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是真心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吗?

豫有得


光绪皇帝原名叫爱新觉罗·载湉,是慈禧扶植起来的一个傀儡皇帝,一生无权而想夺权;但最终没有成功。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的最大心愿必然是掌握至高权力——皇权,而且不会跟任何人分享这种权利。所以光绪皇帝并不会真正的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他只是想通过戊戌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手段来达到他真正掌握皇权的目的。

要想真正的了解光绪皇帝是不是真心的要实行君主立宪制,那就要首先了解什么是君主立宪制,更要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就是对皇帝的权利进行法律上的限制。那么谁想限制皇帝的权利?是农民,是市民,是资产阶级,但绝对不会是皇帝本人。因为实行君主立宪制以后,受损害最大的就是皇帝。正常的皇帝会这么做吗?不会。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皇帝不会同意任何对自己权利限制的措施。光绪皇帝会同意对自己的权利进行限制吗?当然不会!最早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是英国,这种制度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而中国实行的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本质是与民主制度相敌对的专制制度,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由此可知,作为统治的基础就是地主阶级的地主阶级总代表的光绪皇帝是不可能实行一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封建皇帝与君主立宪制有本质上的冲突!

是否实行君主立宪制靠的是资产阶级力量对地主阶级力量的压倒性优势,而不是皇帝个人觉悟的高低。

实施君主立宪制最早的国家是英国,在资产阶级的迫使下英国国王不得已接受了君主立宪制。在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对以国王为首的旧贵族进行了打击,极大的削弱了旧贵族的力量;鉴于这种情况,英国国王才在1689年接受了《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利于是受到了法律上的限制。也就是说,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经过了长期斗争的结果,是资产阶级力量超过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力量的结果,而不是英国国王的觉悟高。在资产阶级力量没有超过地主阶级力量之前,作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的光绪皇帝是不会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地主阶级是光绪皇帝统治的根基;忘记皇帝会不会自毁权力的基础?绝无可能!一个通过旧式的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传统封建君主是没有通过权力和地位的自我牺牲来推动社会发展的至高觉悟的!王朝的更迭和权力的更替只会随着阶级力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不会随着人的觉悟的变化而变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是否实行君主立宪制取决于中国的主导性的经济是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如果中国的主导性的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那么中国很大程度上会建立君主立宪制;如果中国主导性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经济,那么中国就不会建立君主立宪制。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那么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必然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资本主义经济为主导的国家才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875年到1908年是光绪皇帝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的确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阶段。为了完成这种转型,以李鸿章为首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开始从科技和经济方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但毕竟时间还短,并没有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潮流。虽然要运动的过程中建立了以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近代机器大工业,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洋务运动的过程中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出现了以张謇的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族工业,但在整个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或者说,先进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并没有超过落后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实际上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落后的农业国家,自然经济的主导性地位就决定了中国必然会继续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光绪皇帝就算想改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也做不到。任何国家建立自己的政治制度都必须要正确认识自己国家的经济基础,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必须符合各自的国情,任何国家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要相适应。

中国不具备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条件,那么光绪皇帝为什么还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导的戊戌变法呢?当然是为了权力!

光绪皇帝不是圣人,不会无缘无故的做一些高尚的事情;光绪皇帝虽然接受了一些西风近代思想的影响,但却也不会主动的去消灭君主专制制度——因为他自己就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代表,一个人怎么能消灭自己?!光绪皇帝从三岁成为皇帝那一刻起就没有实权,甚至成年以后也还是没有实权。这种情况对于皇帝来说是不可忍受的,现实状况逼迫光绪皇帝采用各种手段来夺回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利;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就是光绪皇帝夺权的一种手段。从戊戌变法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康有为和光绪皇帝的心思不在于变更国家制度,而在于削弱慈禧太后的权力基础——这从康有为对付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大臣李鸿章就可以看出来。甲午中日战争是光绪皇帝夺权的一次尝试,结果失败了;戊戌变法是光绪皇帝夺权的又一次冒险,还是失败了。当时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力量超过了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所以光绪皇帝无论是依靠地主阶级洋派夺权,还是依靠资产阶级夺权都是无法成功的。光绪皇帝支持变法的目的是夺回权力,而变法的方向是建立君主立宪制,这表明光绪皇帝支持戊戌变法的目的完全与变法的方向相悖,所以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光绪皇帝并不是真正的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不能建立先进的君主立宪制的清朝是必然要灭亡的——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目的与方向一致。

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了本质就不会受到迷惑;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目的,认清了目的就不会走错方向;我们要永远记住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真理,记住了这个真理我们就会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生产关系,就会让自己永远的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潮流。


历史纬度


简明回答:真心的

1,教育使然,光绪帝的帝师中已有欧洲人士,给光绪帝传了英王改革万世相传、法王专政被绞杀的事情,这对于熟知历代中古帝王无不想万世相传而没有一个做到的光绪帝来说,英国宪制改革将是保持已经风雨飘摇的帝室的唯一可借鉴经验。

2,形式使然,光绪所处时代帝国已经内忧外患:

2.1 国内政治已经两派化,更有各种立宪政治团体活动制造流血事件,立宪是弥合国内政治的必然选项;

2.2 汉族地主势力已经大大超过满族势力,且满族势力需要仰仗汉族势力,如不抑制满族政治权利释放给汉族,国家必然分裂(东南互保就是前奏),而抑制满族势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削弱皇权,去实惠予汉族而保虚荣给已经脑满肠肥的满族,大家各有所得,且能保证帝室不灭;

2.3 国外屡屡受挫于列强,自己又无自力更生的方式方法,师夷长技就是最好的选择,东学日本西学英国,立宪不仅真心实意而且迫不及待。


GPWatcher


一个人的思想,只有通过他具体的言行来判断。光绪是否“真心”实行“君主立宪”,请往下看一一

变法维新的背景是,光绪三十三年(1897),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州被杀;德国以此为由占据胶州湾地区。沙俄以帮助清廷为名,乘机进入旅顺港,上岸后,将辽东半岛和东三省划为势力范围,英国不甘落后,侵占威海卫和香港新界地区,法国占领广州作为租界的同时,眼睛余光扫向两广。

大清帝国倾刻之间将被西方列强肢解、鲸吞,顿成分崩离析之势,亡国不再是一个传说!

中国社会各阶层痛心疾首,已经亲政的光绪面对危局,痛斥国内保守派官僚:“会能保国,岂不大善”。慈禧稳坐钓鱼台,甚至对一些措施颇为赞赏。

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8日,康有为拟定《请明定国是疏》,请求光绪帝变法。

三天后即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巜明定国是诏》,变法程序启动。


巜明定国是诏》中的政治改革诏令有七十多件,没有政治体制改革即“君主立宪制”的条款。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无非是精简机构、裁减冗官冗职等。其余涉及工商立国,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废除八旗子弟优待,自谋生路。

文化废除科举,鼓励私人办学等等。

军事上全面废除陈旧的军事训练方法,改用西洋先进训练⋯



这种改良的东西虽然仅仅停留在纸上,但是,光绪帝和改良派也空欢喜了一百天。

由于光绪帝的缺乏经验,改良遇到国内地方大员的软推硬顶。关键时刻的光绪帝进退失据,把阻力完全归咎于慈禧,斗争矛头遗憾的指向慈禧。

而手下的维新派人士头脑发热,错误的把“兵谏”慈禧太后的力量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官场经历十分复杂的袁世凯无法承受这天大的重责,向荣祿告密。

以后的事情余不再叙,与本文无关。


良人执戟2


因为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没有作为空间,他是否真心实行君主立宪不得而知,我们在此只能根据历史环境进行假设和揣测。我认为光绪变法图强是发自内心的,实行君主立宪却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君主立宪,与其说是妥协的产物,不如说是斗争的产物。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力推君主立宪,因为资产阶级自己实力有限,封建统治阶级比较强大顽固,资产阶级想通过最小的代价对封建政权进行改良,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作为光绪皇帝也同样是如此,实力有限,难有作为。而反对势力却相对十分强大,封建统治阶段中的顽固派、地方反抗势力、外国列强,已经形成多方角力的态势和局面。封建统治阶级中的维新派和顽固派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意图维护封建统治地位。当时各种矛盾和对立日趋合流,猛烈冲击着出在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也就是说光绪皇帝所面对的现实,不足以支撑君主立宪制的存在。这是一种不对称的态势,所以我认为,光绪皇帝只能想怎么样奋起图强,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而不是寻求妥协立宪。没有妥协的余地,没有支撑君主立宪的强大势力存在。我认为后来孙中山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此类似,那就是资产阶级不够强大。另外,中国封建统治的朝代更替不足为奇,推翻旧的政权改朝换代建立新的政权更为人们所乐见,为什么要保留一个这样的世袭王朝呢。所以君主立宪在中国没有土壤,光绪皇帝也不会真心想搞君主立宪。


湖湾之声


光绪皇帝是真心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吗?

不是要真心实行君主立宪,变法纲领里没有表现出这些内容,其中的政治改革只有很少的无关痛痒的,主要是开放言路,精简机构。

首先,要理解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是指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说白了就是皇帝老儿你要交权,天下不是你一家的了,是所有人的,更是那些资产阶级新贵的。这是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想想对中国封建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家天下思想,这怎么可能交权!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国家元首是一位君主(皇帝、国王、大公等等)比如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皇,她就是国家名义上的元首,实权在总理那,著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就是。

戊戌变法时间: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而在7月30日,光绪帝密嘱维新派妥筹善推进变法。在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光绪帝感到变法麻烦很多,阻碍重重,你看变法变得自己的皇帝位置就保不住了。光绪皇帝还曾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亲密交谈。这个伊藤博文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啊,万世仇人不共戴天啊。慈禧太后垂帘旁听,对此极为不满,难道要把祖宗江山交给外人治理?

最终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还是失败了,清亡是大势所趋,实行君主立宪制也不见得能保住。


黄袍加身使不得啊


从光绪皇帝在主政期间的种种行为来看,光绪皇帝应该是真心要进行国家改革的,但是从戊戌变法的内容里来看,戊戌变法中并没有提及君主立宪的改革,因此光绪皇帝可能对于君主立宪的实行是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的。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完败,丧权辱国,光绪皇帝痛定思痛,决心求变图强。紧接着光绪皇帝开始重用维新派党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戊戌变法正式开始,从实录记载中可看到当时的光绪皇帝工作是日夜不息,政令不止,因此大致可以看出光绪皇帝革旧图新的真心和决心。

当时仔细研究戊戌变法中内容开看,涉及到的有文教、经济、军事、社会、政治多多方面,但在政治中只有四大类,分别是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和开“懋勤殿”四项,却不见重要的君主立宪改革。

光绪当时是如何想的,我们如今不得而知,当时根据当时情况来分析,光绪不会不知道日本之强大,根本在于制度的强大,立宪国强于专制国就是在当时也是不争的事实,现代有学者分析,戊戌变法中没有提及君主立宪改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光绪对保守派的妥协,而不是真心不愿制度改革,从结局来看,光绪皇帝就是没有提及制度改革,光是其他的改革项目就很难推行,导致后期变法的完全失败。


我个人分析,光绪对于君主立宪制度也是犹豫,我个人很难相信,作为一个皇帝,能一点私心都没有吗?清朝皇帝普遍受到的教育首先是要对祖宗社稷负责,长期在封建制度的教育下,就是光绪对于权力下放到内阁恐怕不仅仅是担心慈禧保守派的对抗,估计他自己多少也有对抗,也正是如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宣传变法时,为了争取光绪的支持,最终也并未提及到实行君主立宪的实施。


曹小翔xixi


光绪帝是不是真心不重要,毕竟作为大清皇帝的他也没有决定权。那么决定权在谁的手上呢?当然是慈禧手上了

光绪和慈禧的关系有些复杂,从血缘上来说,光绪是咸丰帝奕譞的儿子,却也是慈禧妹妹的儿子,光绪对于慈禧既是外甥,也是侄子,后来还是义子。此外,慈禧在光绪成年后架空了其作为皇帝的权力,还对其爱妃下死受,所以二者虽然算是最亲的人,却也是最恨对方的人

言归正传,不考虑慈禧的态度,光绪皇帝是真心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吗?

答案应该是的,因为和慈禧不同意,光绪皇帝年轻而思想开放,对新事物有很大的接受力,再说在当时的那个时候,变法对于国家来说是唯一的强大可能性,对于光绪帝本人来说,变法更是他重慈禧手里夺取权力的唯一可能性,所以不管对公还是对私,光绪一定会支持变法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光绪皇帝支持并且倡导“戊戌变法”其目的是为了变法改革,实现强国强军。并不是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帝王实行君主立宪制无异于自废武功。古今中外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朝的任何一个君王有这种气魄。权利是一颗美丽的毒药。光绪皇帝想要改变腐朽的清朝。但他不准备削弱皇权。想要改革都是千难万难了。再破天荒的自废皇权对皇权进行约束。那就更没有一丝成功的希望了。况且从“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倡导“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其核心内容没有一丝一毫限制皇权的倾向。


光绪皇帝说起来也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同治皇帝死后,年仅四岁的载湉被选定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光绪”。由于光绪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政事,所以光绪皇帝继位之初国家大事都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所掌控。清朝晚期垂帘听政时期开始。光绪七年慈安太后病逝。慈禧太后独掌大权。晚清大权落入慈禧一人之手。在慈禧掌权期间,清朝权势地位日益降低。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成年开始亲政。虽然名义上慈禧很大方的放权把权利都还给了光绪。但私底下慈禧是不愿意放权的。所以慈禧授意大臣们上书表示光绪皇帝刚刚亲政,很多方面都没什么经验。所以提出要慈禧太后“训政”。之后虽然名义上大清朝的权利回归了光绪手中。但实际上权利还依旧掌握在慈禧手中。史书记载“凡遇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慈禧还权之后和还权之前地位并无差异。



光绪皇帝实际上是有能力也有野心的。但可惜生不逢时。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清朝大臣之中多数人主和希望委曲求全避免战争。但光绪皇帝坚决要求主战,反对妥协。并且光绪表示“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在光绪皇帝的积极备战下清朝对日宣战。实际上光绪的战略部署和策略都是好的。如果真按照光绪的不是去做。甲午战争胜负犹未可知。但李鸿章对光绪的战略部署视而不见。而慈禧又挪用海军的军费供自己享乐修建园林。导致清朝军队都没有足够的军费开战。最终因为朝廷腐败,等多方面原因掣肘导致战败。


战败后光绪皇帝痛定思痛决定支持维新派变法图强。而康有为也建议光绪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强壮国家。但光绪皇帝的改革并不顺利。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坚决抵制改革。这就导致光绪的改革寸步难行。后来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但让光绪皇帝没想到的是,袁世凯在之后出卖了他。而慈禧也宣布重新掌管国家政权。囚禁了光绪皇帝。之后慈禧开始大肆追捕屠杀维新派人士。后来慈禧还想废掉光绪皇帝,以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来取代载湉,这件事史称己亥建储。但最终因为各方的反对无疾而终。但由此之后光绪彻底的成为了慈禧的“囚徒”。晚清一位极有可能中兴清朝的皇帝就这样湮灭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看一下日本的明治维新。因为光绪受日本的影响比较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天皇,还是有很大权力的,这也是光绪帝敢支持变法的一个动机。

光绪是真心要实行君主立宪的,但可能不是我们今天认为的君主立宪。只是“中体西用”的进一步救国方式。光绪实行变法,最先触动的就是经济领域,还是要通过上谕的形式,会对君主立宪在中国做改良,也就是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总之,由光绪主持的变法,看重的是经济领域的措施,想实现自强;对于限制君权,他只能做一定程度的让步。不可能彻底实现君主立宪。更何况守旧势力庞大,连光绪帝做适当的让步,都不允许。


过去即历史


光绪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君主立宪制”,不过清朝末年的改革要一步一步来,首先是要集中权力,铲除守旧势力,然后再进行君主立宪改革。戊戌变法的手段比较激进,严重损害了守旧势力的既得利益,这才招致戊戌变法的迅速失败。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慈禧太后也开启了所谓的“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目的就是对清王朝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进行改革,目的也是君主立宪制,这是光绪皇帝和变法大臣们策划的大清国蓝图,基本都被慈禧太后照搬过来进行改革了,只不过改革的实施者变了。

为何说光绪要实行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在大部分人眼中认为,君主只不过是国家的代表形象,权力被限制了。其实君主立宪制有两种形式:

一、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

现在的存在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有日本、英国、泰国、柬埔寨、荷兰、西班牙、挪威、丹麦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是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绝大部分权力在议会手中。(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权力分布图)

这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是“虚位君主”,没有多少实权。光绪皇帝变法不可能将自己变成什么权力都没有的皇上。

二、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在君主立宪的前提下,君主的权力最大,有权签署各项政策法令,任命首相、议会议员,各部主要领导人员等,集中了军权、政权于一身。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天皇就具有这样的权力,光绪皇帝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就是日本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的权力基本被保留,而且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典范。此外当时的欧洲德国、意大利也是采取这样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不过这种君主立宪君主的权利和议会的权力分的不太清楚,常常引起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发生改变,日本天皇成为名义上的国家首脑,实际权力非常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君主立宪制,君主有实权)

这种类型的君主立宪制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前的巴列维王朝就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代表。现在的欧洲列支敦士登、中东的阿联酋、卡塔尔仍然是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光绪皇帝及其维新团队的目的就是效仿成功的君主立宪制,建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挽救垂危的清王朝。

戊戌变法没有实施的那些政治蓝图。

戊戌变法只有103天,从发布的政策来看已经影响了很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肯定了解,如果进一步办法,估计比已经发布还要猛,不能让变法派继续下去,变法随之失败。(康有为像)

康有为曾经描述过尚未有实施的一些变法政策。由于变法时间太短,有些政令尚未有实施,如下:

1.尊孔圣为国教;

2.立教部及教会;

3.以孔子纪年;

4.制订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

5.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

6.改年号为维新;

7.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

诸如此类的政策还有不少,目的效仿成功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权基本没有被削弱。此外,戊戌变法的大臣认为,当时中国的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卖与列强,筹措变法的费用,这是效仿当年拿破仑将路易斯安纳卖给美国的做法。

由于光绪所依赖的改革派太弱小,而且做法太激进,当然会被守旧派轻易击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