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問題,把心放到肚子裡|澎湃社論

吃飯問題,把心放到肚子裡|澎湃社論

評論君說

國家有責任也有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在“吃飯”問題上,中國人大可把心放到肚子裡。

吃饭问题,把心放到肚子里|澎湃社论

3月3日,工作人員在中央儲備糧松原直屬庫有限公司內整理收購的糧食。新華社 圖

最近,你是否聽到糧油要漲價的傳聞?是否有人勸你囤些米麵、食用油?

如果你正為此不安和猶豫,那麼請接收這顆“定心丸”:面對新情況新形勢,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有條件、有能力應對風險挑戰,解決好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這是昨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的表態。

這裡所說的“新情況”“新形勢”,主要是指全球範圍內的糧食安全問題,較平時增加了不確定性。受疫情在全球擴散蔓延的影響,以及部分國家遭受自然災害,目前已有多國宣佈收緊糧食出口,國際大米價格近期出現上漲勢頭。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確實更為突顯,國內出現一些因“糧袋子”引發的情緒波動,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民以食為天”,糧食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流通順暢,始終是老百姓關心的重要話題。但糧食不僅是家家戶戶的小事,也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確保糧食安全,讓國民吃得飽、吃得好、吃得便宜和方便,是國家的責任和義務,無論何時都不容懈怠。

對普通民眾來說,為“吃飯”問題產生恐慌,甚至搶囤米麵油,實屬過度反應,大可不必。

一方面,我國糧食自給率高、儲備充足、對進口依賴度低。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六連豐”,糧食產量連續5年達到1.3萬億斤以上,稻穀、小麥兩大口糧品種連續多年產大於需。糧食總庫存處於歷史高位。2019年,大米和小麥進口量僅佔當年產量的1.8%和2.3%。換言之,即便國際市場糧食供應在短期內出現起伏,國內口糧供應也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事實上,哪怕是在疫情防控最吃勁時,由於糧食儲備充足和物流體系高效,湖北和武漢等重點地區的糧油米麵供應,也得到了充分保障。現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糧油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夏糧收穫季越來越近,糧食供應和配送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小,更沒必要擔心。

另一方面,誠如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警告,相比於供應,目前最需要防範的是非理性的恐慌心理。如恐慌性的囤積糧食,可能會推高糧食通脹。中國作為世界糧食產量和消費大國,民眾保持理性,也是給世界糧食安全做“加法”。

當然,以理性和能力為基石的信心才是可靠的。面對全球“黑天鵝”事件的大環境,未雨綢繆升級和完善國內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很有必要。像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加強糧食市場和物流體系建設等,都應加速落實。這也是保供穩價,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無虞的一次契機。

糧食穩則天下安。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繼續鞏固中國糧食安全,也有利於維護全球糧食市場供應穩定。國家有責任也有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在“吃飯”問題上,中國人大可把心放到肚子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