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为什么救不了大清?

“洋务运动”为什么救不了大清?


“洋务运动”为什么救不了大清?



清朝“康乾盛世”之时,还是世界第一强国、第一大国。但在新的世界潮流面前,被一个一个西方国家(包括后来的日本)先后超过。当明白过来自己已经落后,需要改革开放时,却仍然没能摆脱失败、灭亡的命运。

洋务运动作为一场自救运动,其实就是主动地进行改革开放。这场改革开放,历经同治、光绪两朝,其代表人物在朝廷中有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文祥等满族权贵,在地方上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及后来的张之洞等汉人督抚。他们冲破封建顽固派的的阻碍,以“中体为本,西学为用”为指导,兴办工商业,发展军事,力图重新赶上和超过西方列强。这场持续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集中兴办军事工业“求强”,后期主要是着力于民用企业的发展“求富”。

兴办军事工业,以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为起点,到甲午战争时,各地先后建成兵工厂20多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南京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机械局,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创建的福州船政局,同治六年(1867)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以及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炮厂等。

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洋务派还编练新式军队。最初是用西式方法训练陆军,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台湾,于是筹办海防和海军的建议兴起。第二年,清廷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和南洋海防事宜,开始筹建新式海军,计划在十年内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3支水师。到光绪十四年(1888),北洋舰队正式编练,在3支海军中实力最强。但也就是在这一年,海军衙门总理大臣奕譞为了获得慈禧太后的欢心,竟然挪用海军军费近1000万两白银,修建颐和园。


“洋务运动”为什么救不了大清?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资金来源、原材料供应、交通运输等诸多困难,转而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从同治十一年(1872)李鸿章在上海创立轮船招商局,到甲午战争前,洋务派创办了冶炼、开矿、纺织、邮电、交通等各种企业20多个。其中重要的除轮船招商局外,还有李鸿章于光绪四年(1878)、光绪五年(1879)相继开办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天津电报总局,以及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

洋务派还兴办了一批新式学校,并派人出国留学,设馆翻译外文书刊。这些举措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如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启蒙思想家严复等人,就出自这一时期所派的留学生当中。

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加强了国防力量,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北洋水师拥有从英国和德国购进的大小战舰25艘,辅助舰船50艘,运输船30艘。此支海军,在亚洲排第一位,在世界排第九位。

然而,到光绪十九年(1893),日本新服役的“吉野”舰超过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排水量增加近一倍,航速提高到23节。次年,一场甲午海战,输赢立现,不仅在海上打不过日本而且在陆上也打不过日本。对甲午战争的失败,朝廷和民间都有人看出了这也是洋务运动的失败,应该更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包括推进政治改革乃至实行君主立宪。其中,朝廷的代表是光绪皇帝,民间的代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可是,这场新的改革开放却遭到了徐桐、翁同龢等几十岁的老臣的阻挠反对,并且慈禧也在大问题上不让改革。最后,维新派力量小,斗不过顽固派,变法仅103天,获得失败。

洋务运动救不了大清,变法维新也救不了大清,但此时却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的爱国热情又重新高涨了起来。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否则就是违背天理,祸乱国家。他们继续认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最完美的,最适应国情,万万不可更改。当“义和拳”兴起后,许多官员主张及时镇压,可端郡王载漪、吏部尚书刚毅为首的顽固派们则认为其“扶清灭洋”之心可用,主张招抚,并将其由“拳”改为了“团”。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迅猛发展到几百万人,此时顽固派居然还在相信义和团的刀枪不入谎言是真的,定能战胜洋枪洋炮。而且,为了怂恿慈禧太后与洋人开战,他们还伪造一份列强要她归政于光绪帝的照会,结果惹怒了慈禧,发布《宣战上谕》,一口气对11个国家宣战。至此,尤为可怜的是,泱泱大国,只有77岁的李鸿章能向慈禧说实话了,写一封1000多字的超长电报,不惜触怒龙颜,警告朝廷情况极为危机,太后不要再拿天下冒险,而要搞清基本的敌我形势,万万不能依仗义和团,否则必死无疑。


“洋务运动”为什么救不了大清?


顽固派官僚仰仗义和团救国的梦想,在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打击下,仅4天就破灭了,害得慈禧化妆成农妇,带着光绪帝出逃。在逃亡的路上,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将战争的责任统统推给义和团,责令各省“严刑查办,务净根诛”。到了西安后,慈禧日日拜佛,祈求和局早成。八国联军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当慈禧得知最终没有把自己列为祸首惩办后,仍可继续当大清最高领导人,竟感激涕零,保证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自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之后,大清完全沦为了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纵观晚清的这段历史,正是因为洋务运动没能救得了大清,才导致后来继续战败,起义不断。至于光绪和慈禧死后三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丧失政权,则继续用事实证明了曾经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不过就是使大清获得了多存活几十年的时间而已。所以,清朝只改革经济而不改革政治,落后的政治制度最终仍然还是阻碍了经济,终于无药可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