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代吗?

用户69331504


所谓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指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达到这种状态,这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



要说在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最接近这种理想的状态呢?我认为是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之所以说那个时代最接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最重要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率先垂范的影响。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时刻都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在建立新中国后,各位老一辈革命家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理念,毛主席去世的时候仅有500元存款。



周恩来总理一天几乎连轴转为民办实事。



朱德总司令拒绝领元帅薪水等等,他们都一心为公,到哪调研都深入群众,走到普通百姓当中,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急所需,拉进了与百姓之间的距离。而且国家对腐败问题坚持严打严抓的态度,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清廉的大旗。有这样的领导作风,带动了整个国家社会的风气。



【二】刚刚建国,社会由动乱到稳定,人们的心思很单纯,对和平稳定尤为珍惜和满足。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和外敌入侵,凡是经历过这种社会变局的人,对于持续稳定的生活非常珍惜,对于眼前和平稳定的生活特别珍惜,非常满足,所以当时的社会暴力事件很少。



【三】经济尚处于不发达阶段。经过多年战争,新中国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所以没,当时经济很不发达,人们还处于温饱的边缘,当时社会人家经济水平,尤其是在中国广大乡村,每家每户经济水平都基本差不多,所以,这样的经济状况也决定了不可能有太多的偷盗等恶劣行为。



有,毛泽东时代。那时候的邻里关系非常好。当时平房比较多,很少有小偷,家家也不必担心门是否上锁,也没有偷小孩和什么人贩子。学生放学满天飞,到处玩。家乡也不用担心也没有时间护送。

看到现在在托儿所和小学的门票很多家长在接送孩子,以及戒备森严的武装押运车,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是整个社会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还有,记得1995年,我在大连的长山岛驻在过一阶段,岛上治安情况非常好,可以说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现在不行了,由于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比较多,人很杂乱。

那种好的传统,朴实的民风没有了!


天空中的鱼18


准确的说是毛泽东时代,有的说那时穷,不要说那时穷,这与穷富无关。


读读论谈


毛主席时代很幸福平安!人与人之间都互相友好,一家有难大家帮!


旗舰147881878


有,毛主席时代,那时全县的公安也就十来八个,每个村一个治保主任就把全县安安稳稳了


释然211922629


当然有了,我肯定是经历过的。记得小时候,夏天晚上睡觉不关窗子,热极了,门也四敞大开。至于路不拾遗,那是比比皆是。10岁左右,也是经常捡到东西,那是肯定上交的,一般都是交给老师,因为那时根本没那些警察,我们一个镇子,只有一个警察,还叫公安特派员,不叫警察。镇子上没有旅店,来人去客的,家里住不下,就找邻里家借宿。有时不认不识的路过,恳求借宿,一般都能给予帮助,还得供吃,但按照要求,应该跟上级报备,查看证明,落实身份,分清是不是敌特分子,哈哈!就那个时代,物质匮乏,也没啥可偷可抢的,人心所向,团结奋斗。



东方红102714247


毛泽东时代。我45年生,经历了那个时代。在我儿时记忆中,我家根本没有锁,家里大门及房门从没锁过。偶尔出远门也只是把门闭上,平时大人上工、孩子上学家中无人我家的犬门都没关过,这是真的,我一点都不夸張,但晚上睡觉是要插大门的,但也并不很当事,经常会有不插门的现象。

小时在农村,不知城里人啥样。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60年代吧。不过说实话,那时都很穷,人也很正直,阶级斗争抓得也紧,一切不良现象不法分子都不敢露头,所以社会极其安定。


白云山里人家


记得六七十年代,在北京四合院里住着,出门的时候老太太都喜欢把钥匙不是放在门沿上要不就是放在窗户沿那里,谁家出门跟院子里的邻居说一声姥姥劳驾给看下门就走了,从来也没听说丢过东西,真的很放心,那时候北京民心正,治安真的很好。俺家呢就不一样了,住五十年代的俄式红色的楼房,三层楼,那时候年纪小,抬头看那楼还挺高的,后来回去再看过一眼楼层没原来那么高了,还竖立在那里没拆,这都多少年了咋还好好的呢,老毛子建的楼房质量真的是非常坚固的,出门买个菜也是跟邻居赵大妈李大婶的打个招呼就走了,但是门还是要上锁的,知道为啥吗?因为那时候没有银行,对了有个什么储蓄所,那家伙可远了,也没时间去呀。大人们每月发下工资都拿回家不是放在褥子下面就是犄角旮旯,钱不多,可也怕丢。不过呢大概扣除了按时寄给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他们的生活费后也没啥余钱了,即使被偷也就十块八块的了。也还是一个字,穷啊。


用户nz2ym4d6f2


六十年代的时候,我才四五岁自己上幼儿园,没有家长接送,最多就是大的带小的。结果放学回家路上贪玩,和另一个小朋友走错了方向,越走离家越远,走到郊区天黑路上没什么人。肚子又饿,天又黑还很冷。我们两个孩子走不动了,找到一个亮灯的人家,老乡给我们吃了红薯,喝了一碗玉米面粥,就让我们上炕睡觉,到半夜幼儿园的园长还有家长,被老乡领到家里才把我们找到。原来老乡看我们带着一样的幼儿园布兜兜,觉得我们一定是走丢的孩子,就在马路边蹲着有人过来就上前询问,最后碰到幼儿园的车,才把他们带到家里。我妈说起这段经历都十分感慨,那时的人真朴实。别说路不拾遗了,更没有人贩子一说。


谷香情感


5-6-7时年代,人心向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