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都城分别是今天的哪里?五帝的都城呢?

心婳音


夏商周三代之时,都邑多来回迁徙!

依据《竹书纪年》夏朝都邑迁徙如下图:

商朝各帝王都邑迁徙如下:



周朝前期都城在宝鸡,伐纣时丰镐为都邑,灭商后洛邑为成周,实行两都制!西周末年,丰镐被攻破,周王迁徙洛邑,是为东周。





至于三皇五帝都邑传说多在河南、山东、山西三省之间。

三皇五帝时代部落地望考:

有巢氏,来自于巢湖,今安徽中部;

燧人氏,燧明国,今商丘;

伏羲氏,都宛丘,今淮阳;

女娲氏,都娲城,今西平(离淮阳不远);

无怀氏,居怀城,今武涉县;

中央氏,居中河,今洛宁;

中央氏,无怀氏,都象城,今舞阳贾湖(位于西平西北不远);

葛天氏,居葛国,位于宁陵;

大庭氏,居大庭,今临潼;

栗陆氏,居栗国,位于夏邑;

昊英氏,柏皇氏,都遂城,今遂平(位于西平南);

柏高,都柏城,今西平(与娲城临近);

炎帝神农氏,初都陈(淮阳)后迁鲁(曲阜);

帝榆罔,生于承留(开封),都伊川,今洛阳伊川;

黄帝有熊氏,都有熊,今新郑;

炎黄与蚩尤关系,

早期历史言炎黄起于西北,后分别向东发展与蚩尤相遇。神农氏末期,诸侯相侵,蚩尤崛起。后黄帝兴起,与炎帝大战,为阪泉之战;炎黄联合,与蚩尤九黎大战,为涿鹿之战。

炎黄和蚩尤九黎关系图多用下面这张过时的地图,实际上这张图上错误不少,上古时期古人活动区域不会那么大,几百公里就算超远距离了,打仗远涉千里是不可能的事。

依典籍记载,黄帝传说多在豫西一带,新郑古为有熊之墟。炎帝神农氏初都陈(淮阳)后迁鲁(曲阜),湖北随州为其出生地(历山),炎帝有“牛首人身”的传说,与南方少数民族图腾一致,说明其部族应在中原东南一带。蚩尤所在九黎,为九夷转音,东夷早期的叫法,位于山东南部、苏皖一带,同时亦有牛首人身的传说,蚩尤与炎帝亦有关联。

考古学中,约公元前3300年~前2800年前,仰韶文化末期衰落(炎帝神农氏末期),庙底沟二期文化(黄帝部族)兴起东进和大汶口文化(蚩尤)西进和屈家岭文化(三苗)的北上,在中原一带产生交流和斗争,年代、地望与后世传说都一致!



约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兴起,并向东发展;稍晚一点的大汶口文化同时间兴起于山东,向豫东发展;二者在中原一带相遇,发生交流和碰撞。此时各类古文化以交流为主,上古炎帝传说即对应这一时期!



约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后期,仰韶文化逐渐衰落(对应神农氏的兴起与衰落),大汶口文化(东夷)和屈家岭文化(苗蛮)逐渐兴起,并开始进入豫东、豫西,影响甚至达到山西一带。


约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世纪,位于豫西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黄帝)开始兴起(龙山文化前身),并逐渐影响到豫东一带,首先与仰韶文化的遗留~炎帝部族发生战争,即为阪泉之战;后与西进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北上的屈家岭文化(三苗)发生战争,即为涿鹿之战。涿鹿之战后,中原最早进入龙山文化时代,其后庙底沟二期文化(黄帝部族)影响逐渐扩散到周边,各地龙山文化开始兴起,进而开启九州部落联盟时代的到来。


依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学关系,炎黄与蚩尤九黎关系当如下图所示,而不是早期的错误地图:


河南周边的黄帝遗迹


坂泉之战,一说河北涿鹿,一说扶沟;

扶沟地处豫东平原,黄泛区腹心,隶属河南省周口地区。新郑为有熊之墟,少典以及黄帝所在有熊国位于新郑周边,扶沟正位于新郑(有熊)和淮阳(神农氏所在都邑陈地)之间。

扶沟(坂泉)、新郑(有熊)和淮阳(神农氏都邑陈地)位置关系

涿鹿之战,一说河北涿鹿,一说彭城(徐州);有熊国所在势力位于新郑周边,传说中的蚩尤所在九黎(或九夷)势力范围则位于鲁西以及淮河流域中下游一带,涿鹿(或浊鹿)之战应该发生在苏皖西北斜着往鲁西豫东、山西一带。



《\t归藏\t·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空桑,上古地区名,沿用至东周晚期,主要指今鲁西豫东地区(此地区属于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古兖州主要区域在今山东西南部的菏泽与济宁,以及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等地)。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和圣人孔子的出生地而出名。

相传,远古时代蚩尤与黄帝发生冲突,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擒杀蚩尤后分尸而葬,身葬于此。首级葬于寿张阚乡(今阳谷县),身葬于汶上(山东汶上县蚩尤冢),肩髀葬于巨野(菏泽巨野县),部分尸骨亥葬于台前(原属寿张县,今属濮阳)境内。

蚩尤被杀后,四座蚩尤冢都在菏泽和濮阳之间,这里即是空桑之地,也是传说中的青丘所在(古为清丘,在菏泽一带,清丘之盟发生地;今有青邱寺,青邱堌堆遗留)。


少昊氏,都穷桑(曲阜),今山东曲阜;

颛顼氏,都帝丘,今濮阳;

帝喾,都亳,今商丘;

帝挚,都莘邑,今山东聊城;

帝尧,都平阳(成阳),今山西临汾,一说山东菏泽;

帝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

帝禹,一说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都阳城,今禹州。


青阳帝君


夏、商、周的都城分别是今天的哪里?五帝的都城呢?

三皇五帝时期

三皇五帝时期,一开始是没有都城这个概念的,只知道有居住地,慢慢的才知道有都城这个概念。但是到伏羲氏的时候,就很明确了,羲氏定都在陈地。

夏朝时期

夏朝就比较顽皮了,471多年间,一共有16个都城,其中有15个都城在河南境内,只有一个都城在现在的山西境内。

商朝时期

商朝一共统治500多年,在这期间一共有六个都城。其中有四个都城是在河南境内,有两个都城,竟然是在山东境内。

周朝时期

周朝,虽然存世时间最长,约有791年。但是在周朝的时候只有两个都城。西周时期,周朝的都城是镐京(宗周);东周时期,周朝的都城是雒邑(成周)。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后来也指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如果说到建都问题,应该是指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五帝”是个综合称呼,又不拘于究竟是哪五个人,一般来说就是指:黄帝、神农、伏羲、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几个人。

所谓的“建都”在上古期也就是指一个部落的主要聚落,并在此基础上建起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制度,具有多项功能的城邑。比如有城墙,有宫城,田宅分离,有作坊等等,体现一定的社会或礼制思想。

关于上古部落的活动地区,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说,“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于江、淮,至,长老皆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司马迁说的这个范围西到空峒就是现在甘肃平凉,北到涿鹿就是现在河北张家口,东到大海,南到长江、淮河,这个大范围的区域之内都是上古部华夏部落的活动地区。

黄帝、炎帝都生于少典部落,三国谯周说少典是有熊的国君,西晋皇甫谧认为有熊在河南新郑。皇帝成于姬水而姬为姓,炎帝成于姜水而以姜为姓。根据古代关于姬姓的传说流传的区域,黄帝的部落发祥地大致在现在陕西北部。炎帝部落发祥地“姜水”大致在陕西渭河上游一带。《水经注》说“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

伏羲应该是比黄帝、炎帝生活时代早的人物,但是《礼记》把他算到五帝里面。伏羲的生活时代应该是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里说伏羲生于成纪,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又说他都于陈,有种观点认为“陈”是现在的河南淮阳。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伏羲和女娲属于上古的苗蛮集团,生活的中心在现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有的观点认为伏羲和太昊是一个人,而有的观点则认为伏羲和太昊不是一个人,河南淮阳的是太昊陵不是伏羲陵,太昊是东夷部落的首领,是五帝上帝里的青帝。只是在汉朝以后,太昊才被和伏羲合而为一了。《左传》里说“陈,太皞之虚也。”任、宿、须句、颛臾这些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都是风姓的太昊后裔,封地都离济水不远,掌管太昊和济水的祭祀。太昊部落的迁徏路线应该是从济水一带而迁到陈,即淮阳。

东夷部落另一个早期首领是少昊。《左传》里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虚”,这是说周公东征践奄,灭了这个东夷古国,成王就把商与奄的遗民封给周公之子伯禽,让他在少昊之虚建国,这就是后来的鲁国。少昊建国立都的地方在现在山东曲阜。

颛顼在《山海经》的记载里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有的观点认为颛顼属于华夏集团,当华夏集团从陕西、甘肃一带黄土高原东迁时到达河南、山东、河北边界的平原,这时与东夷开始有了争夺,继而又各自相安,也就难免文化、血统交错相杂,所以会有少昊孺颛顼这样的事。颛顼与共工氏相争,共工氏在河南辉县,颛顼在与之不远的濮阳。

帝喾这个人关于他的资料太少。帝喾高辛氏,《史记集解》说“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上古质故也。”“高辛”这个地方在河南商丘。《帝王世纪》说他“三十登位,都亳。”

尧帝的封地“唐”在山西。《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宗国都城记》“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竹书纪年》说后来尧年老德衰,舜将尧囚于阳城而夺得天子之位。“阳城”在现在的山西临汾。所以有种观点认为陶寺遗址是尧都。

《穀梁传》说“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舜及夏殷皆都焉”。舜的都城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舜都在蒲坂,唐代李泰《括地志*蒲州*河东县》: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还有一种认为舜的都城有潘城,就是河北涿鹿。《水经济》“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关于蒲坂也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是平阳,有的认为是永济。

禹的居住地在不同的史籍里有不同的记载:《孟子》“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也说“禹居阳城”《世本》“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史记*夏本纪》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反正不是阳城就是平阳、安邑、晋阳。阳城,有可能在登封。安邑在运城夏县。

夏代的都城现在未有定论,而且早期王朝也不会是自始至终只有一都。夏朝的主要活动区域最集中的两处:河南中部洛阳平原及周围还有山西西南汾河下游,都有可能有夏的都城,包括登封、禹州、巩义、偃师等等。从史籍里看,夏朝的主要居住地提到很多处:阳城、阳翟、帝丘、斟鄩等等。

史载商王朝第一座都城是“西亳”。商朝前期都城迁徏非常频繁,如《竹书纪年》所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史记》说:祖乙迁邢、迁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又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后来考古挖掘的河南安阳“殷墟”就是盘庚时的都城“北蒙”。

周的都城在先周时岐山周原建有旧京,位置在现在宝鸡的周原遗址。文王作丰、武王作镐,丰镐在现在山西西安,就是所称之“宗周”。成王营建新邑,就是洛邑,称之为“成周”,是东周时期的王城所在地。


沅汰


正确答案:三皇五帝出河北。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山是河北的山,物是河北的物,人是河北的人。河北有人证、物证、山证,三证俱全,皆可证明《山海经》原为河北人所作。根据这些证据,元师傅做出最终判断:《山海经》就是《河北山海经》!

证据之一,四个河北人都和《山海经》有密切关联

1.郦道元,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受《山海经》影响而作《水经注》。

2.李汝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受《山海经》影响而作《镜花缘》。

3.纪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封禁《山海经》。

4.元师傅,河北河间人。破解《山海经》。

为什么这四个河北人都和《山海经》有密切关联?这不奇怪吗?

这四个河北人都和《山海经》有密切关联,这恰恰证明了:

1,《山海经》乃是河北古籍。

2,《山海经》的中心在冀州之野。

更多证据,元师傅会陆续公布。敬请关注!

更多知识,看这里https://www.toutiao.com/i6680051708367733255/


河间元师傅


唐尧都晋中。

虞舜都晋南。

大禹部落源于陇西,迁居黄河壶口瀑布附近,定都晋南。

商人源于河北,聚居黄河北岸。

周人源于甘陕,定都陕西。

夏都晋南:

大禹部落源于陇西,迁居黄河壶口瀑布附近,定都晋南。

当然,腐儒腐儒附会编造篡改历史是主流,真实的历史可能是这样的:

黄帝是上古西北(古河套)地区部落联盟首领,曾强盛一时,最终被后世附会成华夏始祖。

黄帝之后,各地部落纷争继续,其后裔继续在古河套地区活动,并建造石峁城。

其后,温湿带南移,古河套地区黄帝后裔分化为狄、氐、戎、强、鬼族、姬姓王族等部族,并慢慢迁离古河套地区,向四周扩散。

位于陇西的大禹羌部落逐渐强大,并慢慢向东迁移,最后到达黄河壶口瀑布周边地区。

其间,各原统属于黄帝帝国的部族间互相吞并,其中称霸一时的有东夷颛顼部落联盟、晋中唐尧部落联盟、晋南虞舜部落联盟、陕晋北部崇山部落联盟、大禹部落联盟等。

崇山部落联盟后期主导石峁城,灭了唐尧陶寺部落联盟。

虞舜部落联盟北上,赶走了崇山部落联盟,成为一时霸主,并将崇山部落联盟首领追赶至羽山杀死。

崇山部落联盟战败后投靠大禹部落联盟,被大禹部落联盟吸收。

大禹部落联盟在虞舜时继承崇山部落联盟治水的工作,导水积石山、凿开黄河龙门口。

大禹部落联盟在主导治水工作过程中不断壮大,最后夺取虞舜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虞舜在逃跑路上被杀。

大禹用13年时间统一西北诸部落后,御驾亲征东夷伯益,兵败南逃会籍病死。

其后夏启强势崛起,武力统一,可惜,夏启死后又诸侯争霸,夏朝被诸侯打的四处乱窜,在很多地方都建立过临时战争堡垒性质的聚居军寨。

最终,东夷商部落崛起,灭了夏部族,成为东夷部落联盟首领。

此时,黄帝后裔氐、狄部族分化出的姬部落崛起,慢慢成为西北部落联盟首领。

西北从伏羲到夏代遗址:

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8000-4800年前。

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7150~5600年前。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6700~5600年前。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公元前4600~前3690年。

有代表性的大型城池遗址:

1、石峁遗址。

2、陶寺遗址。

3、三星堆遗址。

在说下上华夏古传承

河北人:燧人,共工,后土,蚩尤,夸父。

山东人:太皞,少皞,皋陶,伯益,后羿。

甘陕青宁晋人:弇兹,华胥,女娲,伏羲,神农魁隗,神农炎帝,轩辕,炎黄嫘祖,大禹。

太皞崇拜太阳、鸟,最后搞成龙。

伏羲蛇身(蛇纹身)八卦(龟)崇拜。

三皇五帝夏

燧人在河北,烧陶万年前;华胥在陕西,生伏羲成纪。

女娲葬洪洞,炎黄源氐羌;尧舜禹晋地,夏建都晋南。

炎黄(蚩尤)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中华民族来源于古昆仑山,女娲伏羲是人祖。

伏羲后裔分化为古羌、狄,其后演化出神农炎帝姜部落和黄帝姬部落。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姜羌一体,姬氐(狄)同源。

炎黄西北部落联盟与蚩尤东北部落联盟融合,成为中华民族融合的前身,所以,后世尊炎黄(蚩尤)为中华民族始祖。

其实,应该是炎黄(蚩尤)子孙:

炎黄(蚩尤)为中华三始祖,称炎黄(蚩尤)子孙顺理成章。

当然,先祖蚩尤被严重污蔑丑化,是一个极大的误会,这与后世腐儒附会编造篡改历史有关。据传蚩尤被黄帝尊为兵主,即战神。这充分说明蚩尤的威名及其在征伐战争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当然,成王败寇,腐儒附会编造篡改历史是一惯的作风。自古都称黎民的,可见,是蚩尤九黎部落后裔。

华夏:

华夏人,即中华人,即中国人。

一般认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是通用的,泛指中国人。

华胥传华夏,华夏传中华:

华、胥、夏,三字了互用,均为人的意思。

一般认为,华夏源于西北:

1、源于华胥古国:华胥陵在陕西,生伏羲成纪,女娲陵在山西,在西北。

据说陇山周边是伏羲的诸夏部落联盟,华山周边是女娲的华夏部落联盟。

2、源于地名:华山和夏水,在山西陕西。

3、源于炎黄:炎帝名华,黄帝为夏,在西北。

4、腐儒附会:衣服文化。

5、源于扯淡:花朵。

炎黄子孙是民国时期的公认说法:

这主要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关,传说,汉人祖先是由炎黄华夏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联盟合并、融合而来,所以,后世汉人遍尊炎黄为祖先,自称“炎黄(蚩尤)子孙”。

当然,蚩尤也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自古就是称黎民的,显然是蚩尤九黎后裔。


用户1789621402868715


夏朝大禹时的都城在山西的闻喜县附近,都名安邑。禹的儿子启即位后又在河南的禹县,古称钧台,建立夏都。后来启的儿子太康即位后,又把都城搬到了河南巩县附近的一个叫斟鄩的地方。后来一个大部落在河南商丘建都。是商朝的开始。多年后商王寒足灭了夏王后相。太康的儿子少康即位。又传几代,夏桀即位。这时商丘的商汤渐渐强大起来,商汤为报夏桀关押之仇。就起兵灭了夏桀。夏亡商继。商成汤便在商丘的毫地建都。后商王子足已又把国都搬到了河北邢台县。后商王武丁又把国都搬到了河南安阳。商纣王帝辛即位后又在安阳的朝歌建立都城。即现在的淇县。此时在陕西武功的周慢慢强大起来。定都镐京,即西安附近。后又定都洛邑。即如今的洛阳。


顺其自然65491946


三皇五帝时期属于古史中的传说时代,这个阶段处于原始部落时期并没有形成国家的概念,当然都城也就不会出现。这一时期主要是以部落的活动区域来划分,而且流动性比较大。夏朝建立后,原始部落过渡到奴隶制国家,才出现了都城。

五帝部落联盟的都城

《史记》卷六七中的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这五位也得到了史家有限度的承认。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五位部落联盟首领的都城。

黄帝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700年之后的近百年间,他是继神农之后崛起的部落首领。黄帝打败蚩尤而成为天下共主。《史记》说黄帝“邑于涿鹿之阿”,意思是黄帝在“阿”建都。就是现在的河北保定的徐水漕河空城。

颛顼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42年之后的近百年间,他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少年时期辅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后打败共工成为天下共主。颛顼的都城共有三处,一是穷桑(山东曲阜),二是商丘(河南商丘),三是于帝丘(河南濮阳)。

帝喾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275年之后的近百年间,他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帝喾的祖父是少昊,父亲是蟜极。帝喾在30岁时继承颛顼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他以“亳”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

尧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188年之后的近一百二十多年间,他是帝喾之子。尧13岁时被封于陶,15岁时改封于平阳,20岁时代兄长帝挚为天子,以平阳为都城,平阳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尧在位七十年,禅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舜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128年之后的近百年间,他是轩辕黄帝的九世孙,出生于姚墟或诸冯。舜的帝位是尧禅让的,他的都城是蒲坂,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永济。

夏、商、周的都城所在

夏朝

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年都大禹之子启所建立,是史书中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大约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初期,共延续约471年,传14代共17帝。夏朝共由12个氏族部落组成,区域中心大概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和禹州一带。

夏朝的都城共有10个,启定都阳翟共15年(河南许昌禹州),太康、仲康和夏桀定都在斟鄩共69年(河南偃师),相先后定都商丘(河南商丘睢阳区)和帝丘(河南濮阳南)共30年,羿、寒浞篡夏后先后定都鉏(河南滑县)和穷石(河南孟县)共45年。

少康先后定都纶城共21年(河南商丘虞城),杼定都原共17年(河南济源),槐、芒、泄、不降、扃五位帝王都定都在老丘共164年(河南开封祥符区),廑、孔甲、皋、发四位帝王定都西河共35年(河南安阳东南)。

以上都城有考古实物的只有斟鄩,也就是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还有一个是大禹的都城阳城,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这两座遗址都与史书中记载夏王朝的基本情况相符,但是缺乏最重要的相关文字记载。

商朝

商朝是在公元前1600年由商汤所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相关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共延续500多年,传17世共31王。商汤率军在鸣条之战中将夏朝灭亡,帝辛于牧野之战后宣告了商的灭亡。

商朝的都城共有7个,大乙汤到大戊密九位君主定都亳共178年(河南商丘),中丁庄和卜壬发定都嚣共35年(河南郑州),戋甲整定都相共8年(河南安阳内黄县),且乙滕到且丁新四位君主定都西亳共48年(河南洛阳)。

南庚更与象甲和定都奄共12年(山东曲阜),般庚旬到帝辛受十三位君主定都殷共168年(河南安阳),帝辛受定都朝歌1年(河南鹤壁市淇县朝歌镇)。

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所证实的商朝都城遗址。殷墟遗址的发掘,确证了商王朝的存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周朝

周朝是在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姬发所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世袭制王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共享国791年,传国君30代共37王。

周朝共有6个都城,周武王到周昭王四位君王先后定都镐京(陕西西安西南)和成周(河南洛阳)共275年,周穆王和周共王定都郑共65年(陕西渭南华县),周懿王到周携王九位君王定都犬丘共145年(陕西兴平)。东周先后定都洛(河南洛阳)和巩(河南巩义)。

伏羲、神农和有巢氏的都城

伏羲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852年到前2737年,据史料记载,伏羲的都城为陈(河南周口淮阳县);神农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737年到前2699年,神农的都城为鲁(山东曲阜);有巢氏大约生活在距今6500年左右,居住在安徽巢湖一带,后迁到山西吕梁兴县一带。


野史也是史


国都是一国的中心,君王在此治理天下,其地位非常显赫。历朝历代的君主为了长久治理,往往进行慎重的考量,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甚至风水、国运的角度综合选址,所以每一个成为都城的城市都有着其独到之处。比如我们现在的首都北京,就曾是燕国、元、明、清等时期的首都。那么,往前追溯,夏、商、周时的都城是今天的哪里?再往前,五帝的都城呢?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先看看五帝。“五帝”这一称呼原本指的是五方上帝。汉朝著名的经学家郑玄在注释《礼记》时写道:“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苍则灵威仰,赤则赤熛怒,黄则含枢纽,白则白招拒,黑则汁光纪。”也就是说,最早的五帝是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随着历史演变,“五帝”的概念发生变化,成为了五位上古部族首领的统称。关于“五帝”到底是谁?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比如,《战国策》中说五帝是“庖牺、神农、黄帝、尧、舜”,而《吕氏春秋》则认为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各家说法莫衷一是。

今天,我们姑且按照《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即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我们以这五位作为标准,看看他们的首都分别是哪里。

我们先看看“人文初祖”黄帝,他出生在一个名为“有熊”的部落,等他被尊为天子后,便“居轩辕之丘”,定都在自己的出生地有熊,晋朝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便曾写道:“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于是一般认为,黄帝的都城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境内。

黄帝之后,他的孙子颛顼成为五帝的下一位。他因辅佐少昊有功而被封于高阳,后来,他击败共工,成为天下共主。刚开始,他定都穷桑,根据《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穷桑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

后来,他又迁都到商丘,这一地名延续至今,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不过不久,他又迁都帝丘,还是在《帝王世纪》中,对这一地名解释道:“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颛顼的最后一个都城,在今天河南省濮阳市。

颛顼之后是帝喾,他为了带领子民躲避洪水便“以亳为都城。”迁都到了西毫,其位置大致在今天河南省偃师市往西二十里的地方。他之后的尧帝也选择了定都在故乡,他建都的“平阳”,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为了纪念他,临汾还设立了尧都区。

五帝的最后一位,舜帝,建都在蒲阪,即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市。可见,上古五帝的都城曾设立在河南、山东、山西。到了夏、商、周,首都更是经常变化,根据现代学者推测,可能是由于当时“刀耕火种”的耕作习惯,经常泛滥的洪水导致的。

由于夏、商历经的都城实在太多,笔者在此只提及较为著名的几个。光是开国君主禹就定过三个都城,其中,他开创夏朝后设置的都城叫做阳城,位于现在的河南郑州。后来,夏朝的首都更是迁到过鄩、阳翟、帝丘、夏邑、安邑、原、老丘、西河等地,遍布今天河南的洛阳、禹州、濮阳、济源、开封和山西省的夏县。

商朝刚刚建立时,首都在毫,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后来又迁到帝喾曾经建都的西毫,此后历经位于今郑州的嚣、今濮阳的相,迁回了西毫,最终定在奄,奄和颛顼最初定都的穷桑都属于今天的山东曲阜。经过著名的“盘庚迁殷”,迁都到了殷,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到商朝灭亡时,国都在《封神演义》中著名的“朝歌”,今天的河南淇县。

周朝建立时,首都先在周原(今天陕西省扶风县),后在镐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北部,周成王时,将都城迁到成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古城洛阳。不过此后,周天子仍然大部分时间居于镐京。周懿王时,西戎在镐京滋事侵扰,于是他迁都到犬丘,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南。到了西周灭亡,东周建立,新的首都选择了曾立为首都的成周,并改名雒邑。

相比于后世王朝往往只有一个首都,上古和夏商周时期,王朝的首都变迁更加频繁,而他们选择的都城,大多位于今天的河南一带,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条件、耕作制度都是息息相关的。


文踪旅迹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f689c40806d48539e1043692cbbab935\

单挑河南历史文盲


西周的首都是镐京(现在咸阳),平王东迁,定都洛邑(现在洛阳)。

商朝动乱不断,数次迁都,最早于亳(今商丘),最终定于殷(今河南安阳),这也是“殷商”的由来,封神演义中武王伐纣,让商周的朝代更替做了很好的普及,就跟西方的特洛伊一样,神话色彩颇重,也有历史事实的存在。

夏朝没有文字记载,都城尚无定论,斟鄩、安邑、阳翟、商丘、纶城都是其中的说法之一。外国人不承认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多是因为上古五帝、夏商缺乏相应的历史文物佐证。神话传说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