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走”到今的《天仙配》

從古“走”到今的《天仙配》

○《天仙配新傳》實景光影劇

从古“走”到今的《天仙配》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劇照

从古“走”到今的《天仙配》

○《天仙配新傳》場景

从古“走”到今的《天仙配》

○上世紀 50年代的《天仙配》劇本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說起黃梅戲《天仙配》,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但你知道這個故事最早流傳於什麼時候嗎?又是怎樣成為黃梅戲經典的?在當下,當戲曲與科技產生融合時,又會發生怎樣的裂變呢?

源於東漢歷史悠久

說起黃梅戲《天仙配》裡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但你知道這個故事最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了嗎。

據史料記載,作為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天仙配》是根據東漢董永遇仙故事編成的。最先編入話本的是宋元時期《董永遇仙傳》;最早編成雜劇的是元代,不過大多內容已失傳。到了明代,在南方民間就出現了多個有關董永戲文的演出本。而與安徽省青陽腔關係最為密切的是顧覺宇的《織錦記》(又名《織絹記》《槐陰記》),這也是黃梅戲《天仙配》的最早雛形。

清代咸豐年間,因為考慮到原戲文十分簡單,曲白陳腔濫調,於是一些老藝人經長期實踐,力求地方化、通俗化的基礎上對《織錦記》改編,最突出的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對白,約佔全劇的3/5;又增加了老末金星,充滿了民間通俗、淳樸、風趣的喜劇色彩。在當時的安慶府所轄各縣中盛演不衰。

新中國成立後,文藝工作者們對黃梅戲《天仙配》進行了全方位的改編與整理。作為主要改編者之一,後來曾任安慶市文聯副主席的班友書曾回憶了改編《天仙配》的大致過程:“整理取消董秀才,還他勞動人民身份;對原本砍去前面父病、借銀、賣身和後面的傅府招親、中進寶狀元、送子,也挖去中間的調戲、結伴、傅員外的善人形象等情節;初步確立了全劇框架,即辭窯、鵲橋、路遇、上工、織絹、滿工、分別等七場;對原有曲白的原則是不必大動,只適當地剔糟取精,芟繁去蕪,儘量保存其原有民間戲曲語言風格,少數地方略加壓縮。”

這樣,《天仙配》的故事情節就變成了:董永賣身傅家為奴,以所得銀錢安葬其父。這一孝行,感動了天上的七仙女,她私自下凡,在土地公公的幫助下,與董永在槐蔭樹下結成夫妻。在傅家,七仙女一夜織成十匹錦絹,傅家將董永三年長工改為百日。百日期滿,夫妻雙雙把家還。路逢天將奉玉帝旨意,強迫七仙女迴轉天庭,為保護董永,七女只得離別董永上天,夫妻慘別於槐蔭樹下……應該說,新劇將《天仙配》的思想意義和價值取向提升到更高境界。

多次改編成就經典

1952年底,由王少舫、潘璟琍主演的《天仙配》其中的一個章節《路遇》首次在上海演出,獲得很大成功。在此基礎上,1953年5月,黃梅戲工作者又對全劇進行了調整,刪去傅員外認董永為義子,董永與傅家小姐成婚等情節,突出了古代勞動人民反封建反剝削的強烈願望;同時又刪削了董父等十多個無關緊要的人物,將全劇壓縮成《賣身》、《鵲橋》、《織絹》、《滿工》、《分別》等七場,唱詞大多新寫。“特別創新的是,在《鵲橋》這場戲的表演形式上,運用了京昆中的傳統舞蹈,對原演出形式加以徹底改造,使之成為一出小型舞劇,這在黃梅戲傳統表演中是沒有的。”班友書曾回憶說。

1954年9月25日到11月2日,《天仙配》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可謂“一炮打響”:不僅獲得了劇本一等獎、優秀演出獎、導演獎、音樂獎,而且在華東觀摩演出大會的戲曲選集上還選印了《天仙配》。1955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根據《天仙配》的舞臺演出本重新整理拍攝影片,嚴鳳英、王少舫及眾多藝術家的精彩表演引起了轟動,使得該影片獲得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獎。1956年2月影片開始發行,受到了國內外廣大觀眾的歡迎。據中國電影發行公司票房統計:截至1959年底,國外及我國港、澳地區觀眾達286萬人次,國內觀眾達1.43億人次,這創造了當時中國戲曲電影觀眾人次之最。自此,黃梅戲在《天仙配》的引領下名揚全國,走向世界。

《天仙配》也因此成為黃梅戲的經典劇目之一,甚至一度成為黃梅戲的“代名詞”。更贏得了眾多學者和專家的紛紛讚譽,“《天仙配》戲文奠定了黃梅戲戲文的文學性和賞析性。”“《天仙配》的成功,主要依靠的就是對傳統的大膽創新,突破性地將電影製作與戲曲有機結合到一起,形成嶄新的藝術形式,是黃梅戲發展歷程中至關重要的里程碑,充分體現著中國老一輩藝術家善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經典劇目《天仙配》改編前後在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改編後的《天仙配》之所以能為人喜好,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唱腔,其綿軟、柔美、細膩、婉轉,具有純音樂的素質。”

全新創作絢麗呈現

是經典必定永恆,而且會在不斷創新中加以傳承。

雖然“七仙女”和“董永”的愛情故事你不陌生,但你想感受一下“穿越”到經典故事中,親身體驗人、仙兩界的愛情嗎?當傳統與現代發生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當戲曲與科技產生融合,又會發生怎樣的裂變?據悉,今年10月1日,由安徽出版集團聯合國內頂級策劃導演團隊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創實景光影劇《天仙配新傳》,即將在太湖縣五千年文博園十里畫廊隆重公演。

當熟悉的《夫妻雙雙把家還》的旋律在您耳邊響起,當從天而降的“七仙女”與“董永”在您眼前邂逅,激情與浪漫、經典與創新共織一劇,為您獻上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為一體的多維沉浸式巔峰體驗。據瞭解,《天仙配新傳》實景光影劇為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的新篇。內容以《天仙配》為故事來源,劇本、編曲和舞蹈均進行了全新創作。全劇分為“思懷”、“重逢”、“天怒”、“歸鄉”四幕,跌宕起伏的劇情、經典的《夫妻雙雙把家還》的曲調在四幕中以不同方式呈現,讓經典故事再獲新生。

在表演形式上,《天仙配新傳》突破性地將實景劇、音樂劇、光影劇合而為一,在演唱、舞蹈等實景表演中,廣泛運用了燈光、水效、全息、裸眼3D激光投影、3D威亞、機械特效、洪水體驗等國內頂級舞臺技術。音樂聲中,當萬家燈火在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的立體“清明上河圖”全實景古街上如畫卷一樣徐徐展開,“如夢似幻”的多維沉浸式體驗即啟,將帶給觀眾60餘分鐘高潮迭起、異彩紛呈的觀演體驗。

作為國內首創以經典黃梅戲為題材來源的實景光影劇,《天仙配新傳》來源於經典、突破於創新。據相關人員介紹,該劇的投入公演,必將成為安徽乃至全國文化與旅遊融合、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樣板,成為安徽旅遊的新名片。與此呼應,五千年文博園裸眼5D樓體激光秀《夢迴晉熙》,也在往日巍峨寧靜的狀元樓震撼登場,禪源太湖與戲曲黃梅交相輝映,視聽震撼讓人驚歎不已。

因此我們說,一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家喻戶曉傳唱至今;一場絢麗的實景光影劇,讓天上人間再續前緣。

□ 程堂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