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原因为何?

Mr_李強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役的背景:

此次战役发生在蒙古铁骑第二次西征期间,因战场在匈牙利赛约河(今蒂萨河)畔,而被后世称为赛约河之战。当时,蒙古西征中路军以术赤长子拔都为统帅,速不台为副将,率领6万大军,杀向匈牙利,并于1241年4月抵达匈牙利佩斯城下,此时城里已经聚集了贝拉四世由欧洲征调而来的10万大军。此战,欧洲人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然而仅仅两天之后,据守多瑙河的10万欧洲军队便近乎全军覆灭,仅余千人逃脱。蒙古人的上帝之鞭也再次横扫欧洲!

贝拉四世上台后,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加强中央集权上,一方面对内剥夺贵族的权力和土地,另一方面对外力争扩张版图,并引入外来势力来削弱本国贵族。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支持让匈牙利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日耳曼骑士,可是库曼人的加盟却为匈牙利带来了隐患。

放纵不羁的库曼人开始不断侵扰当地居民,而贝拉却因利益牵扯有意纵容,这让匈牙利国内民族矛盾变得越发严重。在面对来犯的蒙古大军时,匈牙利贵族甚至放出狠话“让那些异教徒去保卫你的王国吧!”

当时佩斯城的10万守军除了匈牙利本土军队外,还有近4万库曼游牧兵、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弩兵和步兵、波兰、斡罗斯战败后逃亡而来的贵族残兵以及乌戈林带来的些许圣殿骑士团人马。匈牙利以这样一支矛盾重重的多民族军队来对抗骁勇善战、团结一致的蒙古骑兵,其结果不言而喻。

匈牙利守军内部矛盾重重,而蒙古方面却是一群骁勇善战的勇士。蒙古人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游牧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战士:他们自幼练习摔跤、骑马、射箭,最终这让他们习得了一身本领,而且为了生存,他们的身体素质也被锻炼得极其强悍。总之,草原上的艰苦生活,让他们具备了更高的单兵素质。

除此之外,蒙古人的兵器也让他们在战役中具备了优势,除随军配重投石机和架设式火箭外,蒙古人使用的长矛和弓箭,也让他们在擅长使用短刀的欧洲军队面前,拥有了更广的攻击范围。“一寸长,一寸强”,在这场战役中“远程”兵器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蒙古军撤退过程中,他们走走停停,时不时就回首反射几箭,这让追击的欧洲军队狼狈不堪。

除了上述几点原因外,战术得当才是蒙古人赢得战争的最关键因素。战役初期,贝拉四世困守佩斯城,这让攻城的蒙古军大吃苦头,由于诱敌出营野战之法失去了作用,蒙古人开始为后勤保障担心起来。至此困境,“速不台出奇计,诱其军至漷宁河”,随后拔都佯败撤退,战役形势开始发生转变。

匈牙利人果然中计,贝拉四世渡过多瑙河率军追击。拔都调转回头,以重型火力遣兵夺桥,并掩护在下游结筏潜渡的速不台。最终,夺桥成功,迂回亦成功,匈牙利军在蒙古人的围攻下死伤惨重,贝拉四世被迫向外突围,却闯入拔都设置的陷阱。霎时,伏兵骤起,截杀匈军,使匈牙利军队全线崩溃,乌戈林战死,贝拉四世侥幸孤身逃脱。

赛约河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围歼战,此战过后,蒙古人控制了整个东欧,这为金帐汗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战情解码


蒙古以6万铁骑对抗欧洲10万骑士,堪称是世界史上极为精彩的一战,这场战争被称之为赛约河之战,公元1241年,在匈牙利赛约河附近,蒙古参战兵力为60000人,匈牙利参战兵力100000人,主要指挥官是蒙古的拔都、速不台,以及匈牙利的贝拉四世。

这场战役中蒙古统帅拔都与速不台先后采用诱敌深入、暗度陈仓之计,最终迂回到匈牙利军队后侧,以围三缺一的方式歼灭匈牙利军队70000人,国王贝拉四世脱逃,所以说匈军也并非只剩下千人。

兵分三路进攻匈牙利

公元1240年,蒙古兵力15万,留下3万兵力镇守南斡罗斯,其余12万分兵三路,北路3万兵力进攻外援波兰,南路率领3万人迂回前进,中路则以拔都、速不台率军6万直击匈牙利,直到1241年4月,主帅拔都、先锋速不台与其他二路军队在匈牙利佩斯城对面会合。

当时的国王贝拉四世认为有佩斯行宫等设施防护,以及宽阔的多瑙河足以抵挡蒙古人渡河,所以并未出城迎敌,反而是集结他的兵力,在佩斯城抵挡蒙古军的进攻,确实,蒙古军久攻不破,速不台无奈,用奇计。

速不台先是诱惑匈牙利军队到漷宁河,拔都假装败退,贝拉四世便出城迎战,蒙古军一直退到赛约河,贝拉四世追击蒙军,抵达赛约河河西驻扎,并让1000名士兵守桥,防止蒙古铁骑突袭。

同年4月中旬,蒙古将领拔都率军夺桥失败,当然这只是佯装进攻,真正的一支军队由速不台从河下游结筏潜渡,可谓是暗度陈仓,最终绕到匈军后侧,拔都又在正面进攻,夺取桥梁,次日,拔都和速不台会合,一同发动进攻,包围匈军。

之后拔都又故意放出一条逃生之路,匈军便向此路逃跑,而此时早已埋伏两侧的蒙古军队,加上后路追赶,匈军最终被蒙古以围三缺一的战略方式大部分歼灭,仅仅数日的时间,匈军最终只生下万人,损失惨重。

虽说蒙古军也有所损失,但是这一战确实打的精彩,随后蒙古军焚毁了佩斯城,整个匈牙利以及多瑙河畔都被蒙古统治,而匈牙利士兵也被冲散,四处逃窜,据说只有几千人被发现,而其他士兵去向也无从得知。

拔都雕塑

公元1243年,拔都在原有的术赤汗国基础上建立了金帐汗国,而匈牙利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失败的原因,大部分在于贝拉四世的调兵,他将所有兵力击中在一块,并没有分散。

贝拉四世太过相信自己,他在蒙军到来之前下令向各国催援军,认为蒙军就算攻破也没有这么快,况且当时的匈军气势高昂,认为蒙军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又有厚甲武装,先是犯了轻敌的大错。

之后又中了速不台的诱敌深入之计,要知道这是大忌,当年赵括就是中了白起此计被坑杀数十万人,匈军看见蒙军逃跑,又犯了穷寇莫追之大忌,加上蒙军的闪电战,自以为守住桥就可以的贝拉四世,最后却不知道敌人早已抵达自己的后方,岂有不败之理。


猫眼观史


以寡击众、以弱凌强,以少胜多这样的战例在军事史中并不少见,蒙古军以六万之众击溃匈牙利十万大军,且斩首七万以上,确实是一大军事胜利。笔者认为蒙古军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三点:其一、蒙古军正处在巅峰时代;其二、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实力弱小;其三、速不台使用了奇计,一奇谋可抵数万精兵!假使元末明初的蒙古军远征欧洲,那么必然失败而终;假使蒙古军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或者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入侵,那么失败也是注定的。

蒙古军崛起起于成吉思汗祖孙三代时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后,以十万之众击溃大金国百万雄师,又西征中亚强国花剌子模,且战而胜之!西征欧洲也是为了追杀花剌子模余部,不想遇到不堪一击的欧洲军队,于是蒙古军再次西征,打败了无数欧洲小国,建立了强大的金帐汗国!当时蒙古军兵锋正盛,他们兵精器利,尽管军队数量不多,但是战斗力十分强悍,正符合孙子说的兵贵在精不在多。蒙古军先后击败了金朝、宋朝、西夏、朝鲜、花剌子模等亚洲国家,然后才开始远征欧洲诸国!

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被欧洲史学家称为黑暗中世纪,当时的欧洲罗马帝国式微、教会盛行、小国林立且相互征伐不断,还有疾病横行,十字军东征等等。13世纪的欧洲经济凋敝、军事孱弱、思想保守,远远没有希腊时代的繁华,也没有罗马帝国时代的赫赫武功。希腊时代强大的波斯帝国以百万大军入侵欧洲,却被希腊各城邦联合起来击败了,更有亚力山大远征诸国,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罗马帝国时代,对于各入侵的蛮族,罗马军队都能战而胜之,且威震四海!欧洲中世纪各小国除了内部征战频繁外,还多次发起了十字军远征,远征多数以失败而终。

公元1241年4月,蒙古军第二次西征的一支蒙古军队与匈牙利军队相战于赛约河;蒙古军约六万骑兵,统帅是拔都,速不台;匈牙利则聚集了十万骑士,统帅是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赛约河之战前,蒙古军已以击灭了基辅罗斯大公国,另外还击灭了西里西亚国王亨利二世的三万波兰、日尔曼、条顿骑士团。可怜的亨利二世被蒙古军捕获,他拒不投降,被拔都下令斩首示众!击败亨利二世的骑士团已经让蒙古军掌握了打败欧洲军队的方法,知道了骑士团的缺点所在。

贝拉四世原本据城坚守,他坚守首都布达佩斯,不出城作战,给蒙古军沉重打击。后来速不台出奇计诱使匈牙利军出城作战,也就是假装败退,兵分两路伏击,其中一路假装渡河撤退,最后来了一个回马枪围攻匈军。匈牙利军在蒙古军围攻下伤亡惨重,匈军突围,拔都放西面一条路,匈军向西逃窜,蒙古军三面伏击,蒙古军以围三缺一的方式令匈牙利军在逃窜过程中一片大乱。在数日的追杀过程中,匈牙利被歼七万余人,贝拉四世单身脱逃。

根据《元史》的记载:速不台出奇计,诱其军至漷宁河。诸王军于上流,水浅,马可涉,中复有桥。下流水深,速不台欲结筏潜渡,绕出敌后。未渡,诸王先涉河与战。拔都军争桥,反为所乘,没甲士三十人,并亡其麾下将八哈秃。既渡,诸王以敌尚众,欲要速不台还,徐图之。速不台曰:"王欲归自归,我不至秃纳河马茶城,不还也。"及驰至马茶城,诸王亦至,遂攻拔之而还。史书中记载的漷宁河就是赛约河,诸王是指的拔都等蒙古王,马茶城是指布达佩斯城。


大秦铁鹰剑士


别再以讹传讹啦!1241年蒙古西征军虽在匈牙利、波兰取胜(这是2场相距千里的不同战斗),但战果根本没有网络写手们传扬得那么夸张。

还全歼10万欧洲骑士(重骑兵)呢,须知,当时要成为一名骑士必须贵族出身,而且得有钱置办昂贵的武器装备。在长期盛行募兵制的中世纪欧洲,能随时拉起2万至3万军队开赴前线已堪称强国(整个法兰西也就1万多骑士)。

十字军东征鼎盛时期,在全欧范围内才勉强凑够10万人马,其中真正的骑士至多3万人,剩下的都是奴仆、家丁、雇佣兵(多数为步兵)和随军商人。那么,蒙古铁骑大破欧洲联军的历史真相又是什么呢?

1236年春,蒙古汗国正式发起“长子西征”,由术赤长子拔都任主帅、名将速不台任副将,所辖部队分为4路人马,总数约15万(并非全部投入一线战斗,当时进入欧洲的蒙古军不到10万)。

1241年春,由察合台之子拜答儿指挥的右翼蒙古军为策应拔都主力部队的行动,率先向波兰发动进攻。有说法认为拜答儿所辖蒙古骑兵约2.5万,但据当时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记载,拜答儿所部进入波兰时只有1万人,在历经几次战斗后减员至约8000人,而这8000骑兵就是蒙古西征军投入与日耳曼-波兰联军展开莱格尼察大战的全部兵力。

再说日耳曼-波兰联军一方,他们果真像某些网文中所说的集结了7万至8万大军吗?当然不可能啦,据英国历史学家詹姆斯·钱伯斯(james chambers)考证,由西里西亚大公亨利二世指挥的这支联军最多2.5万人,其中大都为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他们既无战马也没有精良的武器和铠甲。

而据波兰历史学家Gerard Labuda研究表明,构成联军中坚力量的职业军人只有7000至8000人,那么这里面真正的圣殿骑士又有多少呢?说出来吓人一跳——不超过90人。战后圣殿骑士团大首领庞塞·德·奥蓬(Ponce d'Aubon)曾给当时的法王路易九世写信汇报战况,称其损失了3名骑士、2名仆人和500名男子。

需要说明的是,这500冤死鬼其实就是在骑士老爷的庄园里干活的农民,他们装备十分低劣(很多人操着农具上阵),也没受过多少军事训练,将之驱赶上阵不过是被迫尽封建义务,替骑士老爷们壮声威和充当“肉盾”。

至于所谓的“条顿骑士团参战”一事,更纯属该骑士团大佬、时任普鲁士方面指挥官的鲍勃·冯·奥斯特纳(Poppo von Osterna)为给自己“脸上贴金”捏造的谎言。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厄本(William Urban)长期研究波罗的海十字军东征和条顿骑士团,他在2003年出版的《条顿骑士团军事史》一书中披露,鲍勃·冯·奥斯特纳在莱格尼察之战后很多年才去世,并非如传闻所说此公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不治身亡。

还有个旁证就是当时圣殿骑士团大首领庞塞·德·奥蓬写给法王的信中,只字未提条顿骑士团参战一事,更没有讲“奥斯特纳壮烈牺牲”,而这样一位著名骑士、高级将领若果真战死,前者肯定是不敢瞒报的。

书归正文,莱格尼察之战蒙古军确实打的漂亮,诱敌深入、疑兵之计、侧翼包抄、各个击破等战术运用得极为纯熟,结果是日耳曼-波兰联军被基本上全歼,蒙古人为统计战果将阵亡敌人的右耳割下装满了9个麻袋,亨利二世头颅也被砍下游街示众。

再说匈牙利之战,据13世纪的波斯历史学者拉希德·丁(Rashid al-Din)撰写的编年史记载,当时在匈牙利境内的蒙古军约3万人,其中投入赛约河决战的有1.5万至2万骑兵。

那么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有多少人马,他麾下果真有10万欧洲骑士吗?显然不可能。当时贝拉四世的确发布了动员令,还向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诸侯求援,但问题在于外援并没有来多少,而贝拉四世治下的很多贵族因为讨厌他,甚至希望其垮台,所以也抗令不遵。

结果,贝拉四世能指挥的部队有1万多人(主力是步兵和弩兵,还有一些轻骑兵和重甲骑士),算上被蒙古人驱赶入境的钦察人(男女老少共计4万难民,能战者最多一半),七拼八凑了大概3万来人(最多近4万人,因为当时蒙古军斥候的报告称匈军是其2倍——蒙古人治军严酷,斥候肯定不敢胡说八道)。

可是由于匈牙利人误杀钦察首领,导致钦察人临阵倒戈,再加上蒙古军使用了威力巨大的投石机(发射石弹)以及欧洲人尚未见识过的火药武器(特别是爆炸性火箭),最终匈军崩溃,被蒙古军歼灭至少1万人(别嫌少,这可是当时匈牙利的主力部队)。

综上所述,蒙古军仅以4万骑兵投入2个相距甚远的不同战场,就先后取得歼敌不少于3.5万人的战果,应该讲确实很厉害,但前者并非天下无敌。别看蒙古铁骑横扫中东欧,然而其面对坚固设防的要塞和城市却往往一筹莫展,比如在蒙古人的铁蹄横扫匈牙利期间,维斯普雷姆、沃什瓦尔等17座城防严密的城市均幸免于难。

也正是汲取了第一次蒙古入侵的经验教训,匈牙利人不仅在战后加大防御工事建设(贝拉四世就亲自督建了近100座新城堡,其中66座为石头构造),还训练和雇佣了更多弩兵(弩被证明在守城战中对付蒙古骑兵很有优势)。

赛约河之战结束仅4年后,重建的匈牙利军队就主动进攻金帐汗国,击败一支蒙古军并夺取了今属摩尔多瓦的土地。而等到40多年后金帐汗国出动3万骑兵再次进攻匈牙利时,蒙古人更是几乎全军覆没,金帐汗兀剌不花仅率少数亲随和妻子逃回草原。至此,蒙古铁骑百战百胜的神话彻底被打破。


网言军事


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叫赛约河战役,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

按军事常识,进攻的一方想要取得胜利,必须要比防守方的兵多出对方的三倍以上。而以逸待劳的欧洲守军以10万之众迎击远道来攻的6万蒙古军队,竟然差点全军覆灭?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然,其实当时的欧洲联军根本没有传说中的十万之多。当时的欧洲,能够拿出一两万骑士的已经算是一流强国,而匈牙利显然不是这种级别的强国。虽然关于赛约河之战一直有人以讹传讹说是十万欧洲人被六万蒙古人打败,但实际上根据当时的记载,蒙古军队的人数大概在一到两万之间,欧洲联军大概在四五万人左右。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结论——蒙古人击败了两倍于他们的敌人。


话说1231年,蒙古消灭了金国。蒙古十五万大军在拔都主帅和速不台副帅的带领下一路高歌,在五年后先后把钦察诸国征服,在1239年又一鼓作气征服了斡罗斯国,并留下了三万部队镇守这个地方。

一年后,拔都带领的蒙古军分三路杀向中欧。其中一路三万军队北上攻陷了波兰,三万人蒙古军南下征服了巴尔干,主帅拔都的六万精兵则自中路兵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早就听闻蒙古铁骑非常了得,自然也不敢怠慢,赶忙纠集法国,捷克和普鲁士十万骑士组成多国部队于1241年在布达佩斯跟蒙古军队进行决战。

一开始,聪明的匈牙利国王仗着坚固的城墙和宽阔的壕沟,闭门不出,以逸待劳,企图等蒙古军粮草不济的时候,进行反击,一举将其歼灭。

果然,1241年4月10日,匈牙利的瞭望哨兵发现蒙古军收起帐篷丢弃盔甲,有撤退的迹象。赶忙向皇宫报告。国王赶到城门一看蒙古人果然败退了,就身先士卒率军倾巢而出,杀向“溃逃”的蒙古军队。

溃逃中的蒙古骑兵一边“逃跑”,一边有组织地将弓箭嗖嗖射向追来的骑士。一批又一批骑士应声倒下。 这些本来想追击敌人的欧洲骑士,遭到了猛烈的打击。不过虽然蒙古人射箭还击,但撤退的趋势没有改变,始终是蒙古人跑,匈牙利人追。

原来蒙古军队是有备撤退,部队退而不乱,有条不紊。因为以客伐主的蒙古主帅深知打持久战对自己不利,非常清楚后勤保障是自己的短板,只能打速决战,不然再强悍的军队也只能被对方吃掉。



等到天色渐黑,骑士团战马和战士都深裹沉重盔甲显得力不从心,追到赛约河时已经疲惫不堪。匈牙利国王便命令部队在赛约河边停下休息。

4月10日晚上,一路由拔都率领,用大炮轰击匈牙利人,抢夺桥梁。没见过火炮武器的匈牙利军队大惊失色,军心动摇。另一路由速不台率领,用木筏悄悄渡河,迂回到了匈牙利军队身后。匈牙利军队由于整夜都在与拔都争夺桥梁,并没有注意到偷渡过来的蒙古人。

第二天凌晨,蒙古主帅带三万蒙古兵向疲惫一整夜的匈牙利骑士兵团的兵营发动突袭。副帅速不台则率军三万从骑士军的背后偷袭,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

一贯以中规中矩决斗和习惯了正规阵型打仗的骑士军团,哪里经过蒙古军队不按照套路出牌的攻击,一下子就懵圈了,变成了无头苍蝇乱打乱撞。



蒙古人采用了“围三缺一”的战术,给匈牙利人留下了西面的口子,放他们逃跑。这在兵法上叫“围师必阙”,因为如果四面包围,绝望的敌人会做困兽之斗。可是放开一面之后,匈牙利军队争先恐后的向西逃,再也难以控制,很快就全军崩溃。兵败如山倒的匈牙利军队被蒙古人追杀数日,几乎全军覆没。匈牙利国王仅以身免,布达佩斯被蒙古人攻克后焚毁。

纵观这场战役,蒙古人赢得胜利有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是蒙古军队战术巧妙,懂得如何对待守城的敌人。有实战经验,训练有素。而且乘胜而来,士气高昂。 欧洲骑士却有点跟日本武士相似,没有经过团体协同作战的训练,缺乏实战经验,属于典型的乌合之众。

还有蒙古军队一路攻城拔寨,部队在攻坚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发明制造了许多欧洲人没有的攻城利器。这些,匈牙利人是不能与其相比的。以此看来,蒙古军以少胜多就不足为奇了。               


小约翰


欧洲骑士对战蒙古骑兵被打的落花流水,是为什么呢?



一,欧洲军队不了解蒙古军队特征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蒙古大军抵达欧洲时,欧洲人一看,这些骑着矮马的蒙古士兵根本就不像一只有战斗力的军队!有点狂妄自大,觉得蒙古军队不堪一击!他们如何也不相信这样的一只部队怎么有这么大的名气!而欧洲军队当时主要依靠的重装铠甲骑兵,等步兵冲乱对方阵地以后,重骑兵依靠冲击惯性的冲击力和坚厚的铠甲想大杀四方,灭了蒙古军队!如果真按这么打,那就没蒙古骑兵啥事了!可战争不会这样按他想法发展!



2,蒙古军队的惊人战斗力

蒙古的重型武器

当时蒙古人与金与南宋的战争中学会了抛石机,也就是“回回炮”还有火炮,强努机等重型武器制造并且加以改进!欧洲的重甲骑兵那会那见过这些武器啊!本来磨好了刀,列阵准备团灭蒙古军队,但一开战就被这些远距离的大杀器给吓到了!还没打接触战,就被杀的胆战心惊!完后占据有利地形守城吧!一样遭遇到回回炮攻城,打得也是落花流水!



蒙古的游骑兵战术

我们都知道蒙古主要就是靠着骑兵打天下!而当时欧洲军队,配发弓箭的主要是步兵!蒙古军队很聪明,你进我就退,你退我就进,你不动了我就绕着圈射你!简单说哈!欧洲军队不善于骑射,步兵虽然射箭但是移动太慢!蒙古军队就利用马的高机动性,来回射你!重骑兵不用说,被蒙古重型武器刚打的还没缓缓神,又被一阵乱射,射的找不到北!而如果你想利用轻骑兵包围追击,蒙古骑兵就边退边射!到最后射的没人敢追,撤退时又被蒙古骑兵游击追击射,那你说这仗打得多难受,有力用不出,哭晕在家里!并且蒙古骑兵当时喜欢用毒箭射,在箭头抹上了砒霜和其它毒药!中箭的欧洲军队士兵被射到了以后,也是鬼哭狼嚎,心惊胆战!一下子溃不成军,完全失去战斗力和精神!



蒙古的圆月弯刀

在这一点要说战斗力也没有领先太多,但是克制作用明显!欧洲军队装备的多是重剑!这种剑穿刺和杀伤力不小,但是由于重,就费力气并且不灵活!在偶尔近战中,如果重骑兵不能冲锋起来,那么非常吃亏!在火石电光中就被蒙古骑兵砍于马下!


总结

所以克敌之长,避己之短!发挥出自己的战斗特点优点,当然是打的欧洲骑兵狼狈不堪了!题外话,当时世界范围内没有军队能和蒙古军队匹敌主要就是不适应这种打法!也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题外话,当欧洲的红衣大炮更先进后,蒙古军队的这种优势就慢慢没有了!




九哥脱口秀


在讲述这个事情之前,先说明一点,成吉思汗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中国的皇帝,他是中国的入侵者,因为他当时入侵了中国的金国,建立的帝国也是蒙古帝国,一直到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大元吞并大宋后,蒙古帝国分裂,元朝这才成为中国王朝历史的一部分。


然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事实上,蒙古人征讨欧洲时的大汗,也不是成吉思汗,而是他的儿子窝阔台汗。题主所提到的这场战争,是从1241年3月18日一直持续到同年12月11日的蒙古入侵战争中,规模最大的绍约河之战和莱格尼察之战。

然后就是题主所说的十万欧洲骑士,当时欧洲顶破天也拉不出十万骑士啊,就是当时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法兰西王国,也就只有1万骑士。根据现在史学家的考核,波兰、日耳曼、条顿骑士团联军充其量只有3万人。而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的军队也没有十万之众。


当时贝拉四世依照风俗,派遣使者手持带血的宝剑,号召众附佣前来驰援,同时也向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求援,并联络库曼人参与抵抗蒙古人的战争。结果匈牙利的封建贵族与神圣罗马帝国方面对此反应冷淡,只有库蛮人派遣了4万人参战。加上贝拉四世本来的人马,一共也就5-6万人,而且以步兵为主。

而蒙古大军的实际参战人数在两次战斗中也不是6万人,对战波兰、日耳曼、条顿骑士团联军的是北路由海都和拜答儿指挥的三万人。在赛约河之战中,蒙古大军虽然三路人马集结,但是按照1/2倍于匈牙利军队的人数,实际出动的人马也就只有2-3万。


至于为什么能打赢,首先来说当时东欧的军队装备真的很差劲,而且军队中的大部分人员都是民夫,那种连盔甲都没得穿的小白战士。而蒙古大军轻重装备样样齐全,根据波兰方面的描述,蒙古大军发出的火箭是他们没见过的,所以大部分士兵以为蒙古大军会妖术,所谓纷纷溃逃,结果让海都给打的全军覆没。

再就是东欧联军的指挥官水平太差,赛约河之战,拔都先是诱敌深入,将敌人带到广阔的平原,随后轻重骑兵交替攻击,采用蒙古人擅长的帕提亚战术,从两翼击溃了联军主力,另外还有部分人马攻占了渡河的桥,截断了联军退却的后路,之后围三缺一,打的联军向西夺路而逃,最终除了倒戈的,基本是没活人了。


所以蒙古人的胜绩,不只是他们战斗力太强,还因为东欧人当时太垃圾了。


火器工坊


哪有什么10万骑士啊?当时的欧洲都够呛凑出来10万骑士啊!按当时欧洲人的配置,一个骑士陪一两个侍从,一两个军士,四五个动员兵……10万骑士那就是最起码五六十万大军啊!

这个问题问的可能是第二次蒙古西征时候的莱格尼察之战。

公元1241年,蒙古西征军已经深入多瑙河,进入波兰与匈牙利的境内。当时蒙古主力军队在拔都的率领下猛攻匈牙利地区,而北方的蒙古军20000人则由名将拜答尔统领,在波兰地区围攻西里西亚首府弗罗兹瓦夫。这时,波兰大公亨利二世集结了由“欧洲联军”组成的军队前来迎战。

显然,蒙古人也没有六万啊!

双方军队于1241年4月9日在莱格尼察对阵。亨利二世的“欧洲联军”根据现代历史学家估计,人数在8000-25000人,而且也不都是骑士,其中有大量训练和装备都很差的动员步兵。

还有博莱斯拉夫伯爵麾下的摩拉维亚人,以及一些“大波兰”中央地区的征召者,以及巴伐利亚矿工。亨利手中最训练有素的军队是来源于西里西亚公爵领地的雇佣兵,及一支小规模的来自法国的圣殿骑士团。这支圣殿骑士人数非常少,根据历史学家彼得.杰克逊指出大约是68-88名装备良好,训练有素的骑士。当然,这些骑士还有他们自己的侍从。另外,一支人数不明但应该数量也是极少的条顿骑士团传统认为上也加入了联军作战部队。

一种说法,战斗首先由西里西亚骑兵与蒙古军队的先锋骑兵交战,西里西亚骑兵很快被击退。“大波兰”部的骑兵及梅什科公爵的骑兵开始攻击蒙古先锋,而蒙古军队撤退了,但并非真正的败退,而是让“占据优势”的波兰骑兵继续追击从而与波兰的步兵隔开。这个时候,波兰骑兵出现了一些混乱,梅什科公爵的奥博莱骑兵突然撤出了战场,他的撤退迫使亨利二世将他最精锐的部队——他自己的骑士与圣殿骑士也投入战场。

虽然是假撤退,但蒙古诱敌的轻弓骑兵依然在波兰骑兵的侧面,同时还释放烟雾来掩饰蒙古骑兵的行动。在波兰骑士与本阵步兵脱离的时候,蒙古轻骑兵利用掩护两翼张开,迂回至波兰骑士的两侧,在奔驰中向波兰军队射出箭雨,而早已准备多时的蒙古重骑兵从正面平举长骑矛发动冲击。接下来的结局则是典型的蒙古骑兵歼灭战。蒙古重骑兵与轻骑兵首先消灭了分割的波兰骑兵,然后再对付崩溃的步兵。亨利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统帅亨利与博莱斯拉夫伯爵阵亡,亨利企图带着三名护卫逃出战场的时候被击倒并被斩首。胜利的蒙古人将他的头插在莱格尼察镇前。据说,蒙古人将死亡者的右耳朵割了下来,装载了9个口袋。

根据当时法国圣殿骑士大宗师向法国国王提交资料,圣殿骑士团损失了500人,当然这绝大多数都是随从人员,因为同时指出阵亡人员有3名骑士与两名“军士”及其他9名宗教团的战士。

其实关于此战的细节很模糊,自相矛盾的说法也多。

但总体上,是蒙古轻骑兵主动后撤,诱使基督教联军的骑兵主动追击,接着轻骑兵配合重骑兵迅速反击,将基督教联军的骑兵和步兵分割。由于当时基督教联军的步兵基本都是毫无训练的民兵和矿工,因此迅速被蒙古轻骑兵包围击溃。基督教联军的骑兵,之后则在蒙古重骑兵的和轻骑兵的包围打击下,迅速全军覆没。


冷兵器研究所


在欧洲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两条“上帝之鞭”。第一条就是公元5世纪时,横扫欧洲的匈人首领阿提拉;第二条就是公元13世纪时的蒙古首领成吉思汗。所谓的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之战,其实就是两条“上帝之鞭”后人的对决。

蒙古进攻匈牙利的这次大战,历史上叫做赛约河之战(也叫蒂萨河之战、潡宁河之战)。

蒙古三路大军进攻匈牙利

1240年,蒙古12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匈利亚。北路军以拜答儿为主帅,率察合台部三万大军,负责进攻匈牙利的外援波兰。南路以合丹为主帅,率窝阔台部3万军队,绕过喀尔巴阡山,迂回前进。中路以拔都为统帅,速不台为先锋,率6万大军直接越过喀尔巴阡山,直奔匈牙利都城布达佩斯。

1241年初,北路军攻下了波兰数城,并击败了西里西亚国王亨利二世所集结的3万波兰、日耳曼、条顿骑士组成的军团,在四月份与拔都会师于匈牙利。南路军在绕过了喀尔巴阡山之后,攻取了匈牙利数城后,同样在四月份与拔都会和。

很多人说这次大战是蒙古军队以少胜多,这明显有问题。出发前三路大军12万,会师之后,即使有战损,蒙古大军也应该在10万人上下。而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所聚集的兵力,差不多也是10万余人。这应该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

因为双方兵力相差不多,而匈牙利军坚守不出,蒙古大军以“速不台为先锋,与诸王拔都、吁里兀、昔班、哈丹五道分进”,进攻布达佩斯城未果。

蒙古军队诱敌出城

蒙古军队主动撤退,在赛约河东岸沼泽地扎营,即“速不台出奇计,诱其军至潡宁河”。

布达佩斯城内军民见蒙古军撤退,纷纷要求出战,而大主教乌古兰也不满贝拉四世的谨慎,要求主动出击。历史上很多求战、求胜心切,主动出击的战役,最终的结局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次也不例外。

在多方压力下,贝拉四世率领匈牙利大军进至赛约河西岸驻扎。贝拉四世遵循匈王阿提拉的传统,用辎重大车首尾相连,组成了一道环形防线。

蒙古军队结筏渡河,绕后攻击

蒙古诸王的大军驻扎在赛约河上游,河水较浅,可以直接骑马涉水渡河。中游有桥连通两岸,由拔都率主力夺桥。而下游水深,由速不台结筏悄悄渡河,“绕出敌后”。

战斗开始,诸王先从上游涉水渡河与匈牙利大军交战。拔都也率军夺桥,遭到匈牙利守军的反击,“没甲士三十人,并亡其麾下将八哈秃”。拔都和诸王都认为匈牙利军队势头正盛,应该暂时停止进攻。

速不台却坚决不肯撤退:“王欲归自归,我不至秃纳河马茶城,不还也。”速不台督促他的军队在下游渡河,绕到了匈牙利军队的侧后方袭击。匈牙利猝不及防,开始出现混乱。拔都趁势渡河,与诸王大军会合,包围了匈牙利军队。

蒙古军队围住三面,留出一条生路

话说困兽犹斗,当敌人知道了毫无退路之时,必然以命相搏,奋力抵抗。所以,蒙古大军围住了东、南、北三面,留出了通往布达佩斯城的西面给匈牙利军队逃走。

匈牙利军队果然中计,纷纷放弃抵抗,在一片混乱中向西撤退,彻底丧失了斗志。而蒙古大军趁势追击,在数日的追击中,击杀了匈牙利军将近七万余人。

蒙古大军追至布达佩斯城下,顺势拿下了佩斯城,贝拉四世只身逃亡。蒙古大军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也正是这一战,让蒙古大军在东中欧有了大本营,为拔都在2年后建立金帐汗国(钦察汗国)奠定了基础。

可惜了,如果忽必烈再厉害点,可以有效的控制其他的汗国,那么东方海中的四个小岛,还有东中欧、中西亚的大部分区域,现在可能都是中华之领土。


奕天读历史


提到蒙古骑兵读者眼中首先浮现的就是一支纵横亚欧大陆而鲜有败绩的骑兵的形象,就是这骑支兵,曾经在欧洲大陆创下6万骑兵成功击溃地方10万骑兵的战绩,也就是1241年发生的赛约河之战。关于这场战争的过程,前边的答主老师已经说的很具体,我来做一点点补充。

蒙古骑兵得以取胜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来自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的部队进行交锋,影响胜败的因素更是数不胜数。既然我们不能把蒙古骑兵的胜利归结到某一点原因上,笔者在这里就从蒙古骑兵的角度为大家列举几点蒙古骑兵在当时的优势,让读者对蒙古骑兵的实力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strong>

蒙古人,世代生活在大草原上,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在马背上出生,在马背上长大。他们的骑马打仗的技术可以说是与生俱来,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这个民族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组织最严密,训练最有素,纪律最严格的军队。这支军队南征北战,但数量却没有那么多,他们组织的最大的一只军队应该只有24万人,用来征服波斯。他们曾经几度以少胜多,用很少的部队取得了极大的战果。人数是他们致命的缺陷,但他的统治者却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弥补这个缺陷,努力提高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来避免出现大量的伤亡。

<strong>

首先来说蒙古骑兵的武器,在冷兵器时代提到能够吊打敌人的武器,首当其冲的一定是弓箭,恰恰蒙古骑兵在擅长骑马的同时还非常擅长骑射。有记载说蒙古人三四岁就开始练习射箭,这样的训练强度和时间是其他部队永远无法赶超的。蒙古人对弓箭这种能极大提升自己战斗力的武器也十分重视,为了在长途行军中保持箭矢的风力,蒙古骑兵通常会在箭袋旁边携带锉刀,随时保养箭矢,保持它的锋利。蒙古骑兵在当时居然还会使用不同的箭矢,在轻骑兵的箭袋中有两种不同的弓,一种小而尖利,比较轻,所以适合远攻。另一种比较重,箭头宽而大,适合近战。

而且蒙古骑兵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能不近身肉搏绝对不会给敌人这个机会,加上骑兵的机动性,敌人想要有效的杀伤蒙古骑兵,自身就要首先付出很大的代价。

再来说蒙古的重骑兵,重骑兵的主要武器是长枪,通常还配有一把弯刀或者狼牙棒。无论是长枪还是弯刀,都是非常适合骑兵使用的武器。接着来说蒙古骑兵的战术,首先是机动性,蒙古骑兵通常每人配备数匹战马,供骑兵随时换乘,用这样的方式使骑兵具有了长途机动的能力。

后勤方面的优势也是蒙古骑兵可以不断远征的原因之一,蒙古骑兵并没有专门的后期部队,每个人自带食物和装备,战马根本不带饲料,到了战场附近让战马自己觅食。即使在北方冰天雪地的地方,蒙古马也可以自己刨雪觅食。说蒙古骑兵的后续给养基本靠抢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即使在抢夺敌军给养的过程中蒙古骑兵也可以做的井然有序,通常会有一支骑兵在前方追杀敌军,丝毫不受战利品的影响,留给后续部队进行掠夺。

综上所述,蒙古军队强大的组织纪律加上优秀的训练,优良的装备组成了蒙古骑兵获胜的关键。同时蒙古人发明的适合蒙古骑兵的战术和精准的情报和指挥系统也是蒙古骑兵的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