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於安徽的黃梅戲,在安徽歷史上卻備受打壓,差點被禁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另外在湖北、江西等地亦廣受的歡迎 。一曲膾炙人口的《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黃梅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民族戲劇中的瑰寶。

發展於安徽的黃梅戲,在安徽歷史上卻備受打壓,差點被禁

《天仙配》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發源於黃梅,卻發展於安徽。十八世紀後期,黃梅"採茶戲"逐漸傳播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以後便逐漸演變、發展成了今日的黃梅戲。

發展於安徽的黃梅戲,在安徽歷史上卻備受打壓,差點被禁

《女駙馬》

然而,剛在安徽民間流行起來的黃梅戲就受到了清政府的打壓。當時的黃梅戲有一些關於男歡女愛的情節,官方就認為黃梅戲傷風敗俗,又因為大都受底層普通百姓和窮苦人家的歡迎,許多官宦人家和文人秀才就對此嗤之以鼻。黃梅戲藝人地位底下,處處受到打壓。

到了民國時期就更為嚴重,在安徽的黃梅戲就差點被禁。抗戰時期,懷寧縣一名叫張曙光的鄉長向縣長請示要求禁止演出黃梅戲。他的理由是黃梅戲雖為戲曲演出,但卻是一幫刁民聚賭淫亂,長此以往,禍亂社會風氣。

發展於安徽的黃梅戲,在安徽歷史上卻備受打壓,差點被禁

《孟麗君》

懷寧縣縣長徐夢麟很快給了張曙光回覆,嚴令再有黃梅戲演出者嚴懲不貸。而早在1930年,國民懷寧縣政府就頒佈了禁演黃梅戲的命令。1940年,再次發佈通告禁演黃梅戲,之後更是連續5次發佈此類佈告。懷寧縣在禁演佈告上稱黃梅戲是“淫詞靡語,傷風敗俗,應嚴加取締。”

發展於安徽的黃梅戲,在安徽歷史上卻備受打壓,差點被禁

李依曉和楊洋主演的《新洛神》是以黃梅戲唱段為主的古裝劇

新中國成立後,黃梅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在合肥市成立。1955年,黃梅戲《天仙配》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讓全國人民第一次從電影裡看到了曾經只流傳於3省交界處的黃梅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