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strong>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天仙配》的這個唱段唱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進而讓黃梅戲一舉成名,蜚聲海內外。

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16歲的嚴鳳英

戲曲界有一種說法,稱“如果沒有甘家大院,那麼,《天仙配》就不可能成就嚴鳳英”,果真如此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先從南京京昆“戲曲世家”的甘家大院說起。

<strong>甘家大院是中國最大的私人宅院

聞名遐邇的南京甘家大院(甘熙故居)佔地兩萬一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二千多平方米,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實際上有大大小小三百多間,是中國<strong>最大的私人宅第。甘家大院在鬧市中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裡頭,一溜平整的白牆灰瓦從南捕廳到大板巷,不動聲色地佔足了兩條街巷。

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甘家大院

三百多間房組成了三十五個院落,三十五個院落中有三十二口水井,一些水井是雕鏤金錢孔眼的花崗石井蓋。這些水井的作用,一是為飲用水源,二是為防火水源。這其中也蘊含著“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甘熙故居三百多間房屋,規劃有序、佈局巧妙,幾乎間間相通,並且每個院落都有路可以直通花園。

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甘家大院鳥瞰

我國建築大師吳良鏞先生對甘熙故居“介乎南北之間”的南北交融特色大為讚賞,題詞“甘熙故居 民族瑰寶”。

南京甘家乃金陵望族,追溯甘氏先祖,有戰國時期秦國名相甘茂,12歲為相的神童甘羅,三國東吳名將甘寧、甘卓祖孫,江南大俠甘鳳池等。今世甘貢三和他的兒子甘南軒、甘濤、甘律之也都是文藝界的名人。

甘家大院的主人甘熙生於清嘉慶二年,卒於咸豐六年(1797~1856),四十一歲中進士,是晚清時南京著名文人。甘熙的父親名叫甘福,也是南京名士。甘福是清代南京最大的書樓——津逮樓的創建人。這座藏書樓建於道光十二年(1832),是仿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建造的。書十六萬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宋元版本的古籍。彌足珍貴的是藏有足本的《金石錄》。這部書是宋代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歷二十年悉心搜求、拓摹寫錄的器石刻目錄及研究專著。

<strong>“戲曲世家”的京昆傳承

甘家素有“戲曲世家”之稱,在傳承京昆、民樂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甘家人中,甘貢三、甘南軒、甘濤、汪劍耘、甘律之、甘紋軒等都是京昆“老戲骨”,而甘貢三是“戲曲世家”的核心人物。甘貢三即甘鑫(1889—1969),業餘崑曲家。他秉承先祖遺風,為人謙恭寬厚,深得鄰里崇敬。甘老先生詩詞書畫、戲曲音樂無一不精,更精嫻音律,民樂方面精於笙、簫、笛,人稱“江南笛王”。彈撥樂器中擅三絃、琵琶,對崑曲尤為酷愛,曾延請崑曲老藝人謝昆泉學習崑曲。後來延請名師施桂林、尤彩雲(全福班藝人)、笛師李金壽等到家中教導子、女、侄、孫輩唱曲。他本人專工老生唱法,嗓音高亢蒼勁,行腔剛健簡捷,擅唱《彈詞》、《酒樓》、《封王》等曲。後被聘為中央文化計劃委員會委員。

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甘家大院裡的友恭堂

甘貢三博學多才,早年與吳梅、溥侗等共同研究崑曲韻譜和十番鑼鼓,積累了許多資料文獻。為解決青年人不識工尺譜的困難,他曾花費數年時間,將百餘出戏的工尺譜翻成簡譜。解放後,他將祖遺“津逮樓”藏書連同《白下瑣言》、《建康實錄》仿宋木刻版數百塊,全部無償捐贈南京圖書館。

甘貢三先生長子甘南軒曾師從胡小石、愛新覺羅·溥侗等知名學者和戲曲大師,後來還組建了“南京新生京劇、音樂研究社”;次子甘濤,是中國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成就享譽海內外;長婿汪劍耘,是梅蘭芳先生的入室弟子,被譽為“南京梅蘭芳”。

<strong>嚴鳳英與甘家大院

1950年初、甘貢三先生之子甘南軒、甘律之於太平南路創辦了“友藝集”京劇茶座。之後,甘律之、喻志清、徐新月等會同南京工學院撒應祿等成立了“南京京劇藝術研究社。這期間,嚴鳳英常去聽戲,偶爾也上去唱上兩段。因此認識了甘律之。

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南京友誼集

甘律之為人很熱情,也喜歡幫助人,便介紹嚴風英參加了“友藝集”的基本功訓練班,跟武生名票章躍泉學武功、打把子、起霸、跑圓場;文戲則是跟汪劍耘學梅派戲。甘律之也把嚴風英帶回甘家大院聽戲學戲,後在甘家大院住了一年多。嚴鳳英在這裡學會了崑曲《遊園驚夢》、《春香市學》、《琴挑》,京劇《大登殿》、《御碑亭》、《玉堂春》等。

據南京老票友講,嚴風英在《大登殿》中扮演代戰公主,穿旗裝,梳兩把頭,著花盆底兒旗鞋,“臺步穩重瀟灑,歌喉珠圓玉潤,一口流利京白,使觀者無不膛目”。

嚴格、規範的京劇、崑曲訓練,為後來嚴風英黃梅戲的精湛表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甚至後來嚴風英回到安徽時還曾將京劇《玉堂春》、《梅龍鎮》等不少劇目改成黃梅戲演出。

1950年,嚴風英與甘律之訂下了白首之盟。嚴風英從安徽來到南京與甘律之結婚,甘家在大三元酒家設宴,甘家親友與南京京昆老票友都參加了婚宴。如今甘家大院修復,仍保留著嚴風英的新房。

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甘家大院裡的嚴鳳英舊居

1951年,為加強黃梅戲演員陣容,安慶市派人到南京尋訪嚴風英。甘律之瞭解嚴風英的抱負,支持她重返黃梅戲舞臺,併為她添置了部分“行頭”,送嚴風英回到了安慶。

1952年,安慶黃梅戲劇團到上海,嚴鳳英演出了《打豬草》、《藍橋會》、《柳樹井》。這一年,嚴風英二十二歲。

1954年,上海歌劇院、南京三野解放軍劇院都想讓嚴鳳英去當歌劇演員。嚴風英想,地方戲演員不能離開根生土長的鄉土,於是她婉言謝絕,放棄了大城市大劇院的優越條件,留在了安徽。同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成立,嚴風英參加了省黃梅戲劇團,由安慶到了合肥。

<strong>主演《天仙配》使嚴鳳英一舉成名

1954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排演《天仙配》,準備參加華東地區戲曲匯演。嚴風英演七仙女。就是這部《天仙配》,後來使嚴鳳英譽滿天下。

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嚴鳳英《天仙配》舞臺劇照

《天仙配》戲中有個道具叫雲帚,又叫拂塵:一端木柄,一尺半長,另一端則扎著長長的白色馬尾。戲中人物如神仙、佛門子弟、道家仙長、宮中太監等都手持雲帚,《天仙配》中七仙女也持雲帚。劇中“鵲橋”、“路遇"幾場,七仙女都有很多雲帚的舞蹈動作。

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天仙配》雲帚舞

甘律之對京昆表演都十分在行。嚴風英到南京時,甘律之見她的雲帚動作“不順溜”,弄不好雲帚會纏在“頭面”上,於是就請胞妹甘紋軒教嚴風英一出崑曲《思凡》。《思凡》中的小尼姑色空,邊唱邊舞,有繁複多樣的雲帚動作。甘紋軒與嚴風英邊教學邊研究,把《思凡》中雲帚動作化用到七仙女身上。

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天仙配》雲帚集體舞

據說,嚴鳳英還有不少身段是跟喬志良學的,喬原是京劇演員,熟悉舞臺,善於創造,《天仙配》中“鵲橋”、“織絹”的舞蹈便是他設計的。喬志良的妻子也是京劇演員,在安徽省黃梅戲劇團任舞蹈教師,也教過嚴鳳英。

嚴鳳英也跟京劇演員張慧聰學過,甚至跟崑曲表演藝術家學過雲步……

因此可以說,嚴風英扮演的七仙女,做工、舞蹈是集眾家之長。

華東戲曲匯演,黃梅戲《天仙配》獲獎,嚴風英獲演員一等獎。195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把《天仙配》拍成電影,桑弧編劇,石揮導演,受到全國廣大觀眾歡迎。

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電影《天仙配》

1957年《天仙配》電影參加卡羅維・發利的電影節。黃梅戲進入國際影壇,嚴風英成為國內外觀眾喜愛的演員。

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1955年10月22日,電影《天仙配》攝製完成後合影

1957年,因為“歷史的誤會”,嚴風英不得不與甘律之離婚,嚴風英說甘律之是個忠厚的人。從1954年到1966年,是嚴風英短短一生中事業有成、人生幸福的十二年。這十二年中,嚴風英先後主演了五十多個劇目,如:《女駙馬》、《風凰之歌》、《江姐》、《牛郎織女》、《打金枝》、《桃花扇》、《香羅帕》、《劉三姐》等。有的劇目拍成了電影。1959年,嚴風英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60年出席全國文教衛生群英會,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如果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天仙配》讓嚴鳳英蜚聲海內外

<strong>沒有甘家大院就不可能成就嚴鳳英?

<strong>現在我們來回答上面這個問題:沒有甘家大院,《天仙配》就不可能成就嚴鳳英?答案是不能簡單地說“能”還是“不能”。

<strong>首先,應該說嚴鳳英之所以譽滿天下,就是因為《天仙配》在國內外的一炮而紅。這種現象在當今戲劇界、影視界屢見不鮮。

<strong>其次,甘家大院對嚴鳳英表演藝術的提升的確功不可沒,甚至可以說,《天仙配》的成功與嚴鳳英在甘家大院所受到的京昆規範訓練以及甘家人的幫助是分不開的。

<strong>但是,嚴鳳英以及《天仙配》的巨大成功是由很多種戲曲要素綜合作用而成的,比如劇本、演員、音樂、舞蹈、舞美等等各個方面。單就劇本而言,《天仙配》改編之前的情節是這樣的:七仙女是受玉帝之命下凡與董永成婚的,這種藝術形象,引不起觀眾的同情,形不成悲劇效果。如果沒有劇本的高水平改編,沒有精彩的唱腔設計,僅憑嚴鳳英的高水平表演是形成不了《天仙配》這一經典之作的。嚴鳳英後來演《牛郎織女》,為什麼就沒有《天仙配》那樣巨大的影響呢?

<strong>所以,藝術家或某個戲的成功一定是多個戲曲要素綜合作用而成的。不能把嚴鳳英的藝術成就,簡單地歸功於她在甘家大院一年多的藝術經歷,這是非常不恰當的。

附:黃梅戲《天仙配》中的眾仙女手握“雲帚”的集體舞(鵲橋)非常經典、美不勝收,想觀賞安徽省黃梅戲劇院七位仙女表演的“<strong>鵲橋四贊
”演出視頻的請點擊下面的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