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數萬年來,這片廣袤的山川,用自然界一如既往的慷慨,容納與回饋著華夏大地上的芸芸眾生。

而炎黃子孫對腳下土地的熱愛,也從未停止——從適應、開發到和諧共生,中國人一直在用自己的勞動與智慧,建設自己的家園。

我們的祖先、父母、愛人、孩子,在這裡迎來新生,也在這裡歸於塵土。

“人間此地”,讓我們魂牽夢縈。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航拍廣東省農田,圖片源自@VCG

中國,山脈展布、江河縱橫。

這與一次大碰撞息息相關。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地表巨幅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厚、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自此誕生。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青藏高原東念青冰峰叢林,攝影師@李珩/星球研究所

此後,高原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水汽,地處內陸而乾旱少雨的中國西北地區,開始大範圍出現戈壁、沙漠。

強勁的冬季風捲起自西北沙漠戈壁而來的沙塵,歷經“千山萬水”,沙塵顆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沉降——黃土高原,由是成了形。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黃土高原,攝影師@行攝匆匆/星球研究所

而擠壓之下,此前已經“出挑”過的高海拔地區,也就勢抬升,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隔崇山峻嶺、遙相眺望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位於雲貴高原的東川紅土地,攝影師@詠洲/星球研究所

至此,顯著的“三級階梯”,在中國大地上正式落戶。以青藏高原挑起“屋脊”;以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漸次過渡;以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東地區作第三級“收尾”。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太行山,圖片源自@VCG

萬千山嶺、大美山河,就在這三級階梯上依次展布。其間,地形地貌不斷變化,山與水,風與土,演奏出了一曲和諧的自然交響樂。

在西南地區,江河劈削出中國最為壯觀的高山峽谷群,虎跳峽、瀾滄江大峽谷、獨龍江峽谷排山倒海、氣勢恢宏。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瀾滄江峽谷,海拔2000-2300多米,攝影師@李小糖/星球研究所

在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等多個省市自治區,大地溶蝕、山嶽重塑,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分佈區“中國南方喀斯特”,疏密有致、挺拔屹立。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重慶萬盛石林,攝影師@彭渤/星球研究所

在水源充沛的江南,小橋流水、煙波畫船,集中了國人對美好事物的全部想象。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西湖,攝影師@張力/星球研究所

向南走,地處熱帶的海南島,陽光充沛、氣候宜人,1月平均氣溫可達17-21℃,萬里碧波之上,人們早已失卻對冬天的記憶。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海南檳榔園,攝影師@高揚/星球研究所

北上至國土最北,大興安嶺北段的深冬時節,則成就了一片冰雪莽原。

請橫屏觀看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冰雪風光,攝影師@劉兆明/星球研究所

東行,青島山海相連處,礁石叢生、驚濤拍岸。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攝影師@煙雨斜陽/星球研究所

中部,同樣親水的武漢,江水流速減緩、泥沙淤積形成沙洲,一條珠鏈渾然天成。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鐵板洲,攝影師@柳斌/星球研究所

大自然早已做好準備,迎接即將在其中釋放無限潛能的炎黃子孫。

於千水之濱、萬山之側,我們欣然接受自然的饋贈,開枝散葉、建設家園。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一個廢棄的土樓被森林包圍,拍攝於福建永定橫甲,攝影師@李藝爽/星球研究所

自然為文明的產生提供了底色,而人類,成為了其中最活躍的元素。

遠古時期,當居無定所的人們來到山洞、點起火光,一切都開始變得不同。

這是人類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洞壁上映照出幽微人影,人們由是思索起人與物、本象與靈魂。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猿人洞,圖片源自@VCG

原始社會,眾人以自身之想象,對自然界作出闡釋:盤古開天闢地、神農嚐遍百草、夸父逐日、精衛填海……樸素的自然觀自神話中流出,人類在適應自然時期的積極探索也因之被記錄。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黃土高原上的綠色 ,攝影師@許兆超/星球研究所

其後,人類逐漸掌握多種多樣的工具,生產力大幅發展,嘗試

“照我思索”、改造自然

人們細心甄選的禾本科植物,迅速取代原始地表,形成大片農田;近代以來工業“列車”的駛入,也一次次擴張著人類史上環境汙染的邊界。

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對自身強大力量的錯覺,已漸漸侵蝕起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新中國成立前,國土森林覆蓋率僅餘10%左右;很長一段時間裡,森林“告急”的趨勢依然難以扭轉。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已經迫在眉睫。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近300年來中國森林覆蓋率變化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8年,我國森林覆蓋率為21.6%,

1949年,新中國成立。它南北縱橫、東西廣闊,是全球四個陸地面積近千萬平方千米的國家之一。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中國疆域圖,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

33%的山地、26%的高原、19%的盆地、10%的丘陵、12%的平原,配合以252.9萬平方千米的林地、219.4萬平方千米的草地、134.9萬平方千米的耕地、31.8萬平方千米的城鎮村及工礦用地,構成一片嶄新的天地。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甘肅張掖七彩丹霞景區,“七彩丹霞”實際並非丹霞地貌,而是彩色丘陵,圖片源自@VCG

五十年代初期,南行途中的旅人觀沿途風景、心潮暗湧:

“一切永恆,一切常在,許多年前所見沅水印象回覆之時,眼睛全溼。”

請橫屏觀看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廣東湛江徐聞縣年產菠蘿65萬噸,佔全國1/3以上,號稱“菠蘿的海”,圖片源自@VCG新中國的建設

1956年,“北迴歸沙漠帶上的綠色明珠”——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在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山落地;此後,我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達2750處,各類陸域自然保護地面積達170多萬平方公里。

城鎮化率迅速飆升之際,人們既要觀城中萬家燈火,又撿回了看山看水、做浩無邊際的自然幻夢的習慣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牧民和羊群,一旁是大片的油菜花田,拍攝於呼倫貝爾大草原莫日格勒河附近,攝影師@邱會寧/星球研究所

於是在80年代,眾望所歸之下,環境保護被列為中國的基本國策。

90年代起,“建設一個使自然資源和生命系統持續維持的經濟、社會結構”的全球“持續發展”理念,與“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東方智慧相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自此成為中國發展的“秘方”。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呼倫貝爾的疏林草原,攝影師@Scorpion/星球研究所

如今,生態文明建設被擺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位置。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淨土保衛戰“佳音”不斷。

美麗中國與美麗家園交相呼應,生態環境保護的號角,於舉國之中全面吹響。

“要發現美,更要接近美”。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內蒙古呼倫貝爾莫日格勒河(莫日根河)綠色牧場風景,攝影師@劉兆明/星球研究所

沿長江行至下游,浙江安吉坐擁竹海、山林與色彩。這一以白茶聞名之地,而今依然保留著十餘年前、處於發展與保護兩難抉擇之際的一份會議記錄。其中的一句,便是當下生態發展共識中的“爆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曾經哺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長江,由於多年來的無序利用和過度開發,而不堪重負,生態環境一度惡化;其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一聲令下,“長江病”得以被精準醫治。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萬里長江第一灣,攝影師@崔永江/星球研究所

在青海高原,“一江清水向東流”承載著國人再現往昔生態盛景的心願。

在湖南,“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鄉情美景不但不能消褪,更要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在海南,“飛泉瀉萬仞,舞鶴雙低昂”的碧海藍天被視為當地發展中無可取代的優勢與本金。

而古老的母親河黃河,也孕育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生之路……

請橫屏觀看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在晉陝交界的黃河,攝影師@許兆超/星球研究所

山河錦繡,國土丹青。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新畫卷,正在新時代徐徐鋪展開來。

俠客島:是什麼讓一代代中國人魂牽夢縈?

塞罕壩林場,攝影師@趙高翔/星球研究所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千百年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一日不可分割。

從過去的只要金山銀山,到“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萬水千山歸於一途——

營建一個代代繁衍、生生不息的家園。

那正是“中國人的山水家園”。

封面及文首圖片攝影師:清溪/星球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