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登雲談《玉天仙》的創作:在觀念上創新,在音樂上溯本

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餘登雲近日撰文暢談第一個小劇場黃梅戲《玉天仙》的創作心得,茲錄如下:

餘登雲談《玉天仙》的創作:在觀念上創新,在音樂上溯本

作為一個地市級的院團,來上海來演出一直是我們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的夢想和追求。而相比於國內其他小劇場平臺,上海小劇場戲曲節是一個更純粹為小劇場戲曲搭建的舞臺。基於以上兩點,我們第一次創作黃梅戲小劇場作品,在國內首先就想把它送到上海來演出。

我們院團於1952年成立,過去傳承不少傳統戲、排演不少新編大戲。這次率先做了第一個黃梅戲小劇場作品,在這之前,坦白說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小劇場戲曲。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做呢?這是因為目前我們面臨兩個困境。  

餘登雲談《玉天仙》的創作:在觀念上創新,在音樂上溯本

首先戲曲的大部分作品都面臨人員龐大、演出成本高的問題。一部大戲通常要投資六七百萬,甚至上千萬元。這對於一個地市級院團來說,是一筆非常巨大的投入,每年也就能完成一部大戲。而《玉天仙》這一次臺上樂隊和演員一共12個人,舞美道具也不多,可以輕裝簡行。一般來說,每個人帶上自己的行李箱就能搞定所有舞美道具。

第二是緩解了人才培養的問題。我們團裡優秀演員不少,不可能為每一個人都量身打造一部大戲,而把部部大戲都帶出安慶市,來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演出,更是難上加難。大家都知道,戲劇院團是需要捧角兒的,如果沒有角兒,院團的生存就很艱難。而演員的舞臺生命是有限的,如果全部都把期望寄託在有限的大戲創作上,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餘登雲談《玉天仙》的創作:在觀念上創新,在音樂上溯本

基於此,我們找到此前有過多部大戲合作的以著名劇作家餘青峰為首的優秀主創團隊,請他們根據我們演員的現狀,量身打造小劇場作品。對於小劇場戲曲,很多人有一個誤解,以為就是劇場小。其實,小劇場有它的思維方式,小劇場應該是更靈動,是無所不能;而這個無所不能,做起來更累。傳統戲曲和現代人脫節的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思維方式是古代的,跟我們現在沒關係,這也是我對於戲曲現狀的一個困惑。我們希望通過做一些帶有現代意味、精緻簡約的小劇場劇目,在思想觀念上來接近當下。

餘登雲談《玉天仙》的創作:在觀念上創新,在音樂上溯本

來上海演出前,《玉天仙》在韓國拿了多個戲劇獎,這次在上海也收穫很多反響和討論。未來,我們會繼續創作黃梅戲小劇場劇目,接下來要爭取把這些作品做成一個系列品牌,可以推出更多像夏圓圓這樣的優秀演員。

餘登雲談《玉天仙》的創作:在觀念上創新,在音樂上溯本

有專家提出劇中女演員的黃梅戲唱腔,似乎“味淡了”。其實,此次創作《玉天仙》本身就想從戲曲的音樂、身段、服裝,包括調度都是迴歸到黃梅戲本體藝術。音樂裡採用的大多是 “女平詞”“花腔”“陰司腔”,恰恰是一個向黃梅戲音樂傳統迴歸的作品。

餘登雲談《玉天仙》的創作:在觀念上創新,在音樂上溯本

而從劇種發展來看,黃梅戲一直是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向前。尤其是黃梅戲的音樂具有通俗性,除傳統音樂元素以外,很多音樂素材都來自於民歌,也注重吸收其他音樂的特質,將之融入黃梅戲,進而形成了大家都很喜愛、一聽就懂的音樂。

餘登雲談《玉天仙》的創作:在觀念上創新,在音樂上溯本

著名黃梅戲作曲家時白林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於1953年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隨後進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帶著從音樂學院系統學習的專業音樂知識,他重新創作整理了黃梅戲《天仙配》的音樂,這才有了《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段傳唱大江南北的經典旋律。要知道,在此之前《天仙配》的唱腔旋律是比較單調的,後來通過一大批黃梅戲作曲家的努力創作,不斷豐富黃梅戲音樂唱腔的表現,對黃梅戲劇種音樂的規範性起到深遠作用。

餘登雲談《玉天仙》的創作:在觀念上創新,在音樂上溯本

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我們要在堅守劇種本體藝術特色的基礎上,繼續堅持創新和探索。“玉天仙”過後,相信還會有“張天仙”“李天仙”與大家見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