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馬王堆漢墓墓主的名字“避”被誤讀成了“辛追”?


2019年考古圈大事——辛追夫人其實應該叫避夫人!

說起我國的古墓,最有名的一個便是長沙馬王堆漢墓遺址。在馬王堆,出土了很多重要的陪葬品,對我們瞭解漢朝歷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馬王堆的一號墓,則出土了保存最為完成整的一具女屍,這就是辛追夫人。

辛追夫人剛剛出土時,身體十分新鮮,外形上完整無缺,全身柔軟有彈性。除了眼睛突出、舌頭外吐等變形,辛追夫人兼職就像剛死的新鮮屍體。這是世界考古歷史上第一次發現保存良好的女屍,而之後發現保存較好的女屍,都被稱為“馬王堆屍型”。

辛追夫人出土於1972年,是漢朝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經過對辛追夫人的屍體解剖,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血型、生前疾病,以及死因。毫不過分地說,辛追夫人是我們現代人對漢朝女人最為直接的認識。

到2002年,辛追屍體出土20週年,我們用現代科技對辛追夫人生前狀態進行了恢復,製作出了四個不同年齡時期(7歲、18歲、30歲、50歲)的復原面相標準圖,現代人第一次能夠通過科技手段近距離接觸這位漢代美女。

因為辛追名頭太大,儼然就是考古界的女神,人們開始把他搬上熒幕。電視劇《大漢悲歌》中,左小青飾演辛追。電視劇《大漢巾幗》中,蔣勤勤又飾演辛追。辛追夫人的人物形象可以說是深入人心。

湖南博物館新館建立後,辛追夫人遺體又再一次前移到了新的地下寢宮中,這位老太太,享受的待遇,不可謂不高了。據湖南博物館介紹,在現代科技的保護下,辛追遺體能夠完好保存上千年。

可是,最新的研究成果顯示,辛追夫人有可能被誤讀,他的真名應該是“避”。2019年第41期《三聯生活週刊》有標題為《馬王堆漢墓帛書,遲到的解讀與顛覆》一文中有關於馬王堆漢墓新聞的重大披露,在這篇文章中寫道:“近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通過對更清晰的文物相片的研究發現,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墓主的名字並非辛追。文字學家通過對出土印章上字形的分析考證,認為一號墓墓主應該叫‘避,此前是因為發表的照片不清楚,被誤讀成了‘辛追’。”

《三聯生活週刊》這一說法,是對辛追夫人研究的重要一環,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主流考古界的一致認同。辛追夫人遺體的保管和研究方面,主持的肯定是湖南博物館和長沙的各種考古機構,如果得到他們的認同,辛追夫人有可能真的直接改名為“避”。

《三聯生活週刊》還講了,根據馬王堆出土的《相馬經》,講到好的馬速度可以超過烏鴉,所以著名的甘肅銅奔馬,腳下踩的有可能是一隻烏鴉。銅奔馬是我們的國家旅遊城市標誌,還曾進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和歷史課本,銅奔馬腳下的那隻小鳥到底是啥,一開始是燕子,叫馬踏飛燕,後來認為是隼,所以改名銅奔馬,現在又說它是烏鴉。考古工作人員還真是辛苦啊!

考古工作就是不斷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這種否定之否定的循環,其實就是考古工作進步的基本路徑。我們小時候歷史書上大書特書的“司母戊鼎”後來不是也改名為“後母戊鼎”了嗎?

期待考古事業繼續進步,給我們帶來更加新鮮有趣的歷史文化知識。


歷史知事


話說在1972年,發生了一件震動文博圈的大事兒,那便是發現了舉世震驚的馬王堆漢墓,在這個未被盜掘的漢墓中,自然是出土了巨多的文物(包括各種絲織品,帛畫,帛書,漆器等等)但是這些文物在開啟墓主人棺蓋的一瞬間,馬上變的黯然失色了,這究竟是為嘛?!

答案是,在開啟棺蓋後,發現2000多年前下葬的墓主人竟然完完全全沒有任何腐爛,就和剛剛下葬一個樣,這在世界上都是一個奇蹟,要知道雖然埃及的木乃伊也都保存下來了,但是大家要清楚,那是需要把人進行徹底的防腐後(感覺和燻肉差不多)製成的乾屍!咱們這個是沒有做任何防腐的溼屍!換句話說,兩者的差距是十萬八千里。馬王堆女屍可以說創造了一個神話!


後來在發掘的過程中,逐漸的出土了證明女屍身份的東西-印章,見下圖

從這件印章中,專家認出上面是三個字-“妾辛追”,所以也叫她為辛追夫人,後來他老公的身份也逐漸清楚,為西漢初期長沙王丞相利蒼,這樣這個大墓的人物考證基本就塵埃落定了,但是在不久,竟然出現了一個大新聞,有人說,印章上的文字誤讀了,根本不是妾辛追,而是妾避,也就說,辛追二字應該是一個字,也就是避字。(見下圖)


筆者看來,目前這只是一個假象,還沒有蓋棺定論,畢竟就像有些網友說的,叫了幾十年的辛追夫人,突然一下子要改名成避夫人,我們從心理上還是不能接受啊,也有些人說,如果發現了錯誤就及時改正,未嘗不可,這樣可以至少可以給後代留下正確的考古信息,這個風波到此,筆者也想問問大家,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討論一下。


老豬的碎碎念


這可以說是近期的一件大事了。

如果辛追夫人的名字錯了,應該讀成“避”,其實就是一項顛覆性的發現,顛覆了過去40多年的認識。

所謂的辛追夫人,是於1972年在馬王堆漢墓的1號墓中發現的女屍。

這個女屍得名的原因,是因為1號墓中還出土了一枚刻有“妾辛追”字樣的印章。所以,近期的新發現其實就是針對這枚印章的新解讀。


在2019年第41期《三聯生活週刊》中,刊登了一篇名為《馬王堆漢墓帛書,遲到的解讀與顛覆》的文章,文章宣稱:

近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通過對更清晰的文物相片的研究發現,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墓主的名字並非辛追。文字學家通過對出土印章上字形的分析考證,認為一號墓墓主應該叫“避”,此前是因為發表的照片不清楚,被誤讀成了“辛追”。

如圖所示,這就是那枚“妾辛追”的印章:

按照古文字學家的研究,“辛追”這兩個字,其實應該理解成“避”。

請看下面這幾張書法文字截圖。

在古代的篆刻中,“避”這個字處理成辛追的樣式,實在是太過常見了。

因此,所謂的“辛追”夫人或許是錯誤的解讀,正確的文字應該讀成“避”。


當然了,這件事最後肯定還是要等待學界爭論完畢後,才有最終結果。畢竟,那個字到底是不是避,還需要更多時間確定。


HuiNanHistory


那些磚家都他媽的吃飽了撐的。避字辛在右邊,辛追的辛字在左邊,他媽的難道可以說古漢語以前在右現在在左也叫做文字傳承?


獨上西樓21882002


不是所有的考古都能很快可以得出確切的結論,甚至可以說,每一場考古都應該帶來一場學術之爭,因為中華文明雖然數千年來一脈相承,但是中間經歷了太多的演進。

2019年,有人提出馬王堆漢墓的主人不應該叫“辛追夫人”,而是應該叫“避夫人”,但這也只是一個有依據的推論而已,並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看看“避”字的演進,我們當然也有理由懷疑當年定論的“辛追”是錯誤的。

與此類事件相類似的還有著名的“後母戊鼎”,它從1939年出土之後就一直被稱為“司母戊鼎”,但是從2011年開始,它被正式改名為“後母戊鼎”。

另外,鼎鼎大名的“越王勾踐劍”上面刻有八字銘文,其中“越王自乍用劍”幾個字是沒有太多爭議的,而對於另外兩個字,郭沫若先生認為是“邵滑”,著名金文學家唐蘭先生則認為是“鳩淺”,“鳩淺”即通“勾踐”。所以,後世都認為這柄青銅劍就是越王勾踐的自作用劍,但是這也並不代表郭沫若徹底錯了,因為只有劍的主人才有發言權。

其他類似的還有“馬踏飛燕”的官方名稱是“馬超龍雀”等等。

但是到底誰對誰錯,除非有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證據出現之外,應該只能問當事人了。


國史通論


就目前我瞭解的情況來說,我也覺得有可能是真的誤讀了,正確的應該是【避】,辛追夫人應該為“避夫人”。

  • 出土的印

出土地:馬王堆一號墓

墓主人身份:利蒼的夫人

質地:骨質

【避】字拆開來看,與【辛追】二字很像,就是差了那麼一點。

但是在漢代【避】字與【辛追】二字有多像呢?可以看看出土的印的印文。

我不是很懂漢代的字體,但是目前已經有學者對【妾辛追】三字提出了質疑。認為其實應該是【妾避】。

另外,我發現了漢代3字印章的一個規律,如下:

可以看出,在漢代印章上,如果印上是3個字,那麼,在印上的排布應該是右1個字),左2個字)的排布,所以,如果1號墓的印上真的是【妾辛追】3個字的話,按理說應該也是右1,左2的排布。

從這一點來說,印上的字是不應該當作【妾辛追】來解讀的。因為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這枚印章,也就是被當作辛追夫人解讀的這枚印章,上面的字是並列的。所以,上面應該是兩個字!妾是沒有爭議的,那麼另外一個字就是【避】。

此外,漢代也有【妾某某】三字的女性印章出土。印章上的字也是右1,左2的佈局。

再看,漢代2個字的印章,其中也有【妾某】的印章。佈局都是並列的。

所以,既然文獻中也沒有關於利蒼夫人名字的具體記載。馬王堆一號墓發現的這枚印章上面的字沒準真是【妾避】二字。“辛追夫人”應該叫“避夫人”。

當然,具體的還要看學者們的進一步研究吧。但不管怎麼說,既然已經有人提出了質疑,還是希望學者們能給再好好的確認一下,究竟是“辛追夫人”,還是“避夫人”吧。

我是阿斗,我的賬號正在參加頭條的【生機大會人氣榜】,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擊我的頭像,進入我的主頁為我投上您寶貴的1票!


文物考古聊歷史


馬王堆漢墓女主到底是辛追還是避,我是搞不清了。現在只有把印章拓出來,供網友們辨別吧!



夏冷


從墓中隨葬的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銘文證實,在2號墓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利蒼”三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為第一代軑侯利蒼。據史料推算:長沙相利蒼於應於高後三年(公元前186年)卒。1號墓內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的名章,墓主是利蒼之妻;3號墓墓主遺骸為30多歲的男子,是利蒼的兒子,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樣,標誌著該墓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這三個墓其實是長沙丞相軑侯利蒼家族墓地。

劉邦既要籠絡長沙國,又要防止長沙國叛亂,便施謀略派利蒼到長沙國監督吳芮,利蒼被封相且封侯,因利蒼的封地在軑縣(今河南信陽地區),故稱軑侯。利蒼死後他的兒子利豨繼任爵位(3號墓墓主即利倉的兒子)

辛追之墓應是孝子利扶所修。史載:最後一代軑侯名為利扶,因其觸犯漢朝法律,被剝奪了世襲的爵位,軑侯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

這次對避字和辛追之爭,讓我們看一下,從字面上看二者的區別

避字的演化

追字的各種寫法,大家可以單單通過這追字和避字寫法上來自己有一個看法







現在對考古研究不是單一的對一點的研究,而是要系統的看,好比後母戊方鼎似的,也是被郭沫若定義為司母戊大方鼎的,後來根據多方面的研究才重新調整為後母戊大方鼎

同理今天就是辛追還是單字避的考究並不是單一的從一個字的考究的來了,而是系統的從當年的書寫習慣,印章的磨損,以及其他文檔的佐證來全方位的確定究竟是辛追還是避!


1閻浮檀金



近日復旦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表示我們可能對馬王堆漢墓,墓主的名字搞錯了。因為他們通過對當時出土印章上的字形做了認真的分析考證,得出了當時出土的那枚印章上所攜刻的字應該是“妾避”而不是“妾辛追”。所以之前的“辛追夫人”這一叫法屬於誤讀,也就是說“辛追夫人”她真正的名字應該叫“避夫人”。


雖然這只是一份還沒有得到考古界學者們公認的研究報告。但還是勾起了像素研究的慾望,於是像素認真翻閱典籍,在通過對比“辛追”、“避”古體字後,得出一個結論“我們真的有可能誤讀”!並且我們之前也有將“司母茂鼎”改名為“後母茂鼎”的事情,所以對於“辛追夫人”與“避夫人”的誤讀我們先保持繼續學習的態度,且看未來專家們如何解讀吧!

說起馬王堆漢墓,這是長沙地區一張獨特的名片,因為這裡出土了許多珍貴無比的漢代文物,這其中最厲害的當然是我們有舉世聞名的“辛追夫人”。因為她是截至目前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溼屍,也是我們研究漢朝時期上層社會生活、文化的最好物證。


然後我們之所以稱呼她為辛追夫人,是因為當時在她的墓葬裡面出土了一枚印章,經過專家解讀和分析,認定上面所攜刻的文字應該是“妾辛追”,所以自此以後我們便開始稱呼她為辛追夫人。


本來這是一件既定之事,沒有任何的爭議,但隨著復旦大學的這一研究報告,這件事情也引起了熱議,具體的我們且待專家們後續的解讀吧!


像素說歷史


首先,我不認同馬王堆漢墓墓主被誤讀,當初文物出土,古字專家在進行過嚴謹的論證和考據,進行過多種時期書寫比對才得出的“妾辛追”三字,如果僅憑後人猜測和一些沒有實據的說法就推翻考古前人的努力和成果,不夠嚴謹和科學。


1、

這事呢說起也簡單,《三聯生活週刊》在2019年刊登文章《馬王堆漢墓帛書,遲到的解讀和顛覆》,這本篇文章主要講研究學者對馬王堆出土資料進行梳理和考驗,然後“發現”了多年的誤讀誤判,其中就有“妾辛追”是“妾避”的誤讀的實例。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藉助高清圖像,發現出土的木印很可能是“妾避”而非“妾辛追”,根據的是漢字演變規律而來。

作為非專業人士來說,我看的就是三個字,在古文拓印裡,還沒見過把字界限分得很清楚的兩個字,成為一個字的例子。

如果按照這個說法,轟動一時的“羋月傳”,其中多少女兒的傷心淚流錯了地方,“羋月”不叫羋月,而是一個“胖”字!大夥兒叫的也糾結,為“胖”你還流得出洎水嗎?

一想到劇中兩人含情脈脈地對話,我真地覺得這名自帶幽默。

“胖兒,你還好嗎?”

“未遇見秦王之前,胖兒只是看重兒女之情,白水鑑心,清澈如溪。”

2、

至於是不是誤讀,我覺得把圖片擺出來看一看,到底是前人誤讀,還是後人過份解讀了。每個人心中自然有把衡尺,是是非非自有判斷。

先看原印及反印對比

高清正反對比

拓印對比


再看看“避”字研究的不同演化

發現了沒有,木印“辛追”很象秦系簡牘“避”字,但還是有很大不同,木印上辛與追相隔與妾同等,且辛與其他兩字上下高度相同,而且字也不盡相同。從字面間距高度我只能認為是木印是“妾辛追”,而不是“妾避”。

在有爭議的這塊木印上的字沒有實證之前,就說是誤讀,其實就是肯定現在這個異議是正確的,這完全是在推翻考古前人的成果,所以我覺得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

在一項沒有實證得出的結論,容易造成更多人的誤讀,學術可以有異議,但不能不負責任的靠猜測,只有找到確實的證據,來說“辛追”是“避”才足以服眾。我認為現在讀成“辛追”更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