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丨“授人以漁”助脫貧 湘潭縣產業扶貧之路越走越寬

湘潭在線10月25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張振宇)截至2018年底,湘潭縣全縣共計脫貧15098戶40649人,貧困發生率由5.41%下降至0.49%,28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退出。預計至今年底,全縣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將全部脫貧摘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道理大家都懂,但如何授之以漁,如何讓有限的幫扶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應,實施起來還真有不少訣竅。

產業扶貧就是湘潭縣“授人以漁”的突破口。從2016年開始,湘潭縣一改大水漫灌、給錢給物的幫扶做法,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以實施產業扶貧項目為抓手,把產業扶貧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特色產業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等相結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通過發展產業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來拔除窮根,實現了由“扶生存”到“扶發展”的實質性轉變,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脫貧攻堅之路。

“四跟四走”闖出扶貧新路

“資金跟著扶貧對象走,扶貧對象跟著能人走,能人和扶貧對象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根據這一思路,湘潭縣精心選擇了一批產業發展有潛力實力、行業經驗豐富、社會責任感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承擔扶貧項目的實施任務,再根據幫扶對象的實際情況和意願,因戶施策,落實幫扶措施,採用直接幫扶、生產獎補、勞務補助、委託幫扶、股份合作、資產收益等方式,提高貧困戶的參與度,幫助他們發展產業或從事勞務獲得收入。

2018年,全縣實施的產業扶貧項目共181個,帶動貧困人口4849人實現人均年增收1000-1500元。

全產業鏈拓寬增收渠道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湘潭縣把脫貧攻堅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探索出了一種“糧經飼統籌、農林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的全產業鏈扶貧模式。

湘潭縣搶抓機遇,引進了全國“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的構樹扶貧工程,全力打造集種苗培育-規模種植-飼料加工-生豬養殖-終端產品銷售於一體的萬畝雜交構樹生態全產業鏈,目前以建成上萬畝的構樹種植基地,飼料加工廠也於去年建成投產,在這個產業鏈上就業的人數超過千人,不少貧困戶從中受益。

像這樣的產業鏈建設和扶貧方式,在湘潭縣還有不少。立華牧業今年更是斥資2000萬元打造扶貧雞棚上千座,為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提大了莫大的幫助。

堅持項目推動,將貧困戶植入“產業鏈”發展。白泉養羊產業扶貧項目和彭老倌養蜂產業扶貧項目等每年上百個項目的持續實施,走出了一條由合作社免費提供養殖技術、防疫、防治藥物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幫助貧困戶發展生產的扶貧新路。

相關數據顯示,全縣今年通過產業鏈扶貧項目的實施,為24600多名貧困人口帶來了穩定的收益。

特色產業增加就業途徑

作為“中國湘蓮之鄉”,湘潭縣湘蓮產業總產值超過80億元,從事湘蓮產業相關工作的勞動力達到10萬人。

湘潭縣在大力扶持湘蓮這一特色產業、打造湘蓮全產業鏈的同時,鼓勵相關企業吸收貧困勞動力就業和貧困戶參與湘蓮種植、加工和流通等各個環節,通過勞動增收脫貧。

在這10萬就業大軍中,貧困勞動力佔了1/10左右。在湘潭縣蓮冠湘蓮食品有限公司常年就業的貧困勞動力有80多人,公司還與花石鎮、石鼓鎮的3個貧困村,對接發展湘蓮種植業加工業,帶動貧困群眾43戶122人每人每年增收2500元至3000元。湘潭縣金石頭湘蓮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實施的湘蓮產業扶貧項目,共幫扶貧困戶120人每人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

除了最具特色的湘蓮產業外,湘潭縣堅持以特色產業升級為目標,圍繞糧食、生豬、湘蓮、竹木、油茶5大主導產業及茶葉、蔬菜、中藥材等9大特色產業,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模式,培育和發展了一大批小而精的特色產業基地和項目,貧困戶或直接參與、或提供勞務,從中獲得收入。

農業產業園成扶貧基地

近年來,湘潭縣建設和發展了花石湘蓮優勢特色產業農業產業園、梅林橋現代農業示範園、碧泉潭現代農業示範園、天馬現代農業示範園等一批特色產業基地和園區。

這些農業產業園在逐漸成為全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高地的同時,在帶動當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吸納當地貧困人口就業的基礎上,還以委託種養、機械技術服務、入股分紅等方式,為貧困戶開闢了新的增收渠道,成為了全縣產業扶貧的重要載體,並有力輻射帶動周邊貧困群眾從事相關種養殖產業,逐步形成產業扶貧的規模效應和特色品牌。

據不完全統計,僅各農業示範園就業或圍繞示範園產業鏈從事相關種養加服務的貧困戶就有上千人,人均年增收近萬元。

從體制創新到幫扶模式創新

“財政資金+村集體投入+幫扶主體自籌”的資金籌措方式,是湘潭縣在實施產業扶貧過程中找到的一種新辦法。

“立華模式”是湘潭縣今年根據這一思路,大力推廣的一種產業扶貧模式。

這個項目以村為單位建設養雞棚,建成後移交到村集體所有;公司或公司選定的人員以向村集體支付租金的形式,承包養雞棚進行生產,所有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由公司或承包人負責;合同期內,租金以分紅的形式優先保障幫扶對象的收益,並分年提留本金,剩餘部分可作村集體收入,合同期後由各方協商確定利益分配。

這一模式不僅可讓沒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是實現產業幫扶全覆蓋的重要手段,同時還能增加村集體收入。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