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舍兴,一个武林豪杰辈出的地方

现在的文安县新镇镇西南方向6华里处,有一个村子叫北舍兴。这个村子明初立庄,原属保定县(今新镇),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文新县,1949年初划归文安县。该村地势平坦,历史上交通发达,河流环绕,大清河从西南到东北临村而过,赵王河没改道时就在村西南,是重要的水陆码头,商贾云集,车船奔走,人们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在乱世风云中,为了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当地儿女更加彰显豪迈情怀,涌现出一大批武林人物。

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武进士王国安。王国安生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兄弟二人,其兄王国平。兄弟二人自幼习武,王国安拜在雄县开口“飞毛腿”董师父门下,习练阴阳八盘掌,后又拜师学习少林拳、弹腿、五步十三枪等,练的一身过硬本领,可以说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无所不精。他与雄县洪城的谢二黑是师兄弟。谢二黑也叫謝虎,就是评书说的《黄天霸鄚州拿谢虎》中的谢虎。他武功高强,可以窜房越脊,是有名的飞贼,人送绰号“飞毛腿”。

清光绪年间,王国安考中武进士。此人身材魁梧,力大无穷,人送绰号“大力王”,其事迹载入民国时期冯成锐所著《新镇县志史料》。后退职闲赋在家,人们常见他到村前观音寺举起几百斤的石狻,能饶寺一周。

大力王与雄县史各庄(今属文安)的武举人张某是好朋友,每天步行到他家去玩,深夜方回,往返十数里,一年到头,风雨无阻。这一天,张某在家设宴待客,王进士年龄最大坐了首席。当酒喝到一定程度,张某向大家介绍了王的神力,大家要求其显显身手,王推辞不过,右手一捊长须说道:“老夫今年八十有三,手迟腿硬,刀枪剑戟耍不好了,我举下石头吧!”

大家鼓掌欢迎。只见王进士一声:“现丑啦!”大庭前有三个大石锁,大的约400斤重,小的也有百斤以上。王进士揎袖下席趋步走到大石锁前,两手抠住石头,说声:“起!”于是抱了个平身。然后左顾右盼,呆了好大一会儿,只见他大气不喘,然后望着一个小石锁对张举人说:“烦劳老弟将这个小石锁搬起来放在我手中的石锁之上。”张面有难色,但又怕被其他客人耻笑,于是使尽全身之力搬起小石锁放在其上。这时,只见石锁已高过王的头顶。王又说:“左边还有一个小的,麻烦老弟搬起来再给我放上边。”张举人和众人大惊,齐声说:“快算了吧,老先生真乃神人也,我们大伙心服口服啦!”在大家一致要求下,王进士把石锁慢慢放地下,只见他面不变色心不跳,谈笑自如。然后人们一看他穿的吉莫靴,裂了好几个大口子,大伙相视一笑。

王进士一生清贫,无儿无女。唯独钟募技击名手,广设传习所,以求普及。

北舍兴,一个武林豪杰辈出的地方

“天下兴忙,匹夫有责。”乱世之中,一群布衣武者登高一呼,从者云集。这里首推武术大家王子翙。

王子翙(1872一1935),名凤龄,形意大师李存义入室弟子,《近今北方健者传》一书有传。少年时期的王子翙天资聪慧,不爱读书却爱舞枪弄棒,对武术极具天分,后来村里组织少林会,从雄县大龙华村请来了一位姓李的少林拳师傅,王子翙就跟着一起习练少林拳,很快在家乡一带小有名气,尤其是他的龙行双刀深受大家喜爱,经常到各村表演。

清光绪二十八年,一次意外的纠纷改变了王子翙的一生。前面说过,北舍兴村坐落在大清河畔,当时的大清河西接白洋淀,东连海河入天津,是保定、鄚州等地通往天津的水路要道,号称“津保航线”,商船往来,十分繁华。少年时的王子翙就生活在大清河边,以打鱼为生。

当时形意大师李存义在保定、鄚州一带开镖局,保定的叫万通,鄚州的叫义友。镖船经常往来于天津、保定之间,押镖的师傅是号称“定兴三李”之一的李子扬,号“白龙江”。一次,镖船经过北舍兴时,不小心碰坏了王子翙的渔网,双方发生了争执。王子翙仗着年轻气盛,又有一身好武艺,根本没把船上的人放在眼下。双方动起手来,结果不下三个回合,却不是人家的对手。一气之下跑回家取双刀,欲与镖师拚命,又被人打落在地。押镖的师傅李子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十分爱惜王子翙其才,拦住双方的打斗,劝王子翙出外闯一闯,和自己一同去镖局谋生。于是王子翙征得家人同意,随镖船入镖局,拜在李存义门下为入室弟子。成为镖局的武师,往来于万通、义友之间。

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时的王子翙眼界大开。由于他本身有很深的少林功底,学起形意拳来得心应手,能深得形意深义,尤其擅长四门龙形双刀、虎头钩、盘龙枪、安身炮、龙形掌、八字功,很快在众多师兄弟中脱颖而出,“与李彬堂、定兴三李相伯仲”(楊明漪语)。王子翙对拳械的理悟异于常人,孙禄堂先生说他“殆具宿慧”“耳入心通”。杨明漪先生说:“子翙之拳械,殆若天授,经其目,无不挹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为己有。”

王子翙其师兄弟中,大都学有所成,成为一代武术大师。如郝恩光,清宣统间,充当某武术社主任教员,后东渡日本传授中华武术,名扬东瀛。张荫梧,1918年任太原国民师范军事教官,1928年任河北省国术馆副馆长,后充任河北省民团总司令,一生倡导尚武精神。近代武术家、艺术家,剑胆琴心的阎道生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北舍兴,一个武林豪杰辈出的地方

入李存义门下后,王子翙除刻苦学艺外,也参加镖局的一些活动,除为万通、义友押镖外,还曾到雄县张青口富人家护院。1912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李存义任教务长,王子翙随师入武士会,协助李存义襄理理事会会务并教授学员。1917年李星阶接任武士会会长,王子翙继续协助管理会务,并与阎子阳、杨明漪、韩怡庵、黄健亭等人成为中华武士会骨干。

天津中华武士会在河北公园创立后,学习武术的人络绎不绝,当时任天津督军的曹锟好武尚侠,他的住宅离武士会不远,他和武士会常来常往,常往武士会视事,聘请人员,王子翙曾被派往曹府任护院教习,长达七个月之久。

1918年9月14日,北京召开万国赛武大会,俄国大力士康泰尔设擂比武。李存义为维护国术和民族尊严,率王子翙等门人数十前往。会上,因恪于警厅、步军统领之禁未得交手,后改比武为演武,王子翔上台演练了形意龙形双刀,他的精彩表演,鼓掌之声,相继不断,中华武士会的神功绝技慑取了俄力士。

在武士会期间,王子翙传授武艺于众人,弟子众多,在天津有很多人都跟他学过拳械,很多人后来在军界任职,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刘锡均任军务厅长,由于会武术,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据文安县武师张宗华介绍,他的师爷原天津第49国术社教员王克昌就曾学艺于王子翙。王子翙在教授会员的同时,也接受外聘教拳。1916年,朱家宝,字经田,仼直隶省省长,聘请王子翙教授自己的两个儿子拳术,自己也从学于王子翙。北舍兴村曾保留一张王子翙教授朱家两公子的剑照,可惜在“文革”中烧毁。关于这件事,村中还有一句口头语“好活赶不上好行市”,这话出自形意拳大师尚云祥之口。说的是当时朱家宝到武士会挑选教师,候选人中有王子翙和尚云祥,但尚云祥身材矮小,形象不太好,所以朱家宝就选中了王子翙,尚云祥就开玩笑说了这语话。

北舍兴,一个武林豪杰辈出的地方

中华武士会后期,王子翙返回家乡。先在现文安县苏桥镇下武各庄村授徒,传孙永田、李荣西等人。孙永田在天津又受孙禄堂指点,后去大连教拳。一段时间后,王子翙回北舍兴村,在本村传拳艺直至去世。主要传人有宁永利、宁保善、朱德甫、阎忠旗、宁德善、王宗瑞、王宗瑞、宁保真、宁保民、宁保忠、程文发、程长德,还有其子王宗琦、王化南等人。弟子宁保善后去鹤岗教拳。形意拳由此在北舍兴村传播开来。

王子翙为家中独子,他生有三子,既王宗辉(化南)、王宗椅、王宗哲,三子均会形意拳。他有一个叔伯兄弟叫王鹤苓,没上过一天学,但能说会道,在村里管事,十里八方人们有了难事都找他调解,是当地有名望的绅士,人送绰号“王先生”。他与孙连仲是盟兄弟,直隶战争中,开始选在了新镇一带,为了保一方平安,化干戈为玉帛,他凭三寸不烂之舌,亲自到孙连仲部,说服了孙司令,避免了一场流血战争,当地百姓皆大欢喜。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叫王宗顺,在家练形意拳,二子王宗尧在国民革命军中服役。王宗顺的两个儿子百苍、百鳌也都会武功。王鹤苓有一个女儿嫁在现高头管区东羊町村柴家,得病去世的早,外甥十多岁就在姥姥家放羊居住。提起他的外甥后来可是大名鼎鼎,那就是被人们称为冀中军区独立十二支队司令的柴恩波。当然,柴恩波在抗战初期叛变投敌成了大汉奸,这是后话。

北舍兴,一个武林豪杰辈出的地方

柴恩波幼年家境贫寒,寄养在姥姥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吃尽了“富欺贫,强凌弱”的苦头。为了防身之计,王鹤苓支持外甥习武。十一二岁时,经人介绍,拜当地通背拳大师鲁兰亭为师,柴恩波生来聪明,师傅的一招一式,一学就会,一点就通。由于他刻苦用功,武功长进很快。他好打抱不平,总是助弱抗强。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特别善使双刀,枝艺精湛,人称“飞刀柴”。他年少参军,在旧军队中,担任过武术教练。一年与德国人比武,力战三人,荣获过大赛冠军,曹锟亲赠宝刀一把。

抗战初期,以柴思波、王化南为首,新镇成立了保卫团,参加抗日,打了几个漂亮仗。北舍兴村由于会武术的多,不少人参加了队伍。1938年春,打了大清河中的日军包运船。战斗中打死打伤日军十二人,我方阵亡五人。北舍兴村的吴友贞、宁可义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二人成为革命烈士。

形意拳在北舍兴的传播,使得北舍兴村成了远近知名的拳窝子,几乎人人都会比划两下。1942年,王化南在本村组建华南中学,又邀请原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高振东、李子扬之子李春芳、形意高手秦向臣来北舍兴教拳,使得北舍兴村的形意拳更加兴盛。王子翙从武士会回来时,曾带回很多武士会印刷的拳谱和珍贵的照片,这些宝贵的资料后来大多在“文革”浩劫中烧毁了,为我们研究那段历史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北舍兴,一个武林豪杰辈出的地方

王子翙弟子中最小的是阎忠旗,他后来又得师兄高振东指点,拳法兼具两家之长,在本村和保定传人众多。20世纪50年代后,任保定武术协会委员、常委和辅导站站长,经常受聘到河北大学、河北师专等校授课,弟子有数千名之多,被国家评为武术优秀辅导员。

阎忠旗的传人有保定王玉生、周恩平、王光明、吕鸣捷和本村宁小乐、宁志义等人,形意拳就这样在文安北舍兴村扎了根,至今兴盛不衰。

北舍兴形意拳在原来基础上,将孙禄堂的形意拳学、高振东的武当拳法和“定兴三李”传人李春芳的独特拳术融为一体,不断改革创新,更加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有独特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融汇其精微奥妙,将形意拳的内容进一步充实,拳法更加舒展大方,刚劲有力,架势工整,技击明显,逐步演化为具备地方特色的北舍兴形意拳。

北舍兴,一个武林豪杰辈出的地方

目前,为使这一拳种发扬光大,形意拳在当地风生水起,习练者众多,已传至第七代,主要传人有张海滨、王向东、李军祥、高军华、杨井伟、赵阳阳、宁大兵、赵松子等。他们成立了北舍兴形意拳协会,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武术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形意拳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北舍兴,一个武林豪杰辈出的地方

作者简介:冯秉顼,学者、作家,1952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出版专著27部,300多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发表于全国各级报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