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教育」父母的一句誇獎抵得上十句的嘮叨和責罵

聰明的父母

從不做孩子人生的差評師

知乎上有個問題叫:童年的陰影會伴隨一生嗎?

其中一位匿名的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媽媽從小到大沒有誇過一句,有的只有無窮無盡的打擊、貶低。

你考了第二,她說你沒考第一。你考第一她說你英語沒考好,你都考好了她說你不幫家裡幹活不聽話,反正總要批評你一頓才行。

現在我問起來,她理直氣壯地說,我怕你驕傲……

至今我依然不敢高興,不敢有成就感。

莫名就會情緒低落、不高興、恐懼,即使知道我可以做好,依然恐懼。

感覺就像,你一高興就有人抽你一鞭子,再高興再抽,就再也不敢高興了。

來自媽媽的打擊,成為了這位網友一生難以癒合的傷口。

打擊式的教育,之所以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詬病,正是因為:

不分情況的打擊,只會讓孩子產生低自尊感和自卑感,並且這種陰影會伴隨一生,成為人生悲涼的底色。

成功如董卿,連續十三年主持春晚,成為大眾眼中最優秀的主持之一。

在一次採訪中,董卿談到父親童年對自己的苛刻,從不多講一句讚美之詞,依然歷歷在目,眼含淚光地說道:

“很多人想象不到,我會經常出現一些自卑的情緒。我要做的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覺得踏實。”

「德州教育」父母的一句誇獎抵得上十句的嘮叨和責罵


原來父親對她一貫進行打擊式教育,吝惜對她的誇獎,曾對著她說:“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所以,她事事變得要強,拿自己的“命”去拼,來證明自己的優秀。

功成名就之後,董卿心裡的那個自卑角落,是終生未愈的痛和無法彌補的空洞。

就像蘇珊·福沃在《原生家庭》一書中寫道: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

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紮在子女的心頭。

這樣的痛,窮盡一生都無法治癒。

如果董卿的父親能夠及時鼓勵她,那她的缺失感或許就能少一點。

另外,很多父母在抱怨孩子內向,不自信時,可能沒有想過:

父母的一句誇獎,抵得上十句的嘮叨和責罵。

童年時父母對孩子的認同與誇獎,成就孩子的幸福童年,奠定孩子豐盈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