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國務院新聞辦發佈《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全面介紹中國糧食安全現狀,系統宣示我國糧食安全政府立場和政策主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相比,我國在糧食安全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與1996年首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發佈時相比也有許多新的進展成效。立足新時代新起點,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認真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深刻認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生產的糧食,養活了近20%的人口,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當前,國際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繁重,保障糧食安全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要從世情國情糧情出發,準確把握“頭等大事”,增強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第一,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糧食安全是世界性的重大課題。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物質條件,糧食安全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關係人類永續發展和前途命運。聯合國糧農組織發佈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全球飢餓人數連續3年增長,2018年達到8.2億人。國際糧食貿易面臨著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干擾,不穩定因素增加。雖然近年來全球糧食供應總體寬鬆,但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實現全球2030年“零飢餓”可持續發展目標面臨嚴峻挑戰。

第二,回顧總結歷史發展的經驗,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計、強國之基。“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為國基、谷為民命”。自古以來,糧食就被看作“政之本務”,糧食儲備被認為是“天下之大命”。糧食安全保障有力,發展大局就有了堅實基礎,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就更有底氣。我們是人口大國,對糧食問題,要從戰略上看,看得深一點、遠一點。什麼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要居安思危,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

第三,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糧食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並稱為三大經濟安全。袁隆平院士說:“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這就是糧食的重要性。”一個國家只有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才有能力掌控和維護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當今世界風雲變幻,做到“手中有糧”,方可“心中不慌”,才能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

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國家糧食安全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引領推動了糧食安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是新時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是貫穿白皮書全篇的主題主線。要結合當前形勢,學深悟透、弄通做實,深入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糧食儘管連年豐收、儲備充足,但不能高枕無憂,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國糧食年總產量連上新臺階,連續多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人均佔有量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納入糧食產業經濟統計企業達到2.3萬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糧食市場供給充足、市場平穩,進入糧食安全形勢最好、保障能力最強的歷史時期。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糧食消費總量剛性增長,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壓力較大,我國糧食產需中長期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要增強憂患意識,準確把握“多”與“少”、“質”與“量”、生產與流通、當前與長遠、政府與市場、國內與國外“六對關係”,切實加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在資源約束趨緊背景下,保障好近14億人吃飯,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精準施策。就整體而言,堅持立足國內,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更多裝自己生產的糧食。從品種來看,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稻穀、小麥等口糧保住,切實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就質量而言,堅持數量質量並重,在保障數量供給的同時,更加註重糧食產品質量安全。就價格而言,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提高市場配置資源效率,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糧食供需動態平衡,著力保證糧食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作為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新時代實現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對此,白皮書從七個方面作了概括。主要是:在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方面,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升耕地質量,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保護和調動糧食種植積極性方面,保障種糧農民收益,完善生產經營方式。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在創新完善糧食市場體系方面,積極構建多元市場主體格局,健全完善糧食交易體系,穩步提升糧食市場服務水平。在健全完善國家宏觀調控方面,注重規劃引領,深化糧食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發揮糧食儲備重要作用。在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方面,加快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糧食精深加工轉化,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在全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方面,強化糧食生產科技支撐,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提升糧食儲運科技水平。在著力強化依法管理合規經營方面,完善糧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規,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深化糧食“放管服”改革。

切實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各級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會同有關方面,全力抓改革、促轉型,著重補短板、強監管,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

一是積極推動立法修規,加快實現糧食安全治理的法治化。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加快糧食安全保障立法進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糧食安全保障法》列入立法規劃一類項目,在立法宗旨上進一步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聚焦。要加快修訂出臺《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組織起草《糧食儲備管理條例》;同時,支持各地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建立健全糧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規體系,為依法管糧提供強力支撐。

二是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要以服務宏觀調控、調節穩定市場、應對突發事件和提升國家安全能力為目標,科學確定糧食儲備功能和規模,改革完善糧食儲備管理體制,健全糧食儲備運行機制,確保糧食庫存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

三是紮實開展糧食庫存大清查,創新強化糧食執法監管督查。認真紮實開展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完善長效機制,堅決堵塞漏洞。

四是認真實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和中央事權糧食政策執行情況考核。“兩項考核”互為補充,共同構成責任考核體系,在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指揮棒”作用。

五是推動糧食流通現代化,做好市場和流通的文章。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並重,鞏固放大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成效,改革完善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

六是強化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構建糧食安全“產購儲加銷”體系。強化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機制,完善糧食產銷合作機制,健全糧食安全決策諮詢機制;創新完善全鏈條糧食調控;著力推動軍民融合軍糧供應、糧食應急保障、糧食物流現代化建設。

七是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強國。要聚焦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糧食產業強國“一個目標”,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堅持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建設優質糧食工程、示範市縣、特色園區、骨幹企業“四大載體”,實施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推動全國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來源:《人民日報》(2019年10月16日 10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