄為饒州司馬,柳宗元為永州司馬,劉禹錫為朗州司馬,貶河中少尹陳諫為台州司馬,和州刺史凌準為連州司馬,嶽州司馬程異為郴州司馬。到此,加上韋執誼,“二王”集團的八位主要成員均被貶為“司馬”。故史稱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原因:集團內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王叔文


二、永貞革新失敗原因

(1) 唐順宗的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

封建時代的革新運動,從來都只能是自上而下的運動。沒有皇帝的支持,是不可能革新政治的。唐順宗本身,是極想改革的,儘管他身患風疾,但仍堅定不移地支持“二王”集團的改革措施。這對革新派來說,是一個先天的有利條件。正因為如此,當順宗一當上皇帝后,各項改革措施就能順利出臺。但是,這個先天的有利條件,又是一個極為不利的因素。這就是順宗的身體狀況。他既然在多數時候不能言語,就既可以為“二王”充分利用,也可以為反對派充分利用,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波折,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而且,由於順宗所患疾病的嚴重性,隨時都可能“龍馭崩天”,這對於“二王”集團來說,等於隨時都有可能失去最大最有力的靠山。所以說,這場改革一開始就帶有極大的風險性、短暫性。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一旦順宗去世,革新運動就煙消雲散了。

(2)改革步伐太快

從“永貞革新”的主要內容看,都是正確的,進步的。但從改革的實施時間步驟看,顯然太快了。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接二連三地出臺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涉及到朝野生活的許多方面,尤其是對一些存之已久的錮疾,如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改革的意圖暴露過早,措施也失之周密。比如劍南節度使韋皋派心腹劉闢對王叔文威脅利誘,要求再領其他三鎮時,王叔文不受威脅利誘,表現出一個政治家堅定的立場,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不應該那樣動怒,第二天就逼著宰相韋執誼處死劉闢。韋執誼當時認為這樣做太輕率,會惹出麻煩。王叔文則又氣又急地指責韋執誼忘了當初他們的約定,使韋執誼處於尷尬境地。就因為這麼公開一鬧,使得劍南節度使韋皋及其他藩鎮首領,紛紛向朝中上書反對王叔文,並與宦官裡應外合,這是斷送“永貞革新”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在任命範希朝為神策軍首領時,又馬上任命韓泰為行營司馬,顯得急不可耐,立刻就引起反對派的警惕,促使幾股勢力迅速聯起手來,共同對付革新派及其革新措施,使革新運動陷入多面受敵的困境之中

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原因:集團內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韋皋劇照


(3) 集團內部分化

公允地說,“二王八司馬”都是當時的政治精英,自身的力量並不弱。但要進行一場社會革新運動,僅僅靠這十來個人,是遠遠不行的。王伾在主持科考時,門庭若市,每天要取用擢升數十人,據他自己講,所用“皆是素日相與往來可用之士。”。王叔文知道後,不以為非,反強調說:”異己者決不能用。”這雖然有一定道理,但難免使改革陣營“同”而不“和”,並且會得罪一大批人,其中並非都是反對改革者。比如,翰林學士衛次公、李程、王涯這些名士,當初他們都是支持李誦繼位的,可是“二王”集團不但沒有很好團結利用他們,反而被宦官俱文珍等拉籠過去了。劉禹錫曾說

“天生羽族爾何微,舌端萬變乘春暉”詩中“舌端萬變”的百舌鳥,正是王叔文集團失敗後,集團內部發生分化的體現。

(4)反對勢力過於強大

王叔文在革新過程中,有一些措施尤其是涉及財權、兵權、藩鎮自身利益的方面,觸及到了藩鎮與宦官的既得利益,引起他們的強烈不滿。王叔文最初想殺了劍南節度副使劉闢以削弱藩鎮,“韋執誼固執不可。闢(劉闢)尚遊京師未去,至聞士諤,遂逃歸”,此事加劇了藩鎮對王叔文的敵意。而宦官集團也與王叔文矛盾頗深,“俱文珍等惡其(王叔文)弄權”。當“二王”集團失去順宗的支持後,藩鎮與宦官集團聯合發起反攻。結果,宦官扶植太子上位,迅速剝奪了王叔文的權力

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原因:集團內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唐憲宗李純


(5)“二王”的身份

王叔文沒有能力博取功名,不算是士子,也沒有參加科舉中的進士考試,只是因為圍棋下得好,才有幸整天侍奉太子。王伾身材矮小,長相平庸,許多朝士對他不屑一顧,只是因為他字寫得好,才有幸在宮中待詔。在封建社會朝廷中,非科班出身,是非常不利的。王叔文對此當然清楚,故一到長安,就聲稱自己是苻秦時的名臣王猛之後,以此來提高自己的身份。但大多數人不相信這話。而“二王”改革過程中,既把革除宦官專政作為一個目標,自己又不得不通過宦官李忠言溝通宮內外,這多少有些矛盾和滑稽,當然會讓人感到不那麼正大光明。尤其是當改革進退維谷之際,王叔文母親逝世。按封建社會慣例,母喪須棄官守喪3年,這使王叔文更是雪上加霜了。而且,王叔文對母親去世匿而不報告,這在當時來說也是有罪的。但王叔文卻在這個問題上沒處理好。明明母親已經去世,他還要慌稱母親病重,這種的做法實在不那麼高明,並使他的人格受到蔑視,正統的朝士們離他越來越遠。在孤立無助的情況下,只有走上失敗這一條路了。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舊唐書》、《唐會要 》、《舊唐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