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赤峰:紅旗劇場,多功能“影劇院”

下面繼續《光影赤峰》,今天我們來說一說紅旗劇場。

光影赤峰:紅旗劇場,多功能“影劇院”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紅旗劇場咱們從這張照片說起吧,看這個照片騎的多數都是自行車,年代就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它坐落的路段是在新華路和哈達街的交叉處,它一進門處是一個高臺階,從臺階上去之後進入劇場,它原來的名是叫影劇院,文革期間給它改名改的是叫紅旗劇場。建設時候呢,是在1958年開始,這個時候它的雛形剛建成。張老師,它除了演劇之外還有很多功能是吧?

赤峰市民俗專家 張松柏:它雖然名字叫影劇院,就是演電影演劇這樣一個場所,其實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是政府禮堂。就是昭烏達盟黨政機關在這開重要會議的一個重要場所。比如說這張照片,你看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昭烏達盟第1次代表大會順利召開,這是1983年,就是說當時昭烏達盟黨代會也要在這裡面開,其實它說穿了是一個綜合性的帶有政府禮堂以演京劇為主,放電影為輔這樣一個地方。這個劇院它一共容納八九百人這個樣子,它裡面是單層,它裡面功能非常齊全,進去這裡面有一個大廳,大廳它的兩側是衣帽間,就是說你來的重要客人穿的衣服比較多的時候,你要把這個衣服寄存在兩邊的這個衣帽間裡面,就是比較講究了。再一個它那個裡面演出的場所兩側還有休息廳,演出中間它要有一個15分鐘的休息,人們就可以離開座位到這個兩側的大廳裡面休息,所以它的整個功能非常完善。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咱們赤峰有一個劇團,原來熱河省的時候叫熱河省第二劇團,駐在頭道街小戲園子,影劇院建成之後,這個劇團就過來了,然後就成立了一個昭烏達盟京劇團,紅旗劇場呢也成了咱們昭烏達盟京劇團的一個演出場地了。

赤峰市民俗專家 張松柏:昭烏達盟京劇團在文革期間它就改名了,它不叫昭烏達盟京劇團,它叫昭烏達盟革命樣板戲學習班,它改了這麼一個名兒。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我印象最深唱樣板戲。

光影赤峰:紅旗劇場,多功能“影劇院”

赤峰市民俗專家 張松柏:就是說它這個劇團帝王將相那些老戲不演了,它就是把八個樣板戲的京劇部分學下來之後進行演出。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這不是宣傳海報,這不是整個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白毛女,沙家浜,海港,紅色娘子軍,這不都是都在那兒,那個時候要求各個單位各個學校都要到紅旗劇場來看這八個樣板戲,而且回到學校回到單位呢,還要學唱。這個樣板戲,當時已經成了一個主流聲音了。

赤峰市民俗學者 劉玉祥:咱們這個京劇團始終在內蒙古自治區吧,在京劇上還是首屈一指的,所以說在京劇表演上和人員素質上都是比較高的。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那個演員功夫不得了啊,沙家浜也好,智取威虎山那空翻連軸的做的非常漂亮,這都是過去那些老唱戲的老演員。

赤峰市民俗專家 張松柏:樣板戲深深的紮根在60歲以上的幾代人的記憶裡,它現在是揮之不去,你現在看到了公園到一些廣場啊。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仍然有一些拉著京胡唱著京劇的一些人。

赤峰市民俗專家 張松柏:(紅旗劇場)演京劇是盈利的,因為它賣票而且票很貴,但是演電影它是招待,不賣票的,是發票的,它這個性質跟其他的像立新電影院它們不同的一個性質。再一個呢,它這個劇場還兼一個什麼功能呢,就是在昭烏達盟體育場沒蓋的時候呢,它還兼主席臺。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群眾性集會它就成了主席臺了,這是到了後期這有這麼一張照片,紅旗劇場的字樣也沒有了,顯得就敗落了,蕭條下去了,好像這裡面也不放什麼電影了,這可能是最後期了。

赤峰市民俗學者 劉玉祥:就要拆扒了。

赤峰市民俗專家 張松柏:因為當時會議中心已經到昭烏達劇場了,等於就是把這個紅旗劇場很多的功能都轉移了,所以說當時的紅旗劇場以京劇為主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了。周邊都是新建築,唯獨這個紅旗劇場是老建築,當時市文化局就想把它拆了變成一個文化大廈,它最後呢是和建昌營合建的,給原來的紅旗劇場保留了一個地下室,只能演電影這樣一個地方。

赤峰市民俗學者 李曉輝:這就是最後,後來最終落成的紅旗大廈,是一個綜合性的商業大廈,也是文化廣場這麼一個地標性的建築,向東這一側的正臉兒上還有紅旗劇場這幾個字它仍然把這個名字保留下來了。

光影赤峰:紅旗劇場,多功能“影劇院”

記者:劉禹汐 周璇 袁鶴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